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同步练习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1.3运动的快慢(练习) 试卷 10 次下载
- 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试卷 10 次下载
- 2.2声音的特性(练习) 试卷 6 次下载
- 2.3声的利用(练习) 试卷 6 次下载
- 2.4噪声的利用和控制(练习) 试卷 6 次下载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基础过关1.在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1)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 纸屑振动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纸屑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转换法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3)若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加大敲鼓的力度,听到的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响度大 ;看到的现象有何变化? 看到的纸屑弹起的高 。【答案】(1)纸屑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听到的响度大;看到纸屑弹起的高。【解答】解:(1)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发现纸屑会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所以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3)加大敲击音叉时,看到纸屑弹起的越高,鼓面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振动 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 显示鼓面的振动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减弱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增强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越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d.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① 是正确的。【答案】(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动;显示鼓面的振动;(3)减弱;增强;越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用手敲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这是放大法(转换法)的运用;(3)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增强。c.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d.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3.(1)如图甲所示,当小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放大为乒乓球明显的振动 。若将此实验移至月球上能否看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的现象?答: 能 。(2)如图乙所示,小华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也能被多次弹开,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 ,若同样在月球表面进行此实验,则依据 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 的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放大为乒乓球明显的振动;能;(2)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解答】解:(1)当小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2)图乙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时,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则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乙中两音叉之间为真空,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说明真空不能传声。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 ;(2)一段长5200m的铁棒,在空气中敲击它,在其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经过 1 秒听到第一声,这是通过 铁管 传来的,再经过 14.3 秒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3)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驶向一座高山,在经过某一位置时鸣笛,1.2秒后听到高山的回声,则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的 210 米。【答案】(1)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2)1;铁管;14.3;空气;(3)210。【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2)在空气中敲击铁棒,则声音通过铁棒传播的时间为:t===1s;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15.3s;所以人在另一端先经过1s听到第一声,这是通过铁管;再经过15.3s﹣1s=14.3s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空气传来的;(3)因为v=,所以在t=1.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0m/s×1.2s=12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1.2s=408m,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s===210m。二.选择题(共10小题)5.我国已顺利进行“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舱中可以跟刘海明、景海鹏直接对话,但翟志刚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答案】D【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B【解答】解:A、物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B错误;C、将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C正确;D、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从左往右声音的音调逐渐变低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从右往左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答案】B【解答】解: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高,故B错误;C、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用嘴吹气时,从右到左空气柱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音调越来越高,故D正确。8.小丽同学假期跟随爸爸去游玩,站在两座山之间的开阔地带,看到美丽的风景,小丽高兴地大喊了一声。经过0.4s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6s听到第二次回声,那么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是( )A.102米 B.170米 C.272米 D.238米【答案】D【解答】解:∵呼喊后经0.4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声音从较近的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t1=×0.4s=0.2s,s1=vt1=340m/s×0.2s=68m;同理,再经0.6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则声音从人到另一边山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t2=×(0.4s+0.6s)=0.5s,s2=vt2=340m/s×0.5s=170m,则两山之间的距离:s=s1+s2=68m+170m=238m。9.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鼓掌时,相互间能听见掌声 B.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是1500m/s D.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答案】B【解答】解:A、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鼓掌时,掌声不能传播,因此听不到,故A错误;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巡道员将耳朵贴在钢轨上能及早听到是否有火车驶来,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比1500m/s小得多,故C错误;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D错误。10.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解答】解: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D、汽车的车速为:v′===17m/s,故D错误。11.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条件反射【答案】C【解答】解: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不是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耳朵有特异功能,也不是一种条件反射。12.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答案】C【解答】解:自己吃饼干时发出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AB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13.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答案】D【解答】解:A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B、气温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T的增大,v将增大,V=330+T,所以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不成正比,故B错误;C、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14.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因此传播速度最大 C.大的声音比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答案】D【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因为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有关,与响度无关,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三.计算题(共1小题)15.如图所示,静止在公路上的汽车向山崖鸣笛,经4秒司机听到了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多少米?(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多少秒?【答案】(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680m;(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34s。【解答】解:(1)汽车静止时,声音传到前方山崖时所用时间t=×4s=2s,由v=可得,汽车与山崖的距离:s=vt=340m/s×2s=680m;(2)由v=可得,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t′===34s。答:(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680m;(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34s。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冰3230水(15℃)1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20℃)1480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空气340气温/℃﹣20﹣100102030声音速度/m•s﹣1318324330336342348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基础过关1.在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1)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 纸屑振动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纸屑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转换法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3)若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加大敲鼓的力度,听到的声音有何变化? 听到的响度大 ;看到的现象有何变化? 看到的纸屑弹起的高 。【答案】(1)纸屑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听到的响度大;看到纸屑弹起的高。【解答】解:(1)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鼓面发出声音的同时,会发现纸屑会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所以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3)加大敲击音叉时,看到纸屑弹起的越高,鼓面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振动 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 显示鼓面的振动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减弱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增强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越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d.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① 是正确的。【答案】(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动;显示鼓面的振动;(3)减弱;增强;越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用手敲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这是放大法(转换法)的运用;(3)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增强。c.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d.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3.(1)如图甲所示,当小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放大为乒乓球明显的振动 。若将此实验移至月球上能否看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的现象?答: 能 。(2)如图乙所示,小华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也能被多次弹开,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 ,若同样在月球表面进行此实验,则依据 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 的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放大为乒乓球明显的振动;能;(2)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解答】解:(1)当小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通过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2)图乙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时,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则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或声音具有能量;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乙中两音叉之间为真空,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不能被弹开,说明真空不能传声。4.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υ。(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 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 、 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 ;(2)一段长5200m的铁棒,在空气中敲击它,在其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经过 1 秒听到第一声,这是通过 铁管 传来的,再经过 14.3 秒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 空气 传来的。(3)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驶向一座高山,在经过某一位置时鸣笛,1.2秒后听到高山的回声,则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的 210 米。【答案】(1)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2)1;铁管;14.3;空气;(3)210。【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2)在空气中敲击铁棒,则声音通过铁棒传播的时间为:t===1s;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15.3s;所以人在另一端先经过1s听到第一声,这是通过铁管;再经过15.3s﹣1s=14.3s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空气传来的;(3)因为v=,所以在t=1.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0m/s×1.2s=12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1.2s=408m,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s===210m。二.选择题(共10小题)5.我国已顺利进行“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舱中可以跟刘海明、景海鹏直接对话,但翟志刚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答案】D【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B【解答】解:A、物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B错误;C、将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C正确;D、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从左往右声音的音调逐渐变低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从右往左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答案】B【解答】解:A、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高,故B错误;C、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用嘴吹气时,从右到左空气柱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音调越来越高,故D正确。8.小丽同学假期跟随爸爸去游玩,站在两座山之间的开阔地带,看到美丽的风景,小丽高兴地大喊了一声。经过0.4s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0.6s听到第二次回声,那么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是( )A.102米 B.170米 C.272米 D.238米【答案】D【解答】解:∵呼喊后经0.4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声音从较近的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t1=×0.4s=0.2s,s1=vt1=340m/s×0.2s=68m;同理,再经0.6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则声音从人到另一边山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t2=×(0.4s+0.6s)=0.5s,s2=vt2=340m/s×0.5s=170m,则两山之间的距离:s=s1+s2=68m+170m=238m。9.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鼓掌时,相互间能听见掌声 B.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是1500m/s D.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答案】B【解答】解:A、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鼓掌时,掌声不能传播,因此听不到,故A错误;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巡道员将耳朵贴在钢轨上能及早听到是否有火车驶来,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比1500m/s小得多,故C错误;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D错误。10.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解答】解: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D、汽车的车速为:v′===17m/s,故D错误。11.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条件反射【答案】C【解答】解: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不是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耳朵有特异功能,也不是一种条件反射。12.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答案】C【解答】解:自己吃饼干时发出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AB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13.下表记录了敲击大钟时,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气温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正确的是( )A.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可能是345m/s B.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成正比 C.气温越低,大钟自身振动得越慢 D.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答案】D【解答】解:A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气温越高,钟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当气温为40℃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应该大于348m/s,故A错误,D正确;B、气温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T的增大,v将增大,V=330+T,所以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与气温不成正比,故B错误;C、气温高低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但是不影响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14.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因此传播速度最大 C.大的声音比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答案】D【解答】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因为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有关,与响度无关,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三.计算题(共1小题)15.如图所示,静止在公路上的汽车向山崖鸣笛,经4秒司机听到了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多少米?(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多少秒?【答案】(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680m;(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34s。【解答】解:(1)汽车静止时,声音传到前方山崖时所用时间t=×4s=2s,由v=可得,汽车与山崖的距离:s=vt=340m/s×2s=680m;(2)由v=可得,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t′===34s。答:(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是680m;(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到达山崖,需要的时间是34s。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冰3230水(15℃)1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20℃)1480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空气340气温/℃﹣20﹣100102030声音速度/m•s﹣1318324330336342348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