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896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896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896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以读促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体会古诗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表达手法;链接资料,感悟古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查阅资料、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借助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诗词铺垫,导入新课
1.有人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确,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那手足情深、皓月千里的思念;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能感受那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睿智;通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可以领略那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秀美。诗歌给了我们小生活中的大格局。这节课,让我们追随苏轼,继续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诗题有点长,但是睿智的学生一定会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谁来说说,通过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游览西湖时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望湖楼”交代了作诗的地点,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识诗人: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单搜集到的资料用一句话简介苏轼。最后师生共同梳理关键词,对苏轼其人进行概括评价。
二、诵读古诗,粗知诗意
1.交流古诗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汇报常用的古诗词学习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诵或吟唱古诗……
2.读古诗: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声音洪亮的基础上,做到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融入情感试着读出作者的情绪和感受。
3.解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能把这首古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生活经验等粗知诗意,先小组自主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三、想象画面,探究诗情
1. 纵观全诗,感受雨之奇: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诗描述了西湖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请纵观全诗,谈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场雨的奇妙?提示:可以是天气变化也可以是作者的表现手法。
一“奇”:这首诗写出了天气从阴到雨再到晴的过程变化;
二“奇”:这首诗抓住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的特点;
三“奇”:画面感强,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虚有实;
四“奇”:融情于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2.合作探究,感受诗情画意:还有人说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自主学习单上的提示,先自己试着探究,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3.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生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学习。
4.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按照汇报模板,逐句汇报交流。
出示汇报模板:我们小组探究的是第 句诗,我先把诗句读给大家听,我把这句诗概括为“ 图”,读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墨图”
引导学生在汇报时,通过抓住关键词“翻墨”(本意是打翻的黑墨水,这里形容云层很黑。)“未遮山”进行理解,肯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展开适当想象等方法创造性表达诗意,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苏轼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云的来势凶猛、天气变化之快,也暗示了雨势之迅猛。
小结:俗话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天气,苏东坡信手拈来,不着痕迹。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图”。
结合课件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白雨跳珠”与“黑云翻墨”强烈的色彩对比之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跳珠”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雨点飞溅的动态之美,烘托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乱入船”既写出了雨的大而急,也交代了诗人此时正是置身于船中赏雨。
小结:前两句诗显绚烂于平淡,化腐朽为神奇,读来回味悠长。我们再来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狂风卷地图”
“卷地风”:狂风卷地而起,瞬间云散雨停,说明了雨过得快的原因,与“未遮山”相呼应,衬托这场雨骤来骤去(来去匆匆)的特点。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图”
“水如天”写出了雨过天晴,湖面水平如镜,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的明媚风光,又与“卷地风”形成对比。
小结:与前三句相比,“望湖楼下水如天”极其空灵、清澈。用字极精简、极寻常,与前面所有的风来雨去的情景结合起来看,就妙不可言。仿佛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阳之气上扬,变得辽远清朗;重浊之气下沉,变得深邃宁静。此时,水天重新交相辉映,暗含一种别样的惊喜和人生智慧。
5.播放视频,加深理解。
6.从时间线索上看,这首诗是完整地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来去过程,从心理线索上看则是完整地展现了作者自己从倔强到安详的政治心路。面对这样的西湖奇景,你觉得苏轼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生:因“西湖骤雨图”而陶醉,沉醉。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狂风卷地图”“湖水如天图”哪一幅图不让人醉得一塌糊涂呢?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次齐读古诗。
四、链接资料,启迪人生
作者刚刚在船上经历了一种风雨交加的颠簸,眼前的碧波如镜,水天一色,或许就隐含着一种人生的超脱,任它风狂雨骤,任它政坛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我们今天读诗,不仅读诗的意境,更应从中品味人生智慧,感受人生美学。苏轼永不阿腐,心系民生,他请书出京任职,来到杭州任通判。于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写下五首《望湖楼醉书》,在最后一首中,他这样说:“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岁月不问来时,心安便是归处。“乌台诗案”后,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的人生只有起起落落落落。【播放视频:苏轼的人生轨迹】
三次被贬使苏轼的人生境界不断升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何等的豪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是何其潇洒?“此心安处是吾乡”把最苦的日子酿成最甜的蜜,能把生活的死局盘活的苏轼,又是何等的通透?苏东坡作为宋代文化的巅峰,他用一生启发我们: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人生因何乐不多,只因不识苏东坡。正如康震老师所说:苏轼对中国文化史贡献甚巨,最大的贡献是遭遇挫折的时候,别人要把你在人生上归零的时候,你永远在你的人生答卷写的是100分!
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同学们,相信你走出今日课堂,回响于耳畔的不光是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苏轼给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苏轼,研究苏轼的其他作品。
最后再送大家一句话: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五首诗。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堪称是一幅画,苏轼用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依次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构思巧妙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本诗内容的理解感悟,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已经丝毫没有问题,因此,课前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达的机会,肯定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查阅资料、情感朗读等方法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是本首诗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我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观景时刻作者内心的惊奇与喜悦,更重要的是通过拓展链接一系列资料,深化诗词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一个血肉丰满、愈挫愈勇、豁达通透的苏轼其人,通过深度挖掘课程资源,实现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杜甫;苏东坡就很好,他最有趣,可以做朋友。全才、毒舌、吃货、团宠,苏东坡是最适宜带上旅途的朋友。”法国《世界报》评选的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苏东坡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他凭一己之力,把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他的诗词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主题,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这恰恰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碰撞。我把本诗作为引子,由诗及人、由彼生及此生,在学生的心田播一粒顽强不屈的“东坡”种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梦想,却往往在脚踏实地的征途中迷失自我。苏东坡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圣洁的花,他的高尚鼓舞仁人志士,她的优美陶冶文人墨客,他的智慧滋养黎民百姓……苏东坡就如一束永恒的光,他的光明理应照亮每个人的未来。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与领也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前进的方向。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人教部编版草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草原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读题,甶题目想开去,初读课文,由内容想开去,细读课文,由文本想开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9d51892728c9b87c5ec62b43e2e0f8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