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件(含视频)+教案+素材+背记要点清单+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课件 14 次下载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件(含视频)+教案+素材+背记要点清单+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课件 18 次下载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 课件+单元试卷含解析卷 课件 15 次下载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件(含视频)+教案+素材+背记要点清单+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课件 14 次下载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含视频)+教案+素材+背记要点清单+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课件 16 次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件(含视频)+教案+素材+背记要点清单+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卷
展开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二、核心素养
1、通过在我国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通过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之比较,知道不同的环境出现不同的差异,都是适应环境的需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介绍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证明距今5000——4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中游出现阶级分化、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思考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列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艰辛;认识中国原始农耕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新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在生产与劳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高度认同感和光荣感。 |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区分两种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难点: 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备注 |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北京人究竟是如何获得食物的呢? 2、指出食物来源的不固定极大地限制了人类的发展。当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时,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 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
|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 (1)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第七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2)提出问题: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业起源的要素。 (4)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 |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并适当记录。 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 | 一图一表,讲授新课;观察地图,寻找信息。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小组合作完成的情况。此处环节可以采用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样评价方式,使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越频繁,合作就越成功。 |
一、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 | (1)出示表格,介绍活动内容、规则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分工、自主阅读书本,寻找准确信息填入表内。 (2)鼓励学生挑战自我,领取任务纸条,阅读时间过半后,教师也可以随机发放任务纸条。 (3)请拿到任务纸条的同学上黑板填写对应表格的内容。 (4)教师就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逐一点评。注意强化历史专有名词的读音和书写。 | 同座位每两人一张表格,自行分工。自主阅读书本,寻找准确信息填入表内。 学生领取任务纸条,上黑板填写对应表格的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在书本上标注字音、勾画历史专有名词。 | 出示表格,自主学习 |
| (1)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差异。 (2)教师对小组代表的汇报进行点评。 (3)提示同学根据小组代表的发言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表格上做标注。 | 观察表格,对比差异,小组合作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差异。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在表格中做标注。 | 对比差异,合作探究 |
1.北方: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板书) | 通过考古发现,感受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各具特色的生活。 (1)指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所生产的粮食作物不同。讲述水稻和粟这两种农作物对环境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出示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水稻稻谷颗粒,并指导学生阅读第八页书下注解,引导学生通过考古发现感知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活并了解到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农业独立起源的地区。 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勾画关键句。 联系我国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组织过渡语。 (2)指出南北方原始农耕遗址的聚落建筑也存在差异。解释历史专有名词:聚落。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课本第六、第八页,说一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 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点评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介绍河姆渡聚落中的功能性建筑:木结构水井。 结合书本第六页半坡聚落相关内容,介绍半坡聚落。 指出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组织过渡语。 (3)介绍在聚落里,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还从事着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出示考古发现图片资料,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饲养家畜的证据。 出示考古发现图片资料,介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富有特色的手工制品。 | 在表格上做标注。 思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与水稻相关的遗迹能够证明什么。 在书本上勾画关键句。 在表格上做标注。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问题。 组织语言归纳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房屋的不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通过考古发现感知先民生活。 观察半坡遗址聚落复原图,结合书本,了解半坡聚落。 在表格上做标注。 观察图片,通过考古发现感知先民生活 |
|
阶段检测,课堂反馈 | (1)出示考古发现图片资料,设置问题:图片所示考古发现属于哪一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它是什么,能够证明该处的原始农耕居民掌握了哪一技能。 组织抢答,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2)提出问题:考古发现反映出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各具特色,请同学们分析出现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地理自然环境因素是造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 抢答,检测所学知识。 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出现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
|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 (1)提出问题:作为食物的生产者,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食物采集者相比有哪些进步呢?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寻找线索。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共性。 (3)指出生产方式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4)指导学生齐读并勾画书本第十页关键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5)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谈一谈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有何作用? (6)点评学生答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农业使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整体的活动范围扩大了。 (7)指导学生勾画第十页最后一句话: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观察表格,寻找问题的线索。归纳分析。 在表格上做标注。 齐声朗读并勾画关键句。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在书本上勾画关键句。 | 归纳理解,分析共性。 |
总结提升。 |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七页地图,找一找除了河姆渡、半坡遗址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原始农耕时代遗址。 (2)归纳小结,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种下了文明的种子。农业滋养了大量的人口,人们不断探索,把文明的种子播种到中华各地,生根发芽。 | 观察地图,获取信息。 |
|
课堂总结 |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
六、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