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2课时课时练习
展开第6章 生物的进化
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2课时)
目标导航
1.通过对马、驴之间能否相互交配,及骡子支教能否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分析,阐明物种、生殖隔离等概念。
2.通过对造成东北虎和华南虎差异原因的分析,提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假设。
3.通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形成过程的分析及物种形成模型建构,体验探究的过程,阐明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形成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物种
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知识点02 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例如马和驴交配产生不可育的螺,故马和驴为不同物种。
2.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3.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这里统称为隔离。
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13种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物种,它们是通过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的。分布到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5.从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岛屿种群,由于各个岛屿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长久之后,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料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03 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能力拓展
考法01 种群与物种辨析
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项目
种群
物种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
联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典例1】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故选C。
【典例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①~⑥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考法02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二者联系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2)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典例3】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形态相同,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蟋蟀之间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能来自生物
B.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属于同一物种
D.若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形成杂交种,则一定是可育的后代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错误;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说明它们之间不能交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形成的杂交种是不育的,D错误。
【典例4】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 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下列有关阐述错误的是( )
A.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B.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C.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进化论停留在个体水平,D项错误。
2.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13种地雀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B.环境使岛屿上地雀的喙型朝着特定方向发生变异
C.地雀喙的形态和结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表现型进行选择
2.【答案】D
【解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13种地雀为不同的种群,A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岛屿上地雀的喙型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B项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表现型进行了定向选择,D项正确。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抗虫基因的植物,不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D.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3.【答案】B
【解析】转抗虫基因的植物可杀死无抗性昆虫,对昆虫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所以会导致昆虫群体抗性基因频率增加,A错误;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4.为满足人们对鸡蛋的需求,人工选择培育出了产蛋量高的蛋鸡,蛋鸡与原种群个体仍可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生产实践中发现冬季延长光照时间能增加鸡的产蛋量,养鸡场采用晚上补充光照的方法来提高产蛋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选择淘汰产蛋量低的个体可引起鸡种群的进化
B.延长光照时间会导致与产蛋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
C.蛋鸡与原种群没有生殖隔离,但可存在地理隔离
D.人工选择的方向可决定鸡进化的方向
4.【答案】B
【解析】人工选择淘汰产蛋量低的个体,会引起某些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进化,A项正确;延长光照时间可引起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产蛋量,并没有导致基因突变,B项错误;蛋鸡是一个新品种,并没有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但可因人为因素出现地理隔离,C项正确;人工选择的方向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5.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因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两个新种群后进化为两个新 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 1、2 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 1、2 与亲本种群之间基因交流
C.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 1、2 间产生生殖隔离
D.种群 1、2 经不定向的选择后保留部分个体
5.【答案】D
【解析】种群1、2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A正确;隔离的本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 1、2 与亲本种群之间基因交流,B正确;生殖隔离的本质是不同种群基因库不同,C正确;自然对不定向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D错误。
6.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DNA检测证明了生物体层次的统一性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
6.【答案】C
【解析】种群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但都需要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DNA检测证明了分子层次的统一性,不属于生物层次,C错误;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D正确。
7.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多种地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是相同的
B.地理隔离减少了不同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C.地雀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各个岛屿上不同地雀种群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7.【答案】D
【解析】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是不同的,A错误;地理隔离增大了不同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而不是形态结构的改变,C错误;各个岛屿上不同地雀种群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D正确。
8.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天然溪流可以定向改变三刺鱼种群的基因频率
C.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是两种三刺鱼共同进化的结果
8.【答案】B
【解析】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能进行几代杂交,说明属于同一物种,故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故天然溪流可以定向改变三刺鱼种群的基因频率,B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两种三刺鱼属于同一物种,溪流型三刺鱼适宜于生活在天然溪流中,故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D项错误。
9.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本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
C.种群1、2基因库的差异是导致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种群1、2均受不定向的选择,保留部分个体
9.【答案】D
【解析】种群1、2出现的突变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A项正确;隔离的本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项正确;生殖隔离的本质是不同种群基因库不同,C项正确;自然对不定向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D项错误。
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图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1)图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_______多样性减小。
(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
(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14种鸟,此类现象称为________。
(4)据图12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人为因素有______。
A.栖息地开发 B.烈性病毒的出现 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岛屿化
10.【答案】(1)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0.9 (3)适应辐射 (4)AB (5)AC
【解析】(1)图11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鸟的种类和同一种鸟不同类型的种类减少,即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小。
(2) 灰羽个体占1%,根据基因平衡定律,a基因的频率为0.1,则A基因的频率为0.9。
(3) 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适应不同环境的14种鸟,此类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4)当n=50时,a基因频率迅速下降至0,说明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n=25和n=50两种情况下,a基因频率快速上升或下降,说明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故选AB。
(5)栖息地开发和栖息地污染属于人为因素,烈性病毒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栖息地因地震被岛屿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1.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变异、自然选择及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都是定向的
C.生物体出现的所有变异类型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某地雀种群中控制喙形状的基因总和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11.【答案】D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基因库是由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所以某地雀种群中控制喙形状的基因总和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12.下列与种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
B.种群中A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组成基因库
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D.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2.【答案】B
【解析】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符合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A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是属于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13.现有一黑腹果蝇野生种群,约108只个体,已知每只果蝇约含104对基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B.该种群突变过程产生的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若该种群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则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07个
D.若该种群中残翅果蝇难以生存,长翅类型逐渐增多,则多代后该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13.【答案】C
【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该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其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5×108=2×107个,C错误;由于残翅果蝇难以生存,逐渐被淘汰,结果长翅类型个体逐渐增多,经过许多代后,长翅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果蝇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1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的两个种群即为两个物种
14.【答案】C
【解析】进化地位高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强,因为环境是多变的,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的两个种群不一定是两个物种,D错误。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间的迁入、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增大
B.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是随机的
C.异地的物种形成不是唯一的物种形成方式
D.自然选择不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15.【答案】C
【解析】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和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A错误;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或者说,种群中所有雄性个体和所有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并不是相等的,B错误;物种的形成包括异地的物种形成和同地的物种形成,C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D错误。
16.在300万年前,美洲驼族的祖先从北美洲向南迁徙来到南美洲,逐渐演化出现今南美洲的骆马、原驼、小羊驼和大羊驼等驼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境的选择作用对相同环境下的驼族影响不大
B.没有长期的地理隔离,现今的驼族很难形成
C.基因库不同的两个骆马种群不存在相同的基因频率
D.变异的可遗传性阻碍了小羊驼向大羊驼进化
16.【答案】B
【解析】不同的驼族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因此环境对它们的选择作用也不相同,有的种群受到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则比较小,A错误;美洲驼族的祖先历经300万年才形成现在的驼族,说明这些驼族的形成是渐变来的,渐变式物种的形成都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B正确;基因库不同的两个种群也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频率,C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为小羊驼进化成大羊驼提供了可能,D错误。
1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不同的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了变化
D.a~j所含的全部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植物群落
17.【答案】C
【解析】a、c、f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a、c、f属于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错误;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不仅仅只有几种植物,D错误。
18.经DNA检测,发现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的两种海龟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海龟的进化方向相同 B.两种海龟地理隔离后至今基因频率不变
C.两种海龟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基因隔离 D.DNA检测的结果为进化提供了生物化学证据
18.【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东西海岸的环境不同,因此,两种海龟的进化方向不同,A错误;两种海龟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据此可推测地理隔离后,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其各自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错误;两种海龟属于不同物种,两种海龟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基因隔离(生殖隔离),C错误;DNA检测的结果为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分子生物化学证据,D正确。
19.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仅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就可形成物种1和物种2
19.【答案】B
【解析】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A染色体加倍形成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过程是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①~⑥表示生物可遗传变异,生物可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仅仅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两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20.图1为某野兔原种群被一条大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是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一对等位基因(A、a)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a过程为 ,b过程的实质是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 。
(2)由图1可知,物种形成过程中 是不定向的,而 是定向的。
(3)图2中在 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 (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
(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 。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该种群 (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
20.【答案】(1)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2)变异 自然选择 (3)QR 不一定 (4)25% 55.1% 会
【解析】(1)图1中a过程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c(生殖隔离)。(2)由图1可知,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图中b过程(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该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10%+30%×1/2=25%。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会发生进化。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1.(2019·天津高考真题)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21.【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22.(2018·浙江高考真题)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22.【答案】D
【解析】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
23.(2018·江苏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23.【答案】A
【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24.(2018·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生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24.【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精品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学生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2docx、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师版-高一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课时训练,文件包含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原卷版doc、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