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阅读,根据原文默写,语言运用,名著阅读,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
1.(15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走近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馈赠,寻找那天地浑融的和谐美。自然之美谧的清晨,旭日初升,植物的芬芳开始在空气中酝酿:自然之美,美在那温馨的日暮,夕阳西下,黄晕的暮色渐渐在天边蔓延;自然之美,美在那(mián),(péng)勃的绿意在大地延伸;自然之美,波光(lín lín),天光云影在水面倒映……身处绝美的自然之境,一霎时便可令人心旷神怡,神采(yì yì)。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ì
酝酿l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shà
B.静谧bì
酝酿n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chà
C.静谧bì
酝酿l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chà
D.静谧mì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shà
(2)上面语段中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正确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棉
蓬
鳞鳞
奕奕
B.绵
蓬
粼粼
奕奕
C.棉
篷
粼粼
弈弈
D.绵
篷
鳞鳞
弈弈
(3)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真是一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数理化每次都考满分不可救药啊!
B.我和同桌讨论《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各抒己见,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C.北京冬奥会让这个寒假其乐融融,而近日的一场瑞雪,更令孩子们喜出望外。
D.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国家进步的希望。
B.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C.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D.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同学们拓宽了眼界,培养起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
B.“惠存”“垂念”“高寿”都是敬辞,“奉陪”“尊君”“见谅”都是谦辞。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对应的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二、阅读
2.(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弛担持刀
弛:卸下
C.顾野有麦场
顾:看
D.狼不敢前
前:前面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B.屠自后断其股
及其家穿井
C.而顷刻两毙
学而时习之
D.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目似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都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D.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都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机智战胜。
3.(8分)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
陈晋之①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③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④,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进益:长进。③岁:年。④癖:毛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这篇文章对你的启发。
4.(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使,让。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通过写“山、水、霜”等得景物点出秋天明净清冷的特点。
B.第二句写出了山林中的树木的树叶在秋天变成深红、浅黄色,从颜色方面写出秋天给人的美好。
C.第三句“清入骨”,表现出刘禹锡最爱秋天的凉爽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头脑清醒、文思敏捷。
D.第四句表明中心:哪里比得上春色让人狂,表达了诗人爱春色胜过秋色的情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画面。
三、根据原文默写
5.(11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流眉山月歌》)
(4)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6)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7)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8)在《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诗人阐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自然理趣的的句子是: , 。
四、语言运用
6.(6分)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使其形成一组排比句,注意上下文语意连贯。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 。
(2)句式变换:请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原句:12月13日,是国家的公祭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
双重否定句:
五、名著阅读
7.(10分)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西游记》是① 代作家② (人名)所著的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小说围绕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③ 、④ 等情节尤为精彩。
(2)《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主人公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个性鲜明,令人难忘。请结合人物情节和性格特点
上联:
下联:沙和尚挑担牵马显稳重勤劳
(3)《西游记》这部作品,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历来文人对此评价甚多,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源,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请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故事情节,说说你对孙悟空“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六、阅读理解
8.(24分)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再爬上我的心尖。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17日,有改动)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① ②
(2)品析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划线句。
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第②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七、作文
9.(60分)以“童年时光”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
1.(15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走近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馈赠,寻找那天地浑融的和谐美。自然之美谧的清晨,旭日初升,植物的芬芳开始在空气中酝酿:自然之美,美在那温馨的日暮,夕阳西下,黄晕的暮色渐渐在天边蔓延;自然之美,美在那(mián),(péng)勃的绿意在大地延伸;自然之美,波光(lín lín),天光云影在水面倒映……身处绝美的自然之境,一霎时便可令人心旷神怡,神采(yì yì)。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静谧mì
酝酿l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shà
B.静谧bì
酝酿n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chà
C.静谧bì
酝酿l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chà
D.静谧mì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shà
(2)上面语段中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正确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棉
蓬
鳞鳞
奕奕
B.绵
蓬
粼粼
奕奕
C.棉
篷
粼粼
弈弈
D.绵
篷
鳞鳞
弈弈
(3)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A.他真是一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数理化每次都考满分不可救药啊!
B.我和同桌讨论《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各抒己见,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C.北京冬奥会让这个寒假其乐融融,而近日的一场瑞雪,更令孩子们喜出望外。
D.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国家进步的希望。
B.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C.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D.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同学们拓宽了眼界,培养起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
B.“惠存”“垂念”“高寿”都是敬辞,“奉陪”“尊君”“见谅”都是谦辞。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对应的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解答】答案:
(1)D
(2)B
(3)C
(4)A
(5)B
二、阅读
2.(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弛担持刀
弛:卸下
C.顾野有麦场
顾:看
D.狼不敢前
前:前面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B.屠自后断其股
及其家穿井
C.而顷刻两毙
学而时习之
D.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目似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都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D.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都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机智战胜。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前:上前。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来;
B.代词/代词;
C.表转折/表顺承;
D.代词,狼/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文中“狼不敢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狼的诡诈。
故选:C。
答案:
(1)D
(2)B
(3)C
3.(8分)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
陈晋之①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③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④,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进益:长进。③岁:年。④癖:毛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这篇文章对你的启发。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句意:就算读的再少,一年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多。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惟,只;日,每天。益。句意:读书只要牢记。
(3)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结合“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句可知,日积月累。
答案:
(1)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读书只要牢记,那么每天就可以渐渐有所进步。
(3)读书只要熟读牢记,日积月累。
4.(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使,让。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通过写“山、水、霜”等得景物点出秋天明净清冷的特点。
B.第二句写出了山林中的树木的树叶在秋天变成深红、浅黄色,从颜色方面写出秋天给人的美好。
C.第三句“清入骨”,表现出刘禹锡最爱秋天的凉爽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头脑清醒、文思敏捷。
D.第四句表明中心:哪里比得上春色让人狂,表达了诗人爱春色胜过秋色的情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画面。
【解答】(1)本题考查对三个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第四句表明中心:清秋入骨。表达了诗人爱秋色胜过春色的情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山明水净。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答案:
(1)D
(2)示例:秋天来了,山翠绿明朗,夜里来了层白色秋霜,有那么几棵树,透出了些许浅浅的黄。
译文:
秋词
秋天了,夜晚已经有霜,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登上高楼,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三、根据原文默写
5.(11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流眉山月歌》)
(4)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
(6)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7)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8)在《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9)《次北固山下》中,诗人阐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自然理趣的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解答】答案:
(1)秋风萧瑟(重点字:萧瑟)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思君不见下渝州
(4)不知何处吹芦管(重点字:芦)
(5)便引诗情到碧霄
(6)尚思为国戍轮台
(7)学而不思则罔
(8)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重点字:淫)
(9)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四、语言运用
6.(6分)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使其形成一组排比句,注意上下文语意连贯。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缕微弱的烛光 , 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
(2)句式变换:请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原句:12月13日,是国家的公祭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
双重否定句: 12月13日,是国家的公祭日,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应该铭记的日子。
【解答】答案:
(1)爱心是一缕微弱的烛光 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2)12月13日,是国家的公祭日。
五、名著阅读
7.(10分)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西游记》是① 明 代作家② 吴承恩 (人名)所著的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小说围绕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③ 三调芭蕉扇 、④ 智斗牛魔王 等情节尤为精彩。
(2)《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主人公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个性鲜明,令人难忘。请结合人物情节和性格特点
上联: 孙悟空降妖除魔彰英雄本色
下联:沙和尚挑担牵马显稳重勤劳
(3)《西游记》这部作品,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历来文人对此评价甚多,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源,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请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故事情节,说说你对孙悟空“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解答】(l)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巜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小说。小说围绕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其中的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
(2)本题考查对联。“沙和尚”对应“孙悟空”;“显”对应“彰”。
(3)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和认识。孙悟空本领高强,生性桀骜,敢于挑战权威。后随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答案:
(l)明 吴承恩 三调芭蕉扇
(2)孙悟空降妖除魔彰英雄本色
(3)孙悟空嫉恶如仇,忠于职守,保护了师父,守护了正义。
六、阅读理解
8.(24分)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再爬上我的心尖。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17日,有改动)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① 母亲将挖完折耳根的泥掩回处。 ② 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
(2)品析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划线句。
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第②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结合“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结合“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小心翼翼”是对母亲挖完折耳根后把挖出的泥压掩回原处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此时动作的小心谨慎,据说这样,是为了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对自然的敬重。
②“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运用比喻修辞,把女儿雀跃的样子比作小鸟,表现了孩子的喜悦。
③“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淘去泥土,“搓洗”“淘去”“择去”一系列连续的动词,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表达效果:“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再爬上我的心尖”一句赋予折耳根以人的情态(带上乡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根据“每每打开包裹,总会带着缕缕乡愁,再爬上我的心尖”可知,“我”会在网上买折耳根,以慰相思;联系上文“多么旺盛的生命,它们静静扎根,表现了“我”对折耳根的欣赏和喜爱,血脉里的亲情,对童年的怀念都饱含在这缕缕乡愁中,深化了文章中心,根据‘带着独特的泥腥味,结合“初春时节。折耳根隐匿其中,便噌噌生出芽叶,可知,呼应了题目。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回到屋里,淘去泥土,母亲挖折耳根很熟练,可见母亲是勤劳能干的,温柔地笑着。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可知,可见母亲是温柔慈祥的。
(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②段描写了初春时节山野的自然景色和折耳根的长势。分别解释并分析作用即可。初春时,折耳根隐匿其中,说明折耳根量并不多。语言凝炼地写出初春时节,春回大地。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呈紫红色的叶片背面,像是一个整体。联系“阳光和煦,为下文“我”回忆与母亲一起挖折耳根的事作铺垫。
答案:
(1)①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②母亲将挖完折耳根的泥掩回处。
(2)①这些词语描写母亲挖完折耳根后掩回土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小心仔细、对自然的敬重。
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的女儿挖折耳根时的样子。
③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清洗折耳根的情景。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折耳根寄托了“我”浓浓的乡愁。作用:内容上点明主旨,照应题目。
(4)勤劳能干:“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回到屋里,淘去泥土。温柔慈爱:“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
(5)第②段描写了初春时节山野的自然景色和折耳根的长势。联系“阳光和煦,为下文“我”回忆与母亲一起挖折耳根的事作铺垫。
七、作文
9.(60分)以“童年时光”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解答】
童年时光
童年时代是天真的,随着斗转星移,可童年时代的那些幼稚有趣的事儿。上面的这件乐事,首先要将道理搞清楚,否则就会弄出笑话来。所以。
那年。外面下着茫茫的大雪,我独自一人玩耍。雪停了,来到院子里,就突发奇想。经过我精心的构思和打造。
一阵寒风袭来,紧了紧自己厚厚的羽绒服和围巾,自言自语地说:“我穿这么多衣服都还会觉得冷,站在露天坝中。得想办法帮它取暖!”
我轻轻抱起雪人走进屋子,小心翼翼地放在火炉旁边的凳子上,再翻了一件毛衣给雪人穿上,现在你不用担心会被冷感冒了,等会儿我再来陪你玩哦。
过了好一会儿,却惊奇地发现雪人不见了,地板上还有好大一滩水呢?小雪雪呢,仔细地检查了每一个角落,急得“啪”的一下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被惊醒了?乖乖,别哭,边哭边断断续续地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妈妈也忍不住“扑哧”大笑起来。
我停止哭泣,向妈妈投去诧异的目光,爱怜地说:“傻孩子。温度一高,破涕为笑。
如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嘿嘿”傻笑。你们觉得好笑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共11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