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分层作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选择题(共7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难度,你若真正读懂了,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 B.内蒙古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的扩展态势。 C.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一样,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D.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翻山渡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沛流离,才到达那个山村。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有一些文言句子,对文言句子的解读或出处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些事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的呢!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句出自《孟子》,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4.对下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描写) B.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记叙)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抒情) D.他说:“好,就这样。”(描写)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7.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二.综合读写(共2小题)8.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文风要“简洁”,下面的句子不够简洁,请你修改。(1)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2)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常常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3)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9.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下面语句的作用。(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很现代的叶圣陶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3)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4)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7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难度,你若真正读懂了,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 B.内蒙古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等五大沙漠的扩展态势。 C.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一样,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D.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翻山渡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沛流离,才到达那个山村。【解答】ABC.正确;D.有误,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望文生义。故选:D。【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解答】“清新、神爽”即表达了“凉沁沁的”的意思,而“飘在脸上”,是“感”的前提,排除B、C.“恐怕没有”表达出了对美景的赞叹,感表达更强烈一些,A项叙述更加得体。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除了考虑是否得体外,还要注意语意上的通顺、合理。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有一些文言句子,对文言句子的解读或出处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些事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的呢!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句出自《孟子》,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解答】AB.正确;C.有误,这句话出自《论语》。故选:C。【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4.对下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描写) B.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记叙)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抒情) D.他说:“好,就这样。”(描写)【解答】ABD.正确;C.有误,此项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故选:C。【点评】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解答】A.使用正确。B.使用有误,“则吾未之有得”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C.使用有误,“说”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D.使用有误,“如作文”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这里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解答】ABD.正确;C.有误,句子中的引用为独立引用,句末的感叹号应在引号的里面。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7.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解答】ACD.正确。B.有误,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故选:B。【点评】《叶圣陶二三事》作者为张中行,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二.综合读写(共2小题)8.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文风要“简洁”,下面的句子不够简洁,请你修改。(1)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2)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常常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3)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解答】(1)“大约”“左右”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2)“总是”“常常”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3)“忍俊不禁”“笑了起来”语义重复,可以改为:他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答案:示例:(1)5月10日,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2)每当孤独痛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山径幽谷中的那些花儿……(3)他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点评】语言简明的要求:1.少说废话,做到避免重复,会省略,去赘余,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2.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3.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9.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下面语句的作用。(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解答】答案:(1)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写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写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运用过渡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这句话是总领句。总说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高度赞扬了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精神。【点评】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很现代的叶圣陶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3)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4)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开头部分让读者对叶圣陶的总体印象,同时为下文作铺垫,这是一种对文章的渲染铺陈的作用,解答时要突出这一点。(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结合“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结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爱国,希望祖国繁荣。(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很现代”其实就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结合“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概括为:叶圣陶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结合“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概括为: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阅读积累。结合“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概括为: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结合“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概括为: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合“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概括为: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答案:(1)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作铺垫。(2)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3)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4)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训练,共1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课时练习,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