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小说专题情节——【备考2023】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手册)
展开专题02 小说专题情节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
一、情节结构
(一)单线结构
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
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
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
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
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
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
(二)复线结构
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
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
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 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 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
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 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 代人类的劳动过程。他们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再用弹丸去追捕猎物。
二、情节手法:
(一)视角
1.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客观真实,利于叙事
示例:小说《复活》采用什么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
答案: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知全 能 的叙述者 的叙 述在 不 同时 空 的 自由切换加强了时空对比的戏剧化。为深化所述事件的内涵,全知叙述视角在 过去与现在或者此地与彼处之间跳脱。同时在深入人物形象内心、洞察其心理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限视角
(1)内在视角:第一人称“我”参与其中,利于评论抒情。(注意儿童视角的运用)
a.主人公视角 B.见证人视角
(2)外在视角: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更少。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
示例: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叙事视角
答案:《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前者是一种外视角,有着全知的特点(这种全知是相对于儿童体验视角的限知而言的);后者属于内视角,有着限知的特点.成年的“我”的视角有着明显的“记忆”性质,而儿童的“我”的视角则具有“视觉”性质.
(二)人称
1.第一人称:叙事亲切,给人以真实感,便于抒情
比如:《祝福》
2.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交流
例题:下面的文段以第三人称来描写麻雀,但在结尾“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转换为第二人称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语段]
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它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它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
(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分析:作者在前面用第三人称对麻雀在城市中寻找食物的艰难状况作了客观的描述,然后转用第二人称发出了这一充满担忧之情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三只小麻雀生存艰难状况的担忧之情。
参考答案:用第二人称,拉近“我”(包括读者)和小麻雀的距离,既与“麻雀是我的兄弟”的文意切合,又表现了“我”对小麻雀的关怀和担忧的情感。
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自由灵活
提示:高中阶段所学小说大多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比如《百合花》《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复活》《老人与海》等
(三)线索
1.人物线索“我”: 串联故事,映衬主要人物
示例:《祝福》的文章线索是什么
答案: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2.事物线索:便于组织材料,串联故事
示例:《党费》这篇小说主要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主要线索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3.时空线索:结构清晰,顺序条理,利于叙事
示例:
时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都德《最后一课》以时间为线索(上学途中—上课前—上课中—散学)
以空间为线索: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人物活动场所为线索(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某句话、某种情感: 便于凸显情感,彰显主题
示例: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明线,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讲好一条被忽视的抒情线索──这是一条暗线,但又是主线。这篇小说的暗线是什么?
答案:《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见故乡—悲凉、在故乡—悲哀、离故乡—悲悯。
(四)技巧
1.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示例:例如《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
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2.抑扬:避免平铺直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示例:(欲扬先抑)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中写老田,先是极写其疲沓、懒散、迟钝,然后在关键时刻显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着、坚毅的性格。先抑后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欲抑先扬)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处处表现的不可救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毫无人情味的人物,居然与漂亮、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的姑娘华连卡恋爱了。作者把别里科夫高高“扬”了起来。就在纷纷传言别里科夫将要结婚的时候,由于谈话言语不合,被华连卡的弟弟一推,他乒乒乓乓滚下楼梯。在华连卡哈哈大笑声中,别里科夫一病不起,终于死去。至此,作者又重重地把别里科夫从高空摔到地上,达到了“抑”的目的。
(以扬写抑和以抑写扬法)如茅盾的《有志者》,写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写一部作品,嫌爱人、孩子干扰,独身搬入环境幽静的古庙,模仿巴尔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试验了西方众多文豪的各种写作习惯,假期过半,咖啡喝完,钱袋用空仍未能写出作品,却喟然长叹"难道社会就这样不宝贵一个意志坚强的天才",表面褒扬,实则贬抑,抑以扬出,富有喜剧色彩。
3.埋伏:为下文的描写叙事做准备,凸显因果关系
如:《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
4.照应:结构谨严,前后相合,情节完整
示例:《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此处使用了伏笔与照应,前两次写通讯员肩上的破洞,读者一般不会介意。到第三次写破洞,会引起读者的“警觉”:破洞的描写并非闲笔,一是靠它表现了通讯员的献身精神。通讯员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连衣服上的破洞还没有来得及补上,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二是靠它节省了许多繁冗的叙述。一个被弹片炸伤的血肉模糊之躯,又混杂在众多的伤病员中,如何辨认?破洞的伏笔在前,简要的照应在后,辨认烈士遗体的笔墨又已节省在前文的铺垫中。第四次描写破洞,这一细节的反复照应,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明知小通讯员已经牺牲,新媳妇还坚持缝补他肩上的破洞,而且针脚依然是细细的、密密的。小说人物这一异乎寻常的举止,显示了小说作者玲珑剔透的匠心。如果说前几次伏笔是箭搭弦上,引而不发,那么,这最后一次照应则是箭中靶心——表现了军民之间亲如家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说前几次伏笔是草蛇灰线,若断若连,那么,这最后一次照应则是挈领振衣——展示了贯串全篇的通讯员献身精神的红线。远远生根,闲闲下着,作者深蕴的艺术匠心与力量,只有在读完全篇并掩卷深思之后,方可恍然大悟,并且拍案叫绝。
5.铺垫:为下面叙事蓄势,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示例:(2020哈尔滨高考模拟试题)小说《蒙古马》阅读“在写赛马时,作者运用了多层铺垫,请加以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多层铺垫:①日本人狂妄嘲笑村人,大肆宣扬谬论。②村人们对日本人忍耐,“都低下了头”。③日本人战马高大漂亮,蒙古马“乌云踏雪”矮小,赵木匠穿旧棉袍、戴破毡帽。效果:①这些铺垫使情节发展松弛有致,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②对小说的主人公赵木匠起到了衬托作用,使主人公勇敢无畏、具有民族大义的形象更加鲜明。③和后文写日本人赛马失败构成了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
6.突转:使情节陡转,出乎读者意料,突破阅读预期
示例: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最后一篇长春藤叶》等
三、情节作用
(一)开头情节
1.写景开头
(1)交代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酝酿情感
(3)展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主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2.设悬开头
(1)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埋伏
3.故事开头
(1)映衬主要故事
(2)暗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二)中间情节
1. 情节上:展现小说的主要矛盾
2. 人物上: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3. 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为下文蓄势,承上启下
4. 主题上:表现小说主题
(三)结尾情节
1.写景结尾
(1)渲染气氛,强化背景
(2)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
(3)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4)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2.大团圆结尾
(1)符合大众心理预期和审美需求,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2)有利于彰显小说主题中美好人性
(3)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3.欧•亨利式结尾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3)突出人物形象
(4)突出文章主旨
4.戛然而止式结尾
(1)引入思考,留下想象的空间
5.悲剧式结尾
(1)深化主题
(2)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及悲剧根源的关注与思考
四、情节技巧新考点
(一)叙述方式
1. 人物交叉: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示例: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正文部分大都转述“她”即祥林嫂的事情;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 对话与心理: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示例:如契诃夫的用对话展现奥楚蔑洛夫的心理。
3. 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
示例:最典型的当属沈从文的《边城》,2014年高考小说《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角度之四,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4. 回忆(历史)与现实交织: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丰富内容(人物故事),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体现当代价值与传承。使叙事节奏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示例: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5. 真实与幻觉(梦境)交织: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做的“太虚幻境”梦就是真实与幻觉的交织。
再如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②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还有环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6. 时空集中与转换:集中使故事结构紧凑,转换是叙事自由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场景转换:李小二酒店、草料场;有场景集中:山神庙。
再如2021新高考全国I卷通过木匠讲故事的形式,将时空高度集中。
7. 小说虚构与艺术真实:读者体验(似真似幻的氛围,引人入胜,思考社会现实)、丰富意蕴、凸显主旨。
示例: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实例,比如文本二警卫员为陈毅挤脓血之事,加上作者对人物正侧面的刻画,及大量的细节心理描写,使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有真实的效果。
8. 引用史料、传说、诗歌、名言、新闻报道、地方志等: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示例: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引用秦琼卖马的故事和戏剧唱段,暗合王超杰人的处境和心情,同时推进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9. 象征与荒诞: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有利于读者思考主题
示例:《老人与海》中的海象征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象征人生的搏斗场。老人象征勇于面对、永远不服输的硬汉精神。《百年孤独》中充满魔幻色彩,在貌似荒诞的情节中反映了他想表现的拉丁美洲的现实
10. 故事新编:使文章富有历史韵味;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对历史和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示例:2019年全国卷Ⅰ鲁迅《理水》就属于故事新编。其作用是“①小说叙述的故事“于史有据”,作者查考典籍,博采文献,使文章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幽默)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即对历史和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11.行文逻辑:小说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不受作者控制,而是由小说内部逻辑控制。
(二)叙述节奏
1. 快的叙述
2. 慢的叙述:具体详细、时空高度集中
五、情节分析
(一)梳理概括情节
1.梳理概括方法
(1)理清结构
(2)寻找线索
(3)抓住主要事件、重要场面
2.答题技巧
(1)从主人公角度,前后一致贯通
(2)叙述完整,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其中“何人”“何事”坚决不能省略
(3)叙述清晰,避免前后交叉
(二)分析整体情节
1.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怎样叙述这一故事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有何特色
2.找准答题角度
(1)情节运行模式:一波三折式(摇摆式)延迟式
(2)线索角度:明线暗线、单线复线
(3)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4)叙述人称:
(5)情节技巧:
(三)分析局部情节
1.审清题干
(1)角度:单一角度、综合角度
(2)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2.遵循“四循环一读者”思维模式
(1)情节本身:充当线索、设置悬念、照应、铺垫、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2)环境: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表现人物性格或心理、丰满人物形象
(4)主题:揭示、暗示、突出、深化主题
(5)吸引读者、引发其思考、想象
专题16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默写)-【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这是一份专题16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默写)-【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限定式情境默写,开放式情境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0 写作(审题立意)-【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这是一份专题20 写作(审题立意)-【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怎么写?,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备考2023】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备考2023】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种类,18个重点虚词,文言虚词推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