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文件包含02回延安第二课时练习-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备课docx、02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备课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回延安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重点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难点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歌的前三小节,感受到了“信天游”自由奔放的节奏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本环节意在引起学生回忆,从而引出本节课所学。 讲授新课一、精读细研,继续学习1.第四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2.从哪里体现了此中心句?3.朗读第五小节,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根据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情感,最后进行总结)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3.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4.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三、课堂检测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2.下列有关《回延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B.诗歌的抒情线索可以概括为“重逢—回忆—赞美—展望”。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等来间接抒发感情的,诗中并无感情的直接流露。C.诗歌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D.诗歌的第九、十节(“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传达出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感激之情。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理解进行语句分析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补充,完善答案。 学生进行回答,同学间互相纠错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方法,学习后两节,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本环节意在检测学生课堂所学,查漏补缺。课堂小结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课后反思亮点: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课堂气氛热烈。不足之处:习题较少。课堂教学建议: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总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回延安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