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及反思
展开《社戏》教学设计三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 通读全文,能多角度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掌握概括方法。
- 能联系语境品味精彩细腻的描写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 能通过比较阅读说出《社戏》里包含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能多角度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掌握概括方法。
2.能联系语境品味精彩细腻的描写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教学难点:
能通过比较阅读说出《社戏》里包含的深层意蕴。
前置学习
-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 疏通字词,勾画语句。
要求:结合标题,勾画关键语句。
导入:一场戏,勾连许多往事;一捧豆,难忘许多味道。回忆的滤镜之下,淳朴的少年时光让鲁迅欲罢不能,索性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与平桥村的光影重叠交错,织就一片美好。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探访那片乐土。
一、通读全文,初感“社戏”
试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寻找文眼,梳理“社戏”
- 寻找文眼,找出相关段落。
(1)从全文来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学生分享,师生小结归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朗读指导:重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好”等,体会破折号表达的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从标点符号:破折号的作用,对怀念之情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 理解构思,梳理中心物件。
本文标题是《社戏》,请找出其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片段,看看全文在整体布局上有何特点。
学生圈画,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预设:
(1)直接描写看社戏本身的内容很少。
(2)看戏前有小朋友的建设、借船、船上风景等。
(3)返回途中有偷豆、煮豆、吃豆等情节。
(题目是《社戏》,但直接描写社戏的部分较少,四件关键物件:船、豆、戏和人。由此看出,社戏只是一个由头,看社戏的过程一波三折,因戏而借船,因划船而看戏,因看戏而偷豆,因偷豆而送豆。)
- 完善情节,理清故事梗概。
(1) 作者如此怀念那晚的“好戏”,那晚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让我们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3)学生阅读、概括,填写图表,交流分享,教师归纳。
教师点拨:从以上概括来看,以好戏为核心事件,将课文分成:
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
三、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这篇文章题为《社戏》,仅仅是写社戏吗?除了这场社戏,还有哪些好戏?
点拨:戏中之戏,戏外之戏,更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好戏”。
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眼,研读“好”戏
教师回顾:除了这场社戏,还有哪些好戏?
借船、划船、看戏、厌戏、偷豆、吃豆,这一出出好戏,至今还在作者的心中,也在读者的心中上演。
师:这一次的看戏经历真是丰富多彩啊。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有怎样的感受?请用原文告诉我。
点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
预设:好。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两个词来评价以下这种“好”吗?
预设:真的,实在。
朗读指导:重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好”等,体会破折号表达的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关注破折号的作用,对怀念之情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对那夜戏的怎样的情感?
预设:喜爱,难忘。
师:让我们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竟让人如此喜爱。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依据。
屏显:那夜的戏真的好吗?那豆真的“好”吃吗?跳读课文17-21段,画出依据。
预设:戏并不好看。豆也不好吃。
预设1:18段——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
17段提到“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可并没有看到。
预设2:19段——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
句中“最愿意”一词表现“我”对戏的渴望,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便很伤心。“疲倦”一词进一步突出“我”的不感兴趣,戏不好看。
预设3:20段——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句中“支撑”、“稀奇”、“融”、“实在”、“要算是”等词,表现了“我”对戏的不感兴趣,突出其无聊。“打呵欠”、“也”、“又振作精神”等词语,生动地写出孩子们的心不在焉,突出戏的不好看。
预设4:21段——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句中“最怕”、“尤其”、“竟”、“担心”、“破口喃喃的骂”等词生动地写出孩子们此时看戏的不悦,难耐。
预设5:21段——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功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屏显此句话,生齐读。
句中“忍耐”、“许多”、“只见”、“以为”、“不料”、“却”、“仍旧”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忍耐”、“许多”表现久等的苦闷;“只见”、“以为”表现看到戏停希望的兴奋;“不料”、“却”、“仍旧”又表现了希望变失望的落寞。简单的几个词语,表现“我”心情高低起伏的变化和戏的无聊、不好看。
屏显: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引导学生用低沉——兴奋——低沉的语气再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师:看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真的”后面要打问号啊?请大家用疑问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二、品读“好戏”段落,体味童真童趣
- 学生选择段落进行品读,教师指导并朗读。
示例:迅哥盼好戏:一波三折
(1) 文章详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研读第4—7段,勾画表现心情的语句。
(2) 作者是如何描写“我”的心情的?注意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的使用。
学生朗读,思考发言,教师总结讲解。
预设:
急
(1)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直接描写)
看不上社戏的焦急心情,心里很急却不让表现出来。让我压抑自己的情绪。母亲的竭力和我的着急形成鲜明的对比,竭力、万、不准等强有力的约束我行为的话,越发让我的渴望溢了出来。
(2)总之,我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们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似乎表估计一词。因着急而产生的幻觉,此刻我整个身心已然与渴盼中的戏融为一体。物我交融,心神合一。我与朋友们的不同,都字,只剩我一人,倍显落寞。他们的看戏的愉快生活,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进入我的身体里,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完蛋、绝望。
(3)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用我什么都不想做表现急,叙述日常生活俨然已经受到影响了,用行为来写心情。
这个”急“的心情很丰富,从直接写到写幻觉,再到写行为,层次丰富,充满童趣。
高兴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直接写心情,表示焦急心情不再。两者的对比,心重是人的感受,是母亲对我情感的压抑,是我不能去看戏的焦急心情,重重地压在我的心上,让我无比难受。但是童真展现在我的无比难受会消失得很快,只因我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又能去看戏了。身体是有限的,似乎并不是真实的身体的舒展,是我愉悦心情的展现,夸张地展现我心情的愉悦。
(2)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蒿.......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以伙伴行为、船行速度映衬心情。点、磕、退、上、出、架、飞。时间短、速度快。人船合一,驾船技术高超,驾的是迫切的心情,为助朋友实现看戏心愿,舍得花时间再次连夜前往的深笃的友情。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环境描写,一切都是迷蒙的、舒适的,衬托了我的心情的愉悦。采用拟人的手法,正面写出船行速度之快,与我的感受行成对比,展现了我急迫的心情。我与想象融为一体,不仅看见还听到了,满满的憧憬。快乐让我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描写返程的航船,表现心情的愉悦。
三、勾连全文,揣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师问:在看好戏之前,我的心情大落又大起,作者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两种心情,目的何在?
教师点拨:其实越是期盼,遇到波折就越是难过,越是难过,最后愿望得以实现就越开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为看好戏做铺垫,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教师小结:心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通过描写行为、描写环境、叙述过程等方式来表达,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让文章摇曳生姿、层次丰富,读来趣味无穷。
板书设计:
迅哥盼戏:一波三折
迅哥看戏: 百无聊赖
迅哥别戏:有滋有味
戏之妙处:童心童趣
第3课时
一、链接原文片段,引出成人视角
《社戏》前两部分文字,PPT展示: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次中国戏,前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师问:请大家快速读一遍,看看这两部分与节选部分在叙述视角、表达看戏体验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预设:成人视角比较冷静、理性和成熟。
二、对比课文片段,强化儿童视角
课文中最具“儿童视角”之处。
(1)勾连偷豆情节
一是偷,是儿童的冒险心理;二是饿,是儿童的自然需要;三是自己动手,是儿童自导自演的乐趣;四是别人发觉了,还要和别人顶嘴,是儿童狡黠与调皮的心理。
三、回扣本文文眼,留下“余音”绕梁
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新的理解?
教师点拨:这不是单纯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看社戏的故事,而是写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着轻舟去看社戏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故事后站着一个都市成年人,他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是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也是对当下的耿耿于怀。
本文是成人作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叙事小说。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而回忆里,月夜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钓虾、煮豆的欢快场面,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世界。《社戏》以回忆构建起的现实城市和梦想乡村的对比关系,造成了小说时空上的巨大张力和主观心理上的极大反差,把知识分子怀乡的精神和漂泊感烘托了出来。
- 再次朗读文眼,感受那一场亲切的“社戏”。
朗读点拨:现在我们应该知道重音必然在“再没有”“也不再”,在朗读中我们应该听到以回忆建构的梦想乡村的坍塌之声,读出对那夜似的好豆、好戏所代表的生命形态和美好境界渐行渐远去的留恋之情,读出成年的“我”对那个心灵桃源的怀念之情。
- 小结;结束全课。
叙述视角的转换,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童心童趣的美好回忆,这是鲁迅的“好戏”带给我们的永恒的人生启示。
板书设计
成年看京戏——妖魔化 焦躁不安
私刑拷打的刑具
冷漠疏离 令人窒息 成人视角
童年看社戏——仙境化 平桥村的流行语
平桥村的偷乐事
平桥村的老顽童 儿童视角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文章,感受品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知识链接,文本内容,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新知探究,巩固提升,课后达标,教后反思,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