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的进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的进化课件,共49页。
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
1.(2019天津理综,6,6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 B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
因频率= ×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
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
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
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
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分析与推断要素。
方法技巧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2)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3)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计算: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2pq是
Aa(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q2是aa(纯合子)基因型的频率。
2.(2013天津理综,4,6分)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
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
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家蝇神经细胞膜上通道蛋白
中氨基酸的改变最可能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2%+1/2×20%=12%;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不能推断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
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 后,与原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基因
频率改变,D错误。
知识归纳 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
2.(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
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
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
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
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
3.(2016北京理综,3,6分)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
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
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
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
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
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
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
解题思路 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
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
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
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
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
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
易错警示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的结果,杀虫剂起
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种生物是不是同一物
种判断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
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
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
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解题思路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
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
6.(2015课标全国Ⅰ,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
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
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 (1)1∶1 1∶2∶1 0.5(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定律的辩证关系。(1)在不考虑基
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
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
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
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
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
比例为:(2×1/3×2/3)∶(2/3×2/3)=1∶1。
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属于科学思维的考查。
知识拓展 致死基因会导致异常分离比。若Aa自交后代隐性纯合致死,则Aa∶AA=2∶1(只
有一种表现型);若Aa自交后代显性纯合致死,则Aa∶aa=2∶1;但若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
自交时,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即Aa∶aa=
1∶1。
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18海南单科,18,2分)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
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 B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
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
2.(2018海南单科,24,2分)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
多样性,B错误。
3.(2018课标全国Ⅰ,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
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
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
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
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
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
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知识归纳 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
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种间斗
争(猎豹与斑马)实现。
1.(2014海南单科,23,2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 B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分别占1/3、2/3,故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别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
确。
2.(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
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
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
药性无关,C、D错误。
3.(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
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
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
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
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
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4.(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
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 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
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
长,D错误。
5.(2010全国Ⅰ,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答案 B 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自然
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
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1.(2019广东湛江高三调研,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金丝猴的进化,合理的叙述是 ( )A.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B.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必然改变C.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隔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新
物种形成过程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种群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2.(2019福建福州期末,2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 A 在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
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不变,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进行选择,B正确;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精明的捕
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有利于保持生物
多样性,D正确。
知识拓展 “收割理论”与“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
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
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受到自然惩罚。
3.(2019湖北恩施一模,6)现有各自可随机交配、混合后也可随机交配的两个果蝇种群,其基因
型及个体数量见表,其中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仍只有AA、Aa两种,但将种群1和种群2中
基因型为Aa的果蝇混合后,随机交配子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存活。请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
A.种群1和种群2中a基因频率相等B.若种群1中A基因频率变化,则种群1肯定发生了突变与基因重组C.若只将两种群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混合,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D.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的原因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
答案 C 种群1中a的基因频率=1/2×1/2+1/2=3/4,种群2中a的基因频率=1/2×1/2=1/4,A错误;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错误;若将两
种群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混合,混合以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仍可以随机交配,且子代
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能存活,故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A的基因频率
=1/4+1/2×1/2=1/2,C正确;种群2中存在Aa个体,所以引起种群2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的原因
不可能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可能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D错误。
知识拓展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因素。如果种群太小,含有某基因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数
量又很少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的突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个基因在这个种群中
消失的现象。一般而言,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
4.(2019湖南衡阳一模,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B.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C.现在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间接价值D.新物种形成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C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A错误;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间接价值,
C正确;新物种形成都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知识拓展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
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
蚀、降低洪峰、改善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显然,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1.(2019广东惠州三模,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A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展,A正确;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细菌的突变是
不定向的,在未接触青霉素时就已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青霉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
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能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未经地理隔离
而直接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2.(2019广东肇庆二模,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变与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C.基因重组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D.共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
答案 C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
料,A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B正确;基
因重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C错误;共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生物(物种)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D正
确。
3.(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联盟三模,6)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
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
蝴蝶。此外,使君子花是两性花,但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B.使君子和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自花传粉D.花色变化导致三种传粉者间的竞争加强
答案 D 使君子在早晨、下午和晚上的花色不同,可分别给蜜蜂、蝴蝶和飞蛾传递采蜜的
信息,A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着共同进化,B正确;
使君子花的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导致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自花传粉,C正确;
花色的变化使三种传粉者在不同时间采蜜,降低了它们之间的竞争,D错误。
4.(2019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16)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
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答案 B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物种的基因库不同,A错误;
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在相似生存环境中会产生相似性状,说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
果相近,B正确;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
展,C错误;同一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自
然状态下不会打破生殖隔离而演化为同一物种,D错误。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时间:25分钟 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2019天津红桥一模,4)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位置的改变不会导致性状改变B.从根本上说没有突变,进化不可能发生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D.高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B 基因位置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能导致性状的改变,A错误;只有突变才会产生新基
因,自然选择才会对新性状进行筛选从而导致进化,B正确;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高
茎豌豆产生矮茎子代可能是性状分离现象或基因突变,不属于基因重组中交叉互换或自由组
合中的任意一项,D错误。
2.(2019天津部分区一模,5)某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
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A1、A2和A3,它们互为等位基因,且A1对
A2和A3为完全显性,A2对A3为完全显性,若三个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则在群体中表现出A3所控
制的性状的比例为 ( )A.1/3 B.1/9 C.4/9 D.5/9
答案 B A1、A2、A3基因频率相同,所以A1、A2、A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3,根据题意可知,若
体现出A3所控制的性状,则基因型为A3A3,其比例为1/9,B选项正确。
3.(2019天津南开中学月考,4)某草原一条公路两旁生活着甲、乙两个地鼠种群,二者种群个体
数和基因型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个种群因地理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B.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C.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40D.种群中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了生物进化
答案 B 两个种群因存在生殖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A错误。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2
+4×2+12+3×2+8+2×2)/(100×2)=30%;而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8+36×2)/(400×2)=30%,因
此甲、乙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相等,B正确。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突变数为2×104×10-5×400=80,C
错误。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会阻碍生物进化,D错误。
4.(2019河南信阳高中期末,6)约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
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
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
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D.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答案 D 本题通过对物种的形成模型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①②③④⑤⑥
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定向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自
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a
的基因频率为50%,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和25%。假设起初松鼠种群
数量为100只(AA为25只,Aa为50只,aa为25只),一年后,种群中AA、Aa个体数量各增加20%,aa
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个体数量为30只,Aa个体数量为60只,aa个体数量为20只,所以一年后a
的基因频率=(60+20×2)÷(30×2+60×2+20×2)=5/11,C正确。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
离,新物种形成都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易错警示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
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5.(2019福建厦门期末,13)某动物种群中,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20%,
假设该种群中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则子一代中BB∶Bb∶bb的比
例为 ( )A.1∶2∶1 B.9∶15∶25C.0∶2∶1 D.9∶30∶25
答案 D 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20%,且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
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Bb占60%/(20%+60%)=3/4,bb占1/4,因此b的基因频率为(3/4×1/2)+1/4=5/8,B的基因频率为3/4×1/2=3/8,Bb、bb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3/8×3/8=
9/64,Bb的基因型频率=2×3/8×5/8=30/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5/8×5/8=25/64,因此,子一代中
BB∶Bb∶bb的比例为9∶30∶25,D正确。
解题关键 解答此题时注意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BB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
交配”。
6.(2019江西新余四中第一次月考,12)某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盲鱼在洞穴中长期不用眼睛的结果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相适应的进化结果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 C 本题通过盲鱼的进化实例分析考查考生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盲鱼眼睛的
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黑暗环境诱导产生的,黑暗
的环境只是起了选择作用,B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黑暗环境相适应的进化结果,C正
确;生态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
接使用价值,D错误。
易混易错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基因突变等不定向变异经黑暗环境定向选择所致。生物的科
研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生态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二、非选择题(20分)
7.(2019广东揭阳一模,29)(10分)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个体增多。回答下列问题:(1)耐药性基因通过 储存遗传信息。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
(绝对/相对)的,原因是
。(2)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现细菌的多种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内在实质是 。
答案 (1)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相对 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
生物的生存环境 (2)不定向、随机 (3)菌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 本题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1)遗传信息是指
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其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
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2)基因突变后细菌的多种
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认为,细菌本就有耐药性强或弱的差异,通过药物的选择使耐药性强的个体增多,故细菌耐药性
形成的内在实质是菌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8.(2019湖北武汉二模,29)(10分)某草原中有黑尾鹿种群,也有其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
年以前,该地黑尾鹿群保持在4 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
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
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回答下列问题:(1)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理由是
。(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对该草原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是 。(3)美洲狮和狼一般不能将所有的鹿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
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是
。
答案 (1)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 (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
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 (3)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美洲狮和狼的存
在,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
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
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3)捕食者往往捕食个
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
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美洲狮和狼一般不能将所有的鹿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
发展。
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
1.(2019 5·3原创预测卷八,6)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研究人员对比20世纪60年代和2010年分
别采集的欧洲境内的带状蜗牛样本发现,外壳淡黄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带状蜗牛数量
逐渐增多,而原来是暗褐色的居多。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带状蜗牛的种群数量B.蜗牛的淡黄色外壳可能使蜗牛“降温”C.淡黄色带状蜗牛数量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带状蜗牛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调查与进化的相关知识。蜗牛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以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淡黄色带状蜗牛更容易适应高温环境,因此很
可能是因为淡黄色外壳能使蜗牛“降温”,B项正确;淡黄色带状蜗牛数量增多是自然选择的
结果,C项正确;由题可知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是,杂合子基因型频率不一定发
生改变,D项错误。
2.(2019 5·3原创冲刺卷一,4)研究发现,人体细胞中的酪氨酸酶能催化黑色素的合成,该酶由
常染色体上的A基因编码,基因型为aa的个体因细胞不能合成黑色素而患白化病。下列关于A
与a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A.嘌呤碱基在a基因中的含量与在A基因中的含量不同B.未患白化病的个体的肌细胞和神经元中都含有A基因C.含A基因的个体体细胞中都存在催化合成黑色素的酶D.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皮肤细胞中,a基因不能进行表达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同时考查了理解能力和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人体中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等长且
碱基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因此A基因、a基因中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比例皆为
1∶1,A选项不符合题意。不患白化病的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几乎所有的体细胞中都含有A
基因,B选项符合题意。人体体细胞内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A基因在皮肤细胞中进行表达,
因此,不是所有体细胞中都具有催化黑色素合成的酪氨酸酶,C选项不符合题意。A基因对a基
因为完全显性,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皮肤细胞中,a基因也能进行转录、翻译,但其编码的产物不
具有催化黑色素合成的功能,D选项不符合题意。
创新点 命题角度创新。通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出A基因对应的性状,称为A基
因对a基因为完全显性。因此,有许多考生认为Aa个体中的a基因不能表达,这是一个误区。本
题以白化病为载体考查A与a基因的遗传,是一种应用创新。
3.(2019 5·3原创冲刺卷四,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将无法生存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型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
捕食者”策略,A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
向不断进化,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
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D错误。
创新点 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多个易错知识点放在一起考查,考查了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
的掌握情况。
4.(2019 5·3原创冲刺卷八,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型C.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 B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基因
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而杂合子Aa中的基因 A、a是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不发
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且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花药离体
培养过程会有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因此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正确。三倍体
无子西瓜就是采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的方法得到的,D正确。
创新点 综合创新。本题从多维度考查学生遗传学基础知识,看似容易,但有陷阱,有一定的难
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3 生物的进化-2020年高考备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展示,知识网络,考点解析,要点探究,特别提醒,命题设计,易错警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5生物的进化课件,共49页。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专题复习】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第33讲《生物的进化》复习课件(全国通用),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