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docx
    • 解析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解析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docx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1页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2页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原卷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3页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解析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1页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解析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2页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练习)(解析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47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第2章 声现象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传递信息 D.图中的共鸣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答案】B【解答】解: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故A正确;B、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降低噪声。故B错误;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音叉间的共鸣现象在真空中不可能出现。故D正确。2.某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C.手吸收了声波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答案】B【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当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振动停止,不再发声,鼓声就消失了。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 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 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答案】B【解答】解:A、由图可知,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A错误B、由图可知,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故B正确;C、由图可知,蝙蝠的听觉范围为1000Hz﹣120000Hz,故蝙蝠听不到次声波,故C错误;D、由图可知,大象的最高听觉频率为20000Hz,故听不到超声波,故D错误。4.如图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大【答案】D【解答】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5.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答案】B【解答】解:A、关闭门窗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C错误;D、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D错误。6.在剧院欣赏音乐时,小张跟小明讨论有关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凭音色可分辨发音乐器的种类 B.扬声器音量调大可提高音调 C.音乐声只能传递信息 D.剧院内墙壁上的蜂窝状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答案】A【解答】解:A、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演奏同一首乐曲能分辨出声音的不同,即音色不同,故凭音色可分辨发音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B、将扬声器音量调大后,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音乐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D、墙壁做成凸凹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使响度减小,故D错误。7.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解答】解: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而响度不同的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错误;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C【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正确;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9.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通过细棉线实现 B.该实验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D.若说话声越大,光点晃动幅度越大【答案】C【解答】解:A、由题意和图示可知,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A正确;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传播引起纸杯的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C、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C错误;D、若说话声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递的能量越大,则光点晃动幅度越大,故D正确;10.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答案】B【解答】解: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敲打每个瓶子时,音调不同,但速度相同,故A错误;B、用嘴依次吹瓶口,A中的空气柱最短,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导致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水少的振动快,故D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周围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11.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答案】A【解答】解:A、一个音叉被敲击发声时,另一个没有被敲击的音叉也会跟着振动发声,即两音叉产生了共鸣现象,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因此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实验不能证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12.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36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解答】解:A、从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时间t1=×0.5s=0.25s,由v=可知,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与测速仪距离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B、从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时间t2=×0.4s=0.2s,由v=可知,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与测速仪距离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t=1.05s﹣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D、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s=s1﹣s2=85m﹣68m=17m,则汽车行驶的速度v===17m/s,故D错误。二.填空题(共6小题)1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频率为256Hz的A音叉和频率为440Hz的B音叉中, B (选填“A”或“B”)音叉声音的音调较高。【答案】振动;B【解答】解:(1)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256Hz表示每秒音叉振动256次,440Hz表示每秒音叉振动440次,说明A音叉振动比B音叉振动慢,A音叉比B音叉音调低。14.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答案】变小;介质;真空【解答】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一步推理可得出:真空不能传声。15.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振动 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 音色 不同。【答案】空气;声源;振动;音色【解答】解: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经风一吹,笑树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壳壁振动发声,因为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该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16.长春南湖大桥长约150m,汽车以36km/h的速度通过,需  0.25 min。过了南湖大桥,司机又行驶在快速路上,司机发现桥面两侧设有隔音墙,是为了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答案】(1)0.25;(2)在传播过程中【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v=36km/h=10m/s,根据v=可得,需要的时间:t===15s=0.25min,(2)桥面两侧设有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7.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51m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0.14 s,你会听到  两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100m/s)【答案】0.14;两【解答】解: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为:t铁===0.01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t气===0.15s;所以两次时间间隔为:t=t气﹣t铁=0.15s﹣0.01s=0.14s>0.1s,所以听到两次声音。18.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如图所示,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简要回答或计算出下列问题。(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2)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能否进行太空测距?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3)请你再写出一个超声波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用“B超”检查身体 。(4)该处海底的深度是  3000 m。【答案】(1)不能;(2)不能;(3)用“B超”检查身体;(4)3000【解答】解:(1)因为人的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而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赫兹,所以人听不到超声波。(2)太空中是真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太空,更不能进行太空测距。(3)超声波除了利用声呐系统测海深外,还可以应用在B超,清洗机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方面。(4)已知:t=×4s=2s,v=1500m/s,由v=可得,海洋的深度是s=vt=1500m/s×2s=3000m;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9.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该实验能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此实验  能 (填能或不能)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只敲音叉一下,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听到音叉一直在响,其原因是  C 。A.发声虽停止,声音还在传播B.两个叉股之间的空气还在振动C.音叉还在振动D.产生了回声(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开,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说明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假设将上述甲、乙两个实验均移至月球上完成,还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是  A 。A.图甲可以B.图乙可以C.二者都可以D.二者都不可以(3)如图丙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发声的不同,这是在探究  音调跟振动频率 的关系。(4)下列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能;C;(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A;(3)音调跟振动频率;(4)C【解答】解:(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肉眼很难观察,乒乓球可以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加大敲击的力度,观察乒乓球振动的幅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只敲音叉一下,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听到音叉一直在响,是因为音叉还没停止振动,故C正确;(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若把乙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甲实验还能弹起,故选A;(3)拿一张硬纸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因为第一次的频率高,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4)A、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B、甲、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故B错误;C、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C正确;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C。四.计算题(共2小题)20.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36km/h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保留两位小数)(3)紧接着汽车以在模拟公路上的速度过隧道,司机在鸣笛后2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速为340m/s),听到回声时汽车离隧道口山崖多远?【答案】(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5000m;(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1.67m/s;(3)汽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360m。【解答】解:(1)汽车在模拟山路的车速v1=36km/h=10m/s,由v=得,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1=10m/s×500s=5000m;(2)汽车在模拟公路的车速v2=20m/s,由v=得,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v2t2=20m/s×100s=2000m;汽车整个测试过程中的路程s=s1+s2=5000m+2000m=7000m,时间t=t1+t2=500s+100s=600s,则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1.67m/s;(3)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2s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s车=v2t′=20m/s×2s=40m;设鸣笛时汽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2s′=s车+s声,则汽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s′=(s车+s声)=×(40m+680m)=360m;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到山崖的距离:s0=s′﹣s车=360m﹣40m=320m。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5000m;(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1.67m/s;(3)汽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360m。2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1)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时,这段时间超声波所走过的距离为多少?(2)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少?(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时,这段时间超声波所走过的距离为54.4m;(2)该被测汽车速度是14.2m/s【解答】解:(1)第一次超声波和汽车相遇时,超声波通过的距离x1=vt1=340m/s×0.16s=54.4m;(2)第二次相遇时,超声波通过的距离x2=vt2=340m/s×(1.12s﹣1.00s)=40.8 m;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为s=x1﹣x2=54.4m﹣40.8m=13.6m;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测速汽车的速度:v==≈14.2m/s。答:(1)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时,这段时间超声波所走过的距离为54.4m;(2)该被测汽车速度是14.2m/s。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