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一等奖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字词学习,把握内容,示例三,赏析语言,拓展延伸,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
1.识记“沙砾”“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等易考词语。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重点)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难点)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等科普读物。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龟裂 帷幕 浑浊 刨刮 楔形 琥珀 钟鼎文 扫 帚 掸 海枯石烂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文中用的是原意。
自读任务一 请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单句成段的句子及其作用分析: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描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自读任务二 根据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结合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段),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段),最后讲化石(第26—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总结全文,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
自读任务三 根据前面内容的整理,说说本文的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
示例一: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示例二: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的形态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和古代生物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自读任务一 找出文中能体现文章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分析。
示例一: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分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示例二: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分析: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示例三: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分析: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赋予了事物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示例四: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分析: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自读任务二 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作者的意图方面的作用。 (1)时间是没有脚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1)“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出来。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坚硬。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拓展任务一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课文第22—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转眼就消逝的某些自然界活动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力量。
拓展任务二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时间的方式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的脚印,玉米糁,行动所留的痕迹,裂开许多缝子,海枯石烂,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被破坏,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时间的脚印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字词积累,整体感知,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概括段意理清思路,逻辑顺序,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品味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叶虫化石,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揭示课题,读准字音,主要内容,过渡句及其作用,分析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