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讲义(教师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各种人身权的内容与法律保护。
2.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1.法治意识:通过人身权的探究,使学生学会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生命健康俱可贵
1. 必要性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2.表现
(1)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3.要求: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4.侵权责任
(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2)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即学即练】法人、非法人组织也享有人身权,包括( )
A.姓名权和名誉权 B.名誉权和经营权
C.经营权和隐私权 D.名称权和名誉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法律规定,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故选D项。
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民法典调整的范围,排除。故选D项。
知识点02 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含义: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2)依据: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3)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4)表现: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此外,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2.肖像权
(1)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2)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即学即练】
1.某公司在其运营的公众号中擅自使用知名演员周某的8张照片进行商业宣传,造成了公众对周某的许多误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该公司用周某的名字进行商业宣传,侵犯了周某的健康权
②该公司擅自使用周某的照片进行宣传,侵犯了周某的肖像权
③该公司的行为造成了公众对周某的误解,侵犯了周某的名誉权
④该公司擅自使用周某的照片进行宣传,侵犯了周某的隐私权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案中,该公司用周某的照片在其运营的公众号中进行商业宣传,并不侵犯周某的健康权,①排除;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该公司未经周某同意,擅自使用周某的照片进行宣传,属于侵犯周某的肖像权的行为,②符合题意;该公司的行为造成了公众对周某的误解,侵犯了周某的名誉权,③正确;依题意,该公司擅自使用周某的照片进行宣传,是侵犯周某的肖像权,而不是侵犯周某的隐私权,④错误。
知识点03 名誉隐私不可侵
1. 名誉权
(1)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
(2)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2.隐私权
(1)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3)意义: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3.个人信息
(1)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3)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即学即练】
1.演员赵某因饰演反派角色太逼真而遭受网络暴力,有网民对其发动“人肉搜索”,在相关网站披露赵某的家庭背景、恋爱史等信息,并在网站上捏造赵某的不实传闻。关于网民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侵害赵某的姓名权 ②侵害赵某的肖像权 ③侵害赵某的隐私权 ④侵害赵某的名誉权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网民的行为侵害赵某的隐私权和名誉权,③④符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能力拓展
考法01 全面认识人身权
1.含义:人身权,与财产权相比较而言,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内容
(1)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其人格和尊严的民事权利,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2)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维护其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它包括亲权、亲属权和配偶权等。
3.特点:人身权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转让性,受到侵害时主要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
4.地位
(1)人身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是其他民事权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现代文明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只有重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才能激起社会尊重人格尊严和珍视人的价值的意识,才能唤起民事主体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积极性。
【典例1】西方有一句宣传法律的谚语:“放出去的疯狗咬伤人,其主人是要负责任的!”这句谚语说明了( )
A.公民依法享有人身自由权 B.公民的自由权受法律保护
C.公民的人身权不受非法侵害 D.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答案】C
【详解】ABC:解答本题要注意人身自由权与人身权的区别。人身自由权通称“自由权”,其客体是权利人的行动,其内容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人不得妨碍。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指人的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权等。谚语说明了公民的人身权不受非法侵害,C符合题意,排除AB。D:本题强调公民的人身权不受非法侵害,没有涉及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排除D。故本题选C。
考法02 区分人身权利
【典例2】孙某在H门店购买了某品牌手机,随后H门店以《全国第一单××诞生!H门店开售77秒火速成交》为标题在官网发布文章,并擅自附上了孙某的照片和实名,这导致孙某遭到网友的谩骂,给其生活带来了困扰。据此可知,H门店( )
①为他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条件 ②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身份权 ③需要对孙某承担一定的违约民事责任 ④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H门店的宣传行为让孙某受到网友谩骂,而网友的行为侵犯了孙某的名誉权,H门店的宣传行为客观上为别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①符合题意;H门店未经孙某同意而擅自使用了孙某的照片和实名,这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④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孙某的身份权无直接关系,②不选;H门店对孙某并不存在违约行为,③不选。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6-8道选择题,要求选取同步课时练习的习题,考查基础、单个知识点,难度容易)
1.某医院药剂科药剂师杜某与该科副主任胡某工作上发生矛盾,杜某蓄意报复,冒充患儿高某的家长写实名举报信投诉胡某错发药品导致患儿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后胡某遭到停职检查,精神也受到损害。杜某的行为侵犯了( )
①胡某的名誉权 ②胡某的姓名权
③高某家长的姓名权 ④高某家长的名誉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药剂师杜某冒充患儿高某的家长写实名举报信投诉,侵犯了患儿家长高某家长的姓名权;同时举报后胡某遭到停职检查,精神也受到损害,侵犯了胡某的名誉权,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中杜某的行为分别侵犯了胡某的名誉权、高某家长的姓名权,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020年6月,山东省冠县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陈某某因冒名顶替他人获取大学文凭被某街道办事处解除聘用合同,冠县纪委监委已对顶替者陈某某立案审查,并将其涉嫌违法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陈某某冒名顶替他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②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③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姓名
④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陈某某冒名顶替他人获取大学文凭,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①④正确。②:材料未体现陈某某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②排除。③:在成年之后,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姓名,但是应当遵守姓名户籍管理的相关规定,本项说法不准确,③错误。本题选B项。
3.2020年3月16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1年3个月,缓刑1年6个月。被告人李某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隐瞒旅行史,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致55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李某某的行为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
②人们在依法维护自己人身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③李某某正确维护了自己的人身自由 ④李某某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被告人李某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隐瞒旅行史,导致55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说明李某某的行为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这也启示我们在依法维护自己人身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中李某某的行为不是正确维护自己人身自由的体现,故③说法错误。④:材料与人格尊严无关,故④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
4.赵某酒后破坏公物、寻衅滋事,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栓在路边。围观居民行为侵犯了赵某的( )
①生命权 ②身体权 ③健康权 ④隐私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身体权指的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完整并能自由支配其身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权利。身体权的客体是公民的身体,身体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身体的完整性、完全性。健康权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和功能的完善发挥以及心理状态的良好状态。材料中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栓在路边,侵犯了赵某的身体权和健康权,②③正确。①④: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生命权是法律保护的最高权利形态。生命的丧失是侵害生命权的结果。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材料不涉及生命权和隐私权,①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上传一些偷拍到的别人不雅状态的照片,如穿着衣服“走光”等。被偷拍者因此受到困扰,精神上产生很大压力。偷拍者的行为( )
A.值得肯定,因为这是为了呼吁公众人物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B.可以接受,这既不是对公民肖像的丑化,也不是非法利用
C.是不对的,因为这是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D.是不对的,因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答案】C
【解析】ABC:公民享有肖像权,偷拍他人照片并上传到网络上,是一种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是一种非法行为,C正确,AB错误。D:材料内容并不涉及“以营利为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浙江永嘉法院宣判了一起馄饨中掺硼砂的案件,林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两万元。林某侵害了顾客的( )
A.人身权 B.生命健康权 C.财产权 D.肖像权
【答案】B
【解析】A:“人身权”说法太笼统,A不符合题意。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侵害了顾客的生命权、健康权,B正确。C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与财产权、肖像权无关,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要求:6-8道【选择题+非选择题】,要求选取综合性、拓展性较强的试题,试题难度适中)
1.公交车上,张某因刚下班太累闭眼休息而没有注意到孕妇李某,孕妇李某对张某未给其让座心生不满,出言不逊,但张某一直闭口不接,李某倍感不爽,拍了张某的正面照发在朋友圈,并配文“不给孕妇让座的男人不配为男人”,这给张某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李某侵犯了张某的肖像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违约责任
B.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侵权责任
C.国家要大力弘扬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对张某进行教育
D.民事行为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与他人利益
【答案】B
【解析】B:李某拍了张某的正面照发在朋友圈,并配文“不给孕妇让座的男人不配为男人”,这给张某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这里李某败坏张某名声,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张某可追究李某的侵权责任,B符合题意。A:侵犯肖像权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本案中李某败坏张某名声,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而非肖像权,A与题意不符。 C:国家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而不是传统道德,C错误。 D:民事行为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利,而不是他人利益,D错误。 故本题选B。
2.如今,智能家居设备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向了智能家居设备,通过破解软件或IP地址等方式,入侵并控制这些智能家居设备的摄像头,窥探个人隐私。对此,我们应( )
①依法打击相关侵权行为,保障私人生活安宁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维护公序良俗
③尊重他人隐私,不得收集、储存、使用和提供他人个人信息
④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公民隐私权这一最基础权利的保护力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材料中的行为窥探个人隐私,侵犯了私人生活安宁,因此应该依法打击相关侵权行为,保障私人生活安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维护公序良俗,①②符合题意。③:不得非法收集、储存、使用和提供他人个人信息,③说法错误。④:公民隐私权不是最基础权利,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王某个人疾病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生气,向公安机关写信诬告陷害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本案例中( )
①李某侵害了王某的著作人身权
②李某侵害王某隐私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③王某诬告陷害李某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④王某可以要求李某进行经济补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王某个人疾病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①符合题意。李某侵害王某隐私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②符合题意。③:王某李某的行为非常生气,向公安机关写信诬告陷害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王某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③符合题意。①:本案中李某侵害王某隐私,而不是侵害了王某的著作人身权,①错误。 ④:本案中王某可以要求李某赔礼道谦而不是进行经济补偿,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某体育类培训机构未经国家队退役运动员甲同意,使用甲照片作为封面印制宣传手册。该市晚报以知名运动员甲加盟某培训机构为题进行报道,并配有甲的封面照片。据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培训机构侵犯甲的肖像权
②晚报未侵犯甲的肖像权
③培训机构侵犯甲的姓名权
④晚报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①: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因此,培训机构侵犯甲的肖像权,①说法正确。②: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故晚报未侵犯甲的肖像权,②说法正确。③:材料中未体现培训机构侵犯甲的姓名权,③不符合题意。④:晚报的报道属于对甲的姓名的合理使用,未侵犯甲的姓名权,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王某在闲鱼上于某处购买某品牌服饰,但收货后认为并非正品,向于某索赔遭拒。后王某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显示“免费送。骗子那刚买的,仿的仿的仿的说三遍”,附图为于某闲鱼主页截图及其购买的外套图片。随即于某也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为王某在微信账号上与其家人合照的头像照片,商品定价为0.1元。据此判断( )
①王某未侵犯于某的名誉权 ②于某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
③于某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④于某侵犯了王某的肖像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王某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显示‘免费送。骗子那刚买的,仿的仿的仿的说三遍’,附图为于某闲鱼主页截图及其购买的外套图片”,说明王某侵犯了于某的名誉权,①不符合题意。③: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隐私权是法律规定自然人享有的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于某没有侵犯王某的隐私权 ③不符合题意。②④: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于某也在其闲鱼账号上发布商品,商品详情为王某在微信账号上与其家人合照的头像照片,商品定价为0.1元”,于某侵犯了王某的肖像权和名誉权,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
6.现代社会,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这其中,个人网络行为信息,因其能够转化为潜在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也成为各类网站和手机应用追逐的对象。为强化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本人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体现
②大数据时代,公民的名誉权容易受到侵犯
③民法典的颁布能够确保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④民法典实施可以减少侵害公民合法权利行为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保护个人网络行为信息是保护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体现,民法典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法典实施可以减少侵害公民合法权利行为发生,①④正确。②: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名誉权,本项不符合题意,②排除。③:本项中“确保”说法绝对,③排除。故本题选B。
7.张老师在2021年10月15日购买了一套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该房将于2023年12月30日交付使用。最近张老师频繁接到装修公司和房产中介的电话,烦恼不已。后经调查是房地产公司透漏了张老师的个人信息。张老师向正在学习法律课程的高二(3)班同学说起了此事,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甲同学认为该房地产公司将张老师电话、购房信息有偿透露给其他公司,已经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乙同学认为应该在网上曝光该房地产公司经营中存在大量欺诈行为,把该公司名声搞臭。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两位同学的观点。
【答案】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不得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房产公司却将张老师电话等个人信息有偿透露给其他公司,侵犯了张老师的隐私权;法人依法享有名誉权,禁止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在网上传播并诋毁房产公司,侵害了房产公司的名誉权。
【解析】背景素材:房地产公司透漏张老师的个人信息
考点考查: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两位同学的观点。解答时首先明确同学观点,然后调动教材知识分析回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最近张老师频繁接到装修公司和房产中介的电话,烦恼不已。后经调查是房地产公司透漏了张老师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有效信息②:在网上曝光该房地产公司经营中存在大量欺诈行为,把该公司名声搞臭。——名誉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不得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房产公司却将张老师电话等个人信息有偿透露给其他公司,侵犯了张老师的隐私权
得分点②:法人依法享有名誉权,禁止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在网上传播并诋毁房产公司,侵害了房产公司的名誉权。
8.材料一 26岁尚未结婚的宁波人孙某,有一天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了“丧偶男”。原来,喜欢练跆拳道的他,几年前拍摄的一组很有“男人味”的照片被人盗用,做成某征婚交发网站的个人头像。孙某忍无可忍,决定在网上发帖,发动“人肉搜索”,寻找盗用自己照片的网名叫“真心英雄”的男子。
(1)“真心英雄”侵犯了孙某的什么权利?
(2) 孙某应该怎样解决此问题?
材料二 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王某深夜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离婚声明,称“无法容忍恶意背叛婚姻、破坏家庭”,声明中指出妻子马某与宋某存在婚外不正当两性关系,严重伤害了婚姻、破坏了家庭。过了两天,马某委托律师到相关法院立案,起诉王某,称王某侵犯其名誉权,要求王某删除微信相关内容。
(3)王某究竟有没有侵犯马某的名誉权?
【答案】(1)“真心英雄”未经孙某同意,使用其肖像,用于网站广告,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
(2)孙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问题。①孙某应先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从未在该网站注册会员,更没有公布照片、个人资料进行交友。②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人员查找原帖,或者通过IP地址寻找“真心英雄”,让其撤换孙某的头像、照片并道歉。③孙某也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该网站和“真心英雄”,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依法赔偿损失。
(3)王某属于利益相关方,如果所说内容属实,未使用偏激和侮辱他人的语言,就不存在侵害对方名誉权的问题,反之则侵害了对方的名誉权。
【解析】背景素材:网络盗用他人照片以及王某深夜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离婚声明所产生的的纠纷。
考点考查:积极维护人身权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该问要求回答“真心英雄”侵犯了孙某的什么权利?无主体,需要调用“积极维护人身权”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考生可以依据教材和材料直接回答:“真心英雄”未经孙某同意,使用其肖像,用于网站广告,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真心英雄”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该问要求回答:孙某应该怎样解决此问题?需要调用“积极维护人身权”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真心英雄”将自己照片做成某征婚交发网站的个人头像。
做法:
①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从未在该网站注册会员,更没有公布照片、个人资料进行交友。
②: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人员查找原帖,或者通过IP地址寻找“真心英雄”,让其撤换孙某的头像、照片并道歉。
③: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该网站和“真心英雄”,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从未在该网站注册会员,更没有公布照片、个人资料进行交友。
得分点②: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人员查找原帖,或者通过IP地址寻找“真心英雄”,让其撤换孙某的头像、照片并道歉。
得分点③: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该网站和“真心英雄”,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依法赔偿损失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该问要求回答:王某究竟有没有侵犯马某的名誉权?需要调用“积极维护人身权”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王某深夜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离婚声明,称“无法容忍恶意背叛婚姻、破坏家庭”,声明中指出妻子马某与宋某存在婚外不正当两性关系,严重伤害了婚姻、破坏了家庭。
侵权认定:王某属于利益相关方,如果所说内容属实,未使用偏激和侮辱他人的语言,就不存在侵害对方名誉权的问题,反之则侵害了对方的名誉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王某属于利益相关方,如果所说内容属实,未使用偏激和侮辱他人的语言,就不存在侵害对方名誉权的问题,反之则侵害了对方的名誉权。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某市市政公司为安装管道,在街道上挖掘坑道,并于坑道两侧设置了障碍物和夜间警示灯。某夜,司机许某酒后驾车,撞毁了障碍物和夜间警示灯后逃逸。随后骑自行车经过的秦某摔入坑道中,造成腿骨粉碎性骨折,其损失应( )
A.由市政公司赔偿 B.由许某赔偿
C.由市政公司和许某承担连带责任 D.由秦某自己承担
【答案】B
【解析】B:材料中市政公司已经设置了明显的障碍物和夜间警示灯,尽到了警示义务,不承担责任。因损害是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题中,是第三人许某酒驾,撞毁了警示标志导致事故发生,应由其承担侵权责任,故B正确。ACD:选项ACD均错误,故ACD不选。故本题选B。
2.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哀悼之时,有网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侮辱性言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对其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 )
①侵犯姓名权荣誉权
②伤害人民感情,扰乱社会秩序,应依法惩处
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要依法守法
④违背公序良俗,只需追究民事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侵犯了英雄的名誉权,而不是姓名权,①错误。②③: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哀悼之时,有网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侮辱性言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对其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伤害人民感情,扰乱社会秩序,应依法惩处,说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要依法守法 ,②③正确。④: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违背公序良俗,不止需追究民事责任,还要追究刑事责任,④错误。故本题选C。
3.最初,民法典草案里没有“人格权编”。但法学界、法律界许多与业人士认为,在编纂民法典时,应该为人格权设立独立的一编。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 )
①是因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是因为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格权保护水平,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有利于把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格权保护水平,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有利于把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③④符合题意。①: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通过法律加强国家和社会治理,而不是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凸显人格权的重要性,而不是因为人格权的具体内容,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4.民法优先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是因为( )
①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
②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③依据法律规定,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④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正确指出了民法优先保护人身自由的原因,①符合题意。②:“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正确指出了民法优先保护人格尊严的原因,②符合题意。③:“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③排除。④: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2020年3月1日,山东省成武县人民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田某有期徒刑十个月。案由是田某违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故意隐瞒从武昌、汉口返乡的事实,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共37人被隔离观察。田某的行为( )
①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②是在维护自身的隐私权
③是在行使自身人身权
④是对他人人身权的侵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田某违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故意隐瞒从武昌、汉口返乡的事实,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共37人被隔离观察,是对他人人身权的侵犯,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不涉及隐私权,也未涉及田某行使自身人身权,②③排除。故本题选B。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认识调解与仲裁学案设计,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立足职场有法宝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夫妻地位平等导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