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景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接下来两句对仗工整,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莲红荷,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能力,但还不是太强,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诗人的情蕴藏于景之后。所以我采用 “自主探究、诵读感悟”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通过诵读感悟能够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诗歌大意,想象画面之美,感受意境。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大意,想象画面之美,感受意境。
难点: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关联引入。
同学们,古诗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古诗文功不可没。出示古诗《赠汪伦》,齐读。你知道这是一首什么诗吗?(送别诗)。
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文人墨客的瑰宝,因为在古代,相见时难别亦难,关于离别的古诗更是数不胜数,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二)巧解诗题。
1、出示诗题。指名读,齐读。
2、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相机点明时间(早晨)、地点(净慈寺)和人物(林子方)。
3、原来题目告诉了我们这么多信息啊,那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该怎么把握诗题的节奏呢?齐读诗题。
(三)初读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
出示古诗,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诗句读通读顺。指名两个同学读,相机评价。
2、读出节奏、读顺。
师范读。生画出节奏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品读后两句。
(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哪个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一:夏季——六月中
预设二:荷叶荷花只在夏季有。
诗人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的呢?指生读。
(2)学习“映”。
师:看图猜猜它表示的意思?
学生猜,老师适机出示动画,发现“映”就是照射 。
(3)小组合作。
出示合作要求,学生讨论,每个题目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一)
1.读诗句,对比选插图。
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一幅插图,说明理由。(汇报要求:每人汇报一幅图,说清选哪幅或不选哪幅的理由。)
2.通过“读诗句,对比选插图”,我们发现了:
(1)莲叶的数量( ),颜色( )。(2)荷花在( )的照射下颜色()。
3.看看荷叶的颜色,再看看荷花的颜色,你认为杨万里是把它们在进行( )?
无穷碧 别样红
4.说说诗句的意思。
(4)学生汇报。
a相机引导从哪能看出荷叶非常多。
预设一:无穷碧。
预设二:接天莲叶。
师:“接天莲叶”是怎么样的莲叶呢?
预设:荷叶和天接在一起。
师:“莲叶”是在水中的,怎么会是接天的呢?是很多荷叶堆在一起,叠起来,叠到天上去了吗?(不是)
师:(出示图片)你看,天和什么相接?(大海、草原)如果我们的眼睛往前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呀?你往远处看,看到的?你再往远处看,一直看到视线的尽头,你看到的全是什么呀?所以,远远望过去,就与天相接了!(出示莲叶接天图片)
指生读。
b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预设一:在阳光的照射下!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呀?
预设:早晨的太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晓)
师:你还能结合诗题来理解古诗的内容,真不错!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早上的阳光,在这红红的朝阳之下,整个世界仿佛都染上了红色。荷花也在朝阳的映照下特别红。齐读诗句。
c你看,池中这几朵荷花在莲叶的映衬下荷花变得更红了!一红一绿,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读出它的美!男生读叶,女生读花。(板书景美)
(5)生做小诗人,补充诗句,体会颜色对比。
原来颜色的对比,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老师这有两句诗,请同学们完成颜色对比的部分,看能不能让诗句变得更美。
横堤杨柳肆意( ),含羞桃花悄悄( )。
压枝冰雪无瑕( ),仰面梅花点点( )。
你们可真厉害,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有当小诗人的潜力呢!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诗句红与绿的对比,引导学生拓展尝试补充诗句,感受到古诗构思的巧妙和美,让学生走进古诗,爱上古诗。】
2、品读前两句。
这满湖的荷叶清新碧绿,这盛开的荷花红艳娇媚,难怪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四时。
你知道“四时”原来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西湖的四季各具特色,(出示春、秋、冬西湖美景)春天的西湖——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秋天的西湖——秋高气爽 层林尽染,冬天的西湖——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
在这里你认为“四时”是什么时候?
预设:除了夏天的其他季节。
出示“接天莲叶”与“小荷才露尖尖角”做对比。引导学生指出诗中的“四时”指的是——除了六月的其他时间。
(2)师生合作读诗句。
西湖的春天、秋天、冬天的景色已经非常迷人了,但是在诗人杨万里的眼里,都比上西湖六月的风光。(齐读)
六月的西湖可真美啊,谁再来赞叹赞叹?(齐读)
(五)感悟诗情。
1、我发现杨万里笔下的西湖真漂亮,我想把题目改成《西湖美景》可以吗?
2、出示写作背景。
杨万里和林子方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理想、切磋文艺。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自以为是仕途升迁,因而很高兴。但杨万里却觉得去福州不好,在与林子方离别之际,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题,写下两首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这是其中一首。
3、创设情境。
你认为,通过这首诗杨万里想对林子方说什么?(西湖这么美,留下来吧!)(板书情深)
4、体会借景抒情。
这么美的景色,杨万里多么希望好友林子方能留下来与他一同欣赏啊!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极致赞美,恰恰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六)拓展延伸。
1、刚开始上课时,我们说《赠汪伦》也是送别诗,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这首诗中是以什么来相送友人呢?(以歌相送)
2、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读,这首诗中诗人以什么相送友人呢?(以酒相送)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读,这首诗诗人又是以什么相送呢?(以目相送)
4、再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以什么来送别友人呢?(以景相送)
这就是古人送别诗的浪漫之处了。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不舍之情吧!
(七)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选做:我是小画家—请你们把从诗中看到的美景画出来。
我是小歌手—学唱李叔同的《送别》。
我是小作家—帮杨万里给林子方写一封信,劝他留下来吧。
我是书法家—把这首诗工整的抄写下来吧。
(选其中一项)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关联导入、巧解诗题、初读古诗、品读诗意、感悟诗情、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等环节设计。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之美,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层层地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通过《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三首送别诗与本诗类比,感悟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貌似咏荷,实则“情中状景,景中溢情”。教学后两句时,通过让学生补充诗句进行颜色对比,体会做小诗人的乐趣,感受古诗构思的巧妙和美,让学生走进古诗,爱上古诗。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题,初读古诗,品读想象,深读悟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案背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