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展开
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部分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孔子、孟子、左丘明等)
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课内重点词语)
第三部分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考点剖析)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
孔子
时代/生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
姓名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籍贯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文化熏染
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
志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
寄托
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
“礼”的内涵
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
对礼的发展
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
思想核心
“仁”“礼”,“仁”是“礼”的核心,“仁”的本意是“修身”,即反省自己。
(克己复礼为仁)
重要生平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3岁
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小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
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晚年之殇
前483年,孔鲤逝世。
前482年,颜回逝世。
前480年,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
重要成就
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语录体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2)关于“子”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可以用来纪日、纪年。
(3)宗庙之事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4)端章甫
穿着礼服,带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文化常识
(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3)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周代称庠,殷代称序。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文化常识
①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②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左丘明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文化常识
(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介之推。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u 补充:
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文化常识
山东: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再拜:古时常礼,有时亦为敬辞。
竖子:贱称,相当于“小子”。
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
跽: 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毋吾以也
同“已”,止
②鼓瑟希
同“稀”,稀疏
③莫春者
同“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童子六七人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男孩子,泛指儿童
②加之以师旅
军队
军队的编制单位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方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③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
副词,正、将要
④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名词,方形
⑤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论语·子路》)
名词,地域、边境
(2)作
①铿尔,舍瑟而作
动词,起身、站起来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动词,写作、创作
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动词,劳作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词,振作
⑤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动词,当作
(3)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②尔何如
代词,你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相当于“然”
④铿尔,舍瑟而作
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4)如
①如或知尔
如果
②如五六十
或者
③如其礼乐
至于
④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去,到
⑤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赶得上
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②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③鼓瑟希
名词作动词,弹奏
④冠者五六人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⑤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做大相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⑦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句 “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
《齐桓晋文之事》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王说,曰:……
同“悦”,高兴
②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
③刑于寡妻
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
④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⑦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颁白”,花白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而推广到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推广到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⑥然后从而刑之
接着就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啬,舍不得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吝惜,舍不得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动词,疼爱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动词,爱护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动词,喜爱,喜欢
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动词,羡慕,欣赏
(2)刑
①然后从而刑之
动词,处罚
②刑于寡妻
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③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刑罚
(3)御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动词,阻挡
②以御于家邦
动词,治理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动词,驾驭
④御旨、御膳
名词,与皇帝有关的事物
(4)辟
①欲辟土地,朝秦楚
动词,开辟
②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形容词,不正
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同“避”,动词,躲避
④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
动词,批驳
⑤唇吻翕辟,不知何词(《促织》)
动词,开
⑥复辟
名词,君主,国君
(5)若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动词,像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如此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如果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代词,你,你们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比得上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形容词,相当,差不多
⑦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
(6)诸
①不识有诸
“之乎”的合音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兼词,之于
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形容词,众多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作动词,处罚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
④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作动词,称量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
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
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使动用法,使……兴起/使……处于险境
⑩朝秦楚
使动用法,使……朝见
⑪以一服八
使动用法,使……臣服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乃
②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吾何快于是?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
⑥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标志词:见
⑦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
⑧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庖丁解牛》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砉然向然
同“响”,发出响声
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善刀而藏之
同“缮”,揩拭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依乎天理
牛体的自然结构
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
②因其固然
本来的结构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③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这样
表转折的连词
④吾见其难为
很难做
使人为难
⑤视为止,行为迟
动作因此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分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动词,解释,解答
③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
动词,消除,免除
④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动词,解开
⑤二月冰解(《齐民要术》)
动词,分解,融化
⑥押解
动词,押送财物或罪犯
⑦通俗易解
动词,理解,明白
(2)族
①族庖月更刀
形容词,众
②每至于族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动词,灭族
④聚族而谋之曰(《五石之瓠》)
名词,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⑤士大夫之族(《师说》)
名词,类
(3)乃
①乃中《经首》之会
连词,又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
代词,这样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代词,你的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副词,竟然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副词,才
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连词,于是,就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6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
成语
释义
①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游刃有余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③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④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⑤切中肯綮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⑥批郤导窾
从骨头接合处劈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⑦新硎初试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⑧官止神行
不必凭借感官,而凭借精神思维。指对某种事物有透彻了解,或技艺纯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烛之武退秦师》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无能为也已
同“矣”,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同“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
同“餍”,满足
④秦伯说
同“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
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②行李之往来
外交使者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指秦穆公
尊称男人的妻子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封
①既东封郑
动词,把……当作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疆界
(2)许
①许君焦、瑕
动词,答应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名词,处所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数词,表示约数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代词,这样
(3)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连词,没有
②动刀甚微(《庖丁解牛》)
形容词,轻
③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形容词,细微,细小
④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形容词,含蓄、隐晦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④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⑥君亦无所害
动词作名词,害处
⑦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⑧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⑨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⑩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
⑪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⑫既东封郑
意动用法,把……当作疆界
⑬越国以鄙远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鸿门宴》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
1.去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2.立
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
3.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②哙拜谢(感谢)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
4.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②因招樊哙出(于是)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
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
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
6.幸
①妇女无所幸(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
7.从
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
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
12.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
14.如
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
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
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②置之坐上(放置)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那么)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尚且)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
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
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
20.当
①当是时(正当)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②吾得兄事之(应当)
22.然
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四、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③不可不语(语,告诉)
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
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
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
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
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
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六、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⑤亚父者,范曾也
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句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省略句
①沛公欲王(于)关中
②为(我)击破沛公军
③急击(之)勿失
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⑥(项伯)长于臣
⑦奉卮酒为(之)寿(沛公)
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⑨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⑾加彘肩(于其)上
⑿卫士仆(于)地
⒀还军(于)霸上
⒁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 再拜奉(于)大将军足下
⒂置之(于)地
⒃竖子不足与(之)谋!
4.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
④披帷西向立
⑤客何为者?
⑥大王来何操?
⑦沛公安在?
5.定语后置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为后置定语)
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同上)
6.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
(二)固定结构
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
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
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
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
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
一、剖析文言断句
1.明晰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先通读文段,大体了解文段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是传记类文本,需要看清地名、人名、官名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谈论的观点、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明确关键。结合选项,找到不同之处。
第三步:比对细节。结合选项,比对句法结构,判断语块是否合理。
2.解题妙招
①断句时,找名词和代词。名词代词如果做主语,它的前面可能断句;如果做宾语,它的后面可能断句。
②断句时,找虚词。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等),其后一般要断开;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唯等)其前一般要断开;关联词(虽、故、然则等)其前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与等)其前一般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乎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③根据谓语断句。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确定语句的停顿点。
④根据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常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有时文章为了华丽,多用四六句,也给我们断句提供了线索。
⑤根据句式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等)、固定句式(“如……何”等)。
二、解答文化常识题的方法
1.看语境。我们要联系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
2.识陷阱。明确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范围失当、偷换概念等。
3.巧排除。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
三、文意概括分析
1.客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通读全文,找到选项所在位置。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根据“概括”的部分,来着重把握“分析”的部分。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何事、何人、何时、何地都是易错点;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也是常设陷阱。
2.主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准设题角度。弄清题干究竟问的是什么情感、品质、事件、缘由等。
第二步:准确理解文章。对关键字词,要结合前后语境,力求理解准确。
第三步:找准文本依据。答题区间要权衡,要照顾全文,同时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
四、文言文翻译
1.翻译注意点
①逐字逐句,字字落实。
②分析权衡,定采分点。
③连缀成句,兼顾“达”“雅”。
2.解题妙招
①找准并翻译通假字。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当语义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时候,根据读音来判断通假。
②辨析古今异义词。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语境,亦或者音节来分析这类词语。
③明确词类活用。根据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灵活的变化词性。
④注意词义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词义的强化、弱化;褒义、贬义的变化。
⑤关注到文言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第一部分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孔子、孟子、左丘明等)
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课内重点词语)
第三部分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考点剖析)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
孔子
时代/生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
姓名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籍贯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文化熏染
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
志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
寄托
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
“礼”的内涵
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
对礼的发展
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
思想核心
“仁”“礼”,“仁”是“礼”的核心,“仁”的本意是“修身”,即反省自己。
(克己复礼为仁)
重要生平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3岁
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小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
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晚年之殇
前483年,孔鲤逝世。
前482年,颜回逝世。
前480年,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
重要成就
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语录体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2)关于“子”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可以用来纪日、纪年。
(3)宗庙之事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4)端章甫
穿着礼服,带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文化常识
(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3)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周代称庠,殷代称序。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文化常识
①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②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左丘明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文化常识
(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介之推。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u 补充:
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文化常识
山东: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再拜:古时常礼,有时亦为敬辞。
竖子:贱称,相当于“小子”。
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
跽: 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毋吾以也
同“已”,止
②鼓瑟希
同“稀”,稀疏
③莫春者
同“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童子六七人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男孩子,泛指儿童
②加之以师旅
军队
军队的编制单位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方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③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
副词,正、将要
④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名词,方形
⑤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论语·子路》)
名词,地域、边境
(2)作
①铿尔,舍瑟而作
动词,起身、站起来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动词,写作、创作
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动词,劳作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词,振作
⑤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动词,当作
(3)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②尔何如
代词,你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相当于“然”
④铿尔,舍瑟而作
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4)如
①如或知尔
如果
②如五六十
或者
③如其礼乐
至于
④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去,到
⑤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赶得上
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②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③鼓瑟希
名词作动词,弹奏
④冠者五六人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⑤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做大相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乎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⑦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⑧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句 “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
《齐桓晋文之事》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王说,曰:……
同“悦”,高兴
②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
③刑于寡妻
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
④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⑦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斑”。“颁白”,花白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而推广到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推广到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⑥然后从而刑之
接着就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啬,舍不得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吝惜,舍不得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动词,疼爱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动词,爱护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动词,喜爱,喜欢
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动词,羡慕,欣赏
(2)刑
①然后从而刑之
动词,处罚
②刑于寡妻
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③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刑罚
(3)御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动词,阻挡
②以御于家邦
动词,治理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动词,驾驭
④御旨、御膳
名词,与皇帝有关的事物
(4)辟
①欲辟土地,朝秦楚
动词,开辟
②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形容词,不正
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同“避”,动词,躲避
④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
动词,批驳
⑤唇吻翕辟,不知何词(《促织》)
动词,开
⑥复辟
名词,君主,国君
(5)若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动词,像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如此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如果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代词,你,你们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比得上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形容词,相当,差不多
⑦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
(6)诸
①不识有诸
“之乎”的合音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兼词,之于
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形容词,众多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作动词,处罚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
④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作动词,称量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
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
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使动用法,使……兴起/使……处于险境
⑩朝秦楚
使动用法,使……朝见
⑪以一服八
使动用法,使……臣服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乃
②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吾何快于是?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
⑥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标志词:见
⑦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
⑧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庖丁解牛》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砉然向然
同“响”,发出响声
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善刀而藏之
同“缮”,揩拭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依乎天理
牛体的自然结构
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
②因其固然
本来的结构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③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这样
表转折的连词
④吾见其难为
很难做
使人为难
⑤视为止,行为迟
动作因此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分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动词,解释,解答
③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
动词,消除,免除
④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动词,解开
⑤二月冰解(《齐民要术》)
动词,分解,融化
⑥押解
动词,押送财物或罪犯
⑦通俗易解
动词,理解,明白
(2)族
①族庖月更刀
形容词,众
②每至于族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动词,灭族
④聚族而谋之曰(《五石之瓠》)
名词,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⑤士大夫之族(《师说》)
名词,类
(3)乃
①乃中《经首》之会
连词,又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
代词,这样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代词,你的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副词,竟然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副词,才
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连词,于是,就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6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
成语
释义
①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游刃有余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③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④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⑤切中肯綮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⑥批郤导窾
从骨头接合处劈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⑦新硎初试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⑧官止神行
不必凭借感官,而凭借精神思维。指对某种事物有透彻了解,或技艺纯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烛之武退秦师》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无能为也已
同“矣”,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同“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
同“餍”,满足
④秦伯说
同“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
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②行李之往来
外交使者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指秦穆公
尊称男人的妻子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封
①既东封郑
动词,把……当作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疆界
(2)许
①许君焦、瑕
动词,答应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名词,处所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数词,表示约数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代词,这样
(3)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连词,没有
②动刀甚微(《庖丁解牛》)
形容词,轻
③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形容词,细微,细小
④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形容词,含蓄、隐晦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④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⑥君亦无所害
动词作名词,害处
⑦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⑧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⑨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⑩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
⑪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⑫既东封郑
意动用法,把……当作疆界
⑬越国以鄙远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之
《鸿门宴》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
1.去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2.立
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
3.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②哙拜谢(感谢)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
4.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②因招樊哙出(于是)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
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
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
6.幸
①妇女无所幸(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
7.从
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
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
12.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
14.如
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
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
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②置之坐上(放置)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那么)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尚且)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
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
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
20.当
①当是时(正当)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②吾得兄事之(应当)
22.然
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四、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③不可不语(语,告诉)
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
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
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
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
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
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六、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⑤亚父者,范曾也
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句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省略句
①沛公欲王(于)关中
②为(我)击破沛公军
③急击(之)勿失
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⑥(项伯)长于臣
⑦奉卮酒为(之)寿(沛公)
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⑨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⑾加彘肩(于其)上
⑿卫士仆(于)地
⒀还军(于)霸上
⒁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 再拜奉(于)大将军足下
⒂置之(于)地
⒃竖子不足与(之)谋!
4.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
④披帷西向立
⑤客何为者?
⑥大王来何操?
⑦沛公安在?
5.定语后置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为后置定语)
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同上)
6.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
(二)固定结构
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
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
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
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
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
一、剖析文言断句
1.明晰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先通读文段,大体了解文段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是传记类文本,需要看清地名、人名、官名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谈论的观点、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明确关键。结合选项,找到不同之处。
第三步:比对细节。结合选项,比对句法结构,判断语块是否合理。
2.解题妙招
①断句时,找名词和代词。名词代词如果做主语,它的前面可能断句;如果做宾语,它的后面可能断句。
②断句时,找虚词。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等),其后一般要断开;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唯等)其前一般要断开;关联词(虽、故、然则等)其前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与等)其前一般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乎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③根据谓语断句。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确定语句的停顿点。
④根据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常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有时文章为了华丽,多用四六句,也给我们断句提供了线索。
⑤根据句式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等)、固定句式(“如……何”等)。
二、解答文化常识题的方法
1.看语境。我们要联系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
2.识陷阱。明确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范围失当、偷换概念等。
3.巧排除。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
三、文意概括分析
1.客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通读全文,找到选项所在位置。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根据“概括”的部分,来着重把握“分析”的部分。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何事、何人、何时、何地都是易错点;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也是常设陷阱。
2.主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准设题角度。弄清题干究竟问的是什么情感、品质、事件、缘由等。
第二步:准确理解文章。对关键字词,要结合前后语境,力求理解准确。
第三步:找准文本依据。答题区间要权衡,要照顾全文,同时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
四、文言文翻译
1.翻译注意点
①逐字逐句,字字落实。
②分析权衡,定采分点。
③连缀成句,兼顾“达”“雅”。
2.解题妙招
①找准并翻译通假字。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当语义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时候,根据读音来判断通假。
②辨析古今异义词。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语境,亦或者音节来分析这类词语。
③明确词类活用。根据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灵活的变化词性。
④注意词义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词义的强化、弱化;褒义、贬义的变化。
⑤关注到文言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