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3 次下载
- 第2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2章 用药与急救(培优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2章 用药与急救(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基础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第3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卷(人教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第3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据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原始地球诞生时就存在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
【答案】D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D。
2.下列化石中,能证明从一类生物进化为另一类生物的化石是( )
A.始祖马化石 B.始祖鸟化石 C.裸子植物化石 D.细菌化石
【答案】B
【解析】A.始祖马化石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逐渐进化成为现代马,前后肢都只有中趾着地。但始祖马与现代马都属于哺乳动物,A不符合题意。
B.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B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化石不能证明裸子植物由蕨类植物进化而来,C不符合题意。
D.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化石形成于上亿年前,不能证明某类生物进化为某类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米勒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 )
A.无机分子 B.有机大分子 C.有机小分子 D.原始生命
【答案】C
【解析】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然后通过火花放电。最终,模拟装置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选C。
4.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是( )
A.体内无脊柱→体内有脊柱 B.种子裸露→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C.水生→陆生 D.身体分节→身体不分节
【答案】D
【解析】ABC.体内无脊柱→体内有脊柱,种子裸露→种子外有果皮,水生→陆生,都能体现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ABC正确。
D.分节使得运动更加灵活,故进化趋势是由身体不分节→身体分节,D错误。
故选D。
5.某患者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体内出现“超级细菌”,使药效降低。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合理的是( )
A.抗生素使病菌发生了抵抗药物的变异 B.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C.病菌只向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药物的质量越来越差
【答案】B
【解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所以,超级细菌的进化原因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在超级细菌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抗生素。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故选B。
6.伴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原始地球上开始了漫长的生物进化。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证据
C.原始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定向的
【答案】A
【解析】A.原始生命先进化成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再进化成真核生物。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原始生命向着两个方向进化,一部分进化成含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再由它们分别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历程,才逐渐进化为现代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所以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
C.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后,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7.关于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C.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
D.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答案】B
【解析】A.米勒实验中,用火花放点模拟闪电,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环境,A正确。
B.米勒实验仅证明了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能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没有证明原始生命的产生,B错误。
C.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中共有20种有机物,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C正确。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8.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非抗药性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群体的抗药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
故选D。
9.如图所示为一个从未受到破坏的深积岩层的顺序,图中表示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据图示说明( )
A.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
B.物种A比物种B更简单、低等
C.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早
D.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答案】D
【解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化石B比化石A埋藏的深,表明化石B形成的早,化石A形成的晚,但不能说明“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因此,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故选D。
1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属于科学推测的是( )
A.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 B.生物由肉汤、腐肉等物质自然发生的
C.生物由神明创造的 D.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答案】D
【解析】AC.神创论说生物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和现在是一样的,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属于科学推测,AC不符合题意。
B.由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可以证明,生物不可能由肉汤、腐肉等物质自发产生,B不符合题意。
D.生命起源:在原始大气中无机物能生成多种简单的有机物,再经过长期而复杂的演变在原始海洋形成了原始生命,属于科学推测,D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答案】A
【解析】A.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具有锐利目光的食虫鸟能够快速发现并捕食昆虫,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所以,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B错误。
C.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颈鹿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肤色雪白的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此类现象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北极熊的身体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错误。
故选A。
1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时间晚很多,由此推之( )
A.物种A比物种B的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的形体大
C.物种A比物种B的结构复杂 D.物种A一定由物种B进化而来
【答案】C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故C符合题意。
13.地质工作者会在不同地层内发掘到不同的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等化石;乙层中发掘出猛犸象(古兽类)化石;丙层中发掘出三叶虫(古节肢动物)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是( )
A.甲、乙、内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案】D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等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猛犸象(古兽类),猛犸象(古兽类)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化石,古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动物比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
故选D。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
B.以米勒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实验,验证了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颈和前肢越来越长是为了吃到更高处的树叶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A正确。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正确。
CD.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经过生存竞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长颈鹿进化示意图留了颈长的长颈鹿,可见环境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错误,D正确。
故选C。
15.有关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证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证据
C.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D
【解析】A.米勒实验证明原始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原始地球没有生命,但是有生命需要的有机小分子物质,A错误。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B错误。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D正确。
故选D。
16.下列生物类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是( )
A.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C.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飞行动物
D.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答案】D
【解析】A.生物类群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植物进化的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而题中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飞行动物,这个不是生物类群进化的根据,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生物变化的选择是定向的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A.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环境会变化,因此没有完全有利于生存的变异,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C正确。
D.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野兔的保护色是为了躲避鹰的捕食,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为了捕食野兔,这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原始鱼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为原始两栖类
C.始祖鸟、孔子鸟化石证明了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D.在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地层中存在着高等生物的化石
【答案】D
【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A正确。
B.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原始鱼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为原始两栖类,B正确。
C.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C正确。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在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D错误。
故选D。
19.现在用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30年前疗效降低了,其原因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现在人体普遍健康
C.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D.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
【答案】C
【解析】A.环境污染严重,不会使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年前效果差,A不符合题意。
B.现在人体普遍健康,是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患病的可能性减少,不会影响青霉素的使用效果,B不符合题意。
C.长期用抗生素,会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因为病原体中存在着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异,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病原体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C符合题意。
D.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但其有效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不会使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年前效果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而来的
C.戊最可能是水生的 D.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答案】C
【解析】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原始的藻类植物,多是水生植物,A正确。
B.乙原始的苔藓植物和丙原始的蕨类植物都是由甲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来的,B正确。
C.戊原始的被子植物较高等,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多是陆生生物,C错误。
D.由丙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丁原始的裸子植物,丁的结构比丙复杂,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40分。
21.生物分类学家根据各类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支树状的图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称为“进化树”。如图是生物进化树的一部分,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B]代表的动物类群: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动物的进化顺序: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______→______和[A]______。
(3)地球上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大多生活在______上,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______。
(4)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出现,而高等生物则出现在较晚的底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
(5)在现在存在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生物的进化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原因是______。
【答案】(1)两栖类
(2)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3) 陆地 由水生到陆生
(4)由低等到高等
(5)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解析】(1).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图中A代表哺乳类,B代表两栖类。
(2).从图中可以看出动物的进化顺序: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A]哺乳类。
(3).地球上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4).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出现,而高等生物则出现在较晚的底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
(5).在现在存在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生物的进化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说明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2.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因最初是达尔文发现的,被统称为达尔文地雀。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喙的大小、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表明达尔文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现象。
(2).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如果地雀的喙与之相适应,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反之则被淘汰,所以不同的环境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
(3).在不同岛的特定条件下,地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激烈的____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动力。
(4).在漫长年代的进化中,达尔文地雀最终演变为不同的物种。可见,达尔文地雀的进化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南美洲地雀 变异
(2).选择
(3).生存斗争
(4).自然选择
【解析】(1).从图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它们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喙的大小、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之为变异。
(2).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因此食物种类也不同,如果地雀的喙与之相适应,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所以环境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地雀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地雀必须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地雀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动力。
(4).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对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变异品种进行了选择,使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喙在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漫长年代的进化中,达尔文地雀最终演变为不同的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3.同学们都患过感冒,注射过青霉素,开始用该药时,效果显著,由于反复使用,致使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虽然制药厂不断开发新型青霉素,如头孢氨苄、派拉西林钠等,但总也对付不了一些感冒病毒,为什么?请思考并回答:
(1).青霉素使用前,感冒病毒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_,患病者使用青霉素后体 内绝大多数感冒病毒被杀死,这是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________。
(2).青霉素的使用对感冒病毒起了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感冒病毒与环境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强这个性状逐代积累而保留下来。
(3).上述________生存,________被淘汰的现象叫自然选择。
【答案】(1)差异;不适应者被淘汰;适者生存;(2)选择;生存斗争 ;(3)适者;不适者
【解析】(1)青霉素使用之前,病菌对各种药物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是因为生物存在差异。患病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感冒病毒被杀死,这是不适应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
(2)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自然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的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