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寒食第一课时测试题
展开第3课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
学习任务二:学习《寒食》
-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2)了解作者韩翃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画面。
(2)小组合作探究: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这句诗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3)《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4)合作深入探究:
①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5.有感情地朗读《寒食》,想象画面。
6.背诵全诗。
学习任务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运用学习《寒食》的方法自主学习《十五夜望月》。
2.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补充修改,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组内预展。
3.展示交流,评价指导。
参考答案: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清明节 中秋节
2.寒食节
学习任务二:学习《寒食》
-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预设】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禁火习俗、取新火习俗、“改火”习俗)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2)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强调:“侯”字读“hóu”,书写时要与“候”区别开来,中间没有短竖。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前两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2)指名学生说。
【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课件出示后两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指名学生说。
【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学生交流:
【预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3)小组合作探究:
【预设】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这句诗中的“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小结:是啊,古人说“一字值千金”哪,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杨柳、轻烟等景物。
(5)合作深入探究:
①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不满,轻蔑)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预设】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学习任务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3.展示交流,评价指导。
【预设】
(1)1号组交流:
①从课题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②简介诗人王建。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2)2号组交流:
【预设】
①展读诗歌:(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教师及时补充强调: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③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3)3号组交流:
【预设】
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相机出示课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A.指名学生朗读诗句。
B.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生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生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生3: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C.交流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②(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指名读。
B.交流诗意: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③师引读,文白读,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诗意。
(4)师生合作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①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预设】
生1:我最喜欢桂花,因为之前我学过《桂花雨》,总感觉它淡淡的幽雅的香味。
生2:我补充,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生3:从“人尽望”可以想象到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③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5)深入探究:《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①学生思考后交流。
②教师点拨:“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6)指导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7)背诵古诗。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第二课时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第二课时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自然段,感悟融情于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第一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优秀第一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精品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学生背诵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