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艾青诗选》
展开19部重要名著梳理及训练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推荐篇目(12部)九、《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光的赞歌》《向太阳》等。【作品体裁】现代诗歌集。【作品特色】①第一个高峰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于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②第二个高峰时期的诗歌,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③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其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作品解读】初期的创作(1937年以前)——忧郁与悲哀的笼罩诗歌名背景探寻赏 析《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以前被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他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监狱中,艾青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诗里反复铺陈“她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一方面突显出了大堰河勤劳、宽厚、乐观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她为自己的家付出的艰辛,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用具体可视的紫色来表达自己对大堰河的灵魂的主观感受,使抽象的主观感受变得具体可感,拓展了诗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反而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中期的创作(1938~1978)——希望与理想的追求诗歌名背景探寻赏 析《我爱这土地》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全诗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鲜明的意象,表达了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黎明的通知》诗人从重庆来到延安以后,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诗歌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村庄和城市”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黎明的到来,将给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以安慰,将黎明到来的意义,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来了。“黎明”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全国的解放。晚期的创作(1978年以后)——赞美与歌唱的情怀诗歌名背景探寻赏 析《鱼化石》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他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光的赞歌》这首诗是艾青二十年来在“光”的指引下对历史、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晶,传达出他在新时期重获生存和创作权力后要倾力创作的心声,寄托了其对光明的追求。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主义,字里行间包含着睿智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