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地理全一册课件PPT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3 大气环境保护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三章 海洋环境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5.1 农业生产和分布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5.2 世界的农业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5.3 我国的农业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第四章 陆地环境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 陆地环境 课件,共60页。
第四章 陆地环境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环境”。陆地环境,就是指地球上陆地表面的地理自然环境。他是由岩石、地貌、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其厚度约为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构成。中心密度为13克/立方厘米,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地核其厚度约为2900千米,上地幔只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幔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上层为花岗岩,下曾为玄武岩,其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不是地球原始的地壳层。地壳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石圈≠地壳(一)、组成岩石的矿物(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同上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关系图解(二)、三大类岩石陆地表面形态——地貌(一)、地壳变动——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二)、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三)、地壳运动 (四).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巨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④安地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五)、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铁路隧道。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 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 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 后果。(六)、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 荒漠,风蚀雅丹,风城,风蚀蘑菇)沉积(沙丘,沙垅,黄土高原等)流水作用侵蚀(瀑布,峡谷(侵蚀山地),沟 谷,黄土高原,表面形态,峡湾等)沉积(冲击扇,三角洲,滨海平原)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 流水作用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在沙漠,冲积扇边缘往往形成绿洲。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流水的侵蚀、沉积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风力堆积作用戈壁 沙漠 黄土 冰川侵蚀陆地水及更新(一)、陆地水体类型1、按空间分类:(冰川、江河水、湖沼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陆地水及更新陆地水更新循环类型及其更新循环周期水是可再生资源吗?2、按循环周期分类:(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冰川、深层地下水、内陆湖泊水)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就大气水、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思考:“井水不犯河水”对不对?二、河流补给类型1这条河流的径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其补给水源主要是( )2这条河流的洪水期出现在( )季节,原因是( )3关于这条河流分布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地中海一致B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致C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D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降水量大BD降雨夏秋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 (即高水位补给低水位)4、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三、水循环134678----海陆间循环8910----陆地循环 三、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上循环1、水循环分类2、海陆大循环所经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3、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影响气候、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3. 海陆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阜阳市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了1200平方千米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沉降范围达450平方千米,市区最大沉降量已达1418毫米。资料一: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资料二 “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四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资料三: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热量 植物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水分 喜湿植物,耐旱植物光照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 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光照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芦苇——水湿环境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春播的气候特点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 吸呼 吸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2)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汽→N2、O2(3)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2)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3)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原始大气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喜光植物:阳坡密林上层喜阴植物:阴坡密林底层光照热量水分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向水平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经向水平植被带从山麓向山顶递减:垂直植被带土壤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有机质——(包含腐殖质)释放氮,是土壤 肥力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使土壤中能通气透水,又能蓄 水保温,运动和变化影响肥力2、土壤的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3、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三 、土壤的形成1、土壤形成的过程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有机质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3、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 (1)改造方式:灌溉、施肥、翻耕等(2)合理耕作经营: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不合理耕作经营: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土 壤 小结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南岳衡山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丰富河流众多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山、丘、盆、谷交错红壤、黄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2)、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地质、岩性、水源等因素影响。2、陆地自然带形成(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地带性3、地域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变化方向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图示热量为基础,与水分共同作用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东西更替南北延伸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性)垂直更替主导因素热量和水分低纬高山分布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 原带。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 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 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 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 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自然带的特点A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基础)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为基础)
第四章 陆地环境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环境”。陆地环境,就是指地球上陆地表面的地理自然环境。他是由岩石、地貌、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其厚度约为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构成。中心密度为13克/立方厘米,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地核其厚度约为2900千米,上地幔只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幔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上层为花岗岩,下曾为玄武岩,其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不是地球原始的地壳层。地壳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石圈≠地壳(一)、组成岩石的矿物(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同上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关系图解(二)、三大类岩石陆地表面形态——地貌(一)、地壳变动——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二)、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三)、地壳运动 (四).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巨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④安地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五)、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铁路隧道。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 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 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 后果。(六)、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 荒漠,风蚀雅丹,风城,风蚀蘑菇)沉积(沙丘,沙垅,黄土高原等)流水作用侵蚀(瀑布,峡谷(侵蚀山地),沟 谷,黄土高原,表面形态,峡湾等)沉积(冲击扇,三角洲,滨海平原)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 流水作用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在沙漠,冲积扇边缘往往形成绿洲。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流水的侵蚀、沉积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风力堆积作用戈壁 沙漠 黄土 冰川侵蚀陆地水及更新(一)、陆地水体类型1、按空间分类:(冰川、江河水、湖沼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陆地水及更新陆地水更新循环类型及其更新循环周期水是可再生资源吗?2、按循环周期分类:(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冰川、深层地下水、内陆湖泊水)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就大气水、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思考:“井水不犯河水”对不对?二、河流补给类型1这条河流的径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其补给水源主要是( )2这条河流的洪水期出现在( )季节,原因是( )3关于这条河流分布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地中海一致B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致C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D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降水量大BD降雨夏秋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 (即高水位补给低水位)4、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三、水循环134678----海陆间循环8910----陆地循环 三、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上循环1、水循环分类2、海陆大循环所经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3、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影响气候、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3. 海陆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阜阳市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了1200平方千米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沉降范围达450平方千米,市区最大沉降量已达1418毫米。资料一: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资料二 “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四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资料三: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热量 植物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水分 喜湿植物,耐旱植物光照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 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光照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芦苇——水湿环境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春播的气候特点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 吸呼 吸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2)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汽→N2、O2(3)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2)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3)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原始大气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喜光植物:阳坡密林上层喜阴植物:阴坡密林底层光照热量水分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向水平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经向水平植被带从山麓向山顶递减:垂直植被带土壤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有机质——(包含腐殖质)释放氮,是土壤 肥力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使土壤中能通气透水,又能蓄 水保温,运动和变化影响肥力2、土壤的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3、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三 、土壤的形成1、土壤形成的过程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有机质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3、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 (1)改造方式:灌溉、施肥、翻耕等(2)合理耕作经营: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不合理耕作经营: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土 壤 小结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南岳衡山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丰富河流众多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山、丘、盆、谷交错红壤、黄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2)、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地质、岩性、水源等因素影响。2、陆地自然带形成(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地带性3、地域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变化方向南北更替东西延伸图示热量为基础,与水分共同作用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东西更替南北延伸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性)垂直更替主导因素热量和水分低纬高山分布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 原带。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 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 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 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 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自然带的特点A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基础)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