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0900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0900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0900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材eq \(,\s\up7(VS))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新生儿接种疫苗后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016·全国卷Ⅰ,31(2)]( )
(2)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2015·全国卷Ⅱ,5B)( )
(3)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3A)( )
(4)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2013·全国卷Ⅱ,4B)( )
提示 (1)√
(2)× 抗体通过和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菌酶通过将细菌的化学成分水解,故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
(3)× 抗体是大分子有机物,浆细胞分泌抗体是胞吐过程。
(4)√
2.教材·拓展·拾遗
(1)(人教版必修3 P36“内文”)吞噬细胞在免疫活动中参与哪几道防线?
提示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2)(人教版必修3 P35“概念图”)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围绕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考查生命观念
1.(2013·全国Ⅱ卷)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 A
2.(2019·河南安阳市调研)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根据图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来源可知e、f为记忆细胞,c、d为B细胞和T细胞,b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e、f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使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答案 D
盘点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结合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考查生命观念
3.(2014·海南卷,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唾液中的溶菌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病原菌,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答案 D
4.(2019·太原模拟)右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效应T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解析 A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故图中的A细胞为吞噬细胞,A错误;该过程表示吞噬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吞噬病原体,并将病原体消化,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多数情况下,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D正确。
答案 D
(1)“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2)“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3)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应为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杀菌等。
(4)只要涉及抗体、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等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两种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
2.“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点悟 (1)只有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胞)。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教材eq \(,\s\up7(VS))高考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2018·江苏卷,9A)( )
(2)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2017·江苏卷,15A)( )
(3)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2012·海南卷,16B)( )
提示 (1)× 效应T细胞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2)× 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
2.教材·拓展·拾遗
(教材P37图2-15、2-16改编)(1)依据图形信息确认细胞名称,请依次写出细胞①~④名称并指明判断依据。
提示 由细胞①可直接吞噬病原体可确认其为吞噬细胞
由细胞②可产生抗体可确认为浆细胞
由细胞③内含入侵病毒可确认其为靶细胞
由细胞④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确认其为效应T细胞
(2)据图分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①A免疫、B免疫分别是哪种免疫?
提示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请具体指出细胞a~g名称,其中“不能识别抗原”“能识别抗原但不具特异性识别功能”及“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依次是哪些?
提示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e—记忆T细胞 f—浆细胞 g—记忆B细胞
其中f不识别抗原,a识别抗原但不具特异性识别功能,其余(bcdeg)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③如果胸腺被切除,则对A免疫、B免疫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 A免疫功能全部丧失,B免疫功能保留一部分。
直接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特点及判定
1.(2018·经典高考,改编)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解析 效应T细胞由T细胞分化而来,A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不可以直接移植到肿瘤患者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特异性免疫都是后天受病原体感染形成的,D错误。
答案 B
2.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位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
D.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解析 根据“抗体”和“靶细胞”可推断出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抗体是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B正确;根据“抗体”和“靶细胞”可推断出细胞c、d分别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C正确;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b细胞可能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D错误。
答案 D
围绕免疫应答过程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3.(2014·全国卷Ⅱ,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淋巴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效应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使之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使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抗体,抗体再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 (1)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因子 B 抗体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
1.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连线)
2.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3.免疫学应用
1.(人教版必修3 P40,T3及P41科学·技术·社会·讨论题改编)人的免疫系统能成功抵御大多数病原体,但为何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如下6种行为能否传染艾滋病?为什么?
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 ②与之拥抱 ③触摸病人摸过的门把手 ④被叮咬过艾滋病病人的蚊虫叮咬 ⑤与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⑥与患者共用文身、文眉器械
提示 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在所列举行为中,①~⑤均不会传染艾滋病,因这些行为均不接触含HIV的体液;而⑥则可传染艾滋病,因该行为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
2.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3)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为什么?有人在成功接种了H7N9疫苗后一段时间又患了流感,其原因可能是?
提示 (1)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3)通过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接种了H7N9疫苗后一段时间后还是患了流感,可能原因有:一是H7N9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或者感染的病原体不是H7N9流感病毒,导致原来产生的抗体或记忆细胞无法识别新的流感病毒;二是接种疫苗量太少或者时间过久,体内特异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甚至没有。
1.(2017·全国卷Ⅰ,4)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初次注射A时,实验小鼠并未出现明显异常,而再次注射A时,小鼠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符合“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的过敏反应特点。
答案 C
2.(2016·全国卷Ⅰ,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感染病毒甲后,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疫苗是指用特定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发挥二次免疫反应。(3)胞吞、胞吐是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需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实现大分子出入细胞。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澄清易混易错·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误认为每个浆细胞能产生“许多种”抗体
点拨 动物在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抗体多达百万种以上,然而,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要想获得大量的单一抗体,必须设法克隆单一浆细胞,使之成为细胞群。
易错点2 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 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3 混淆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点拨 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易错点4 混淆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内涵、外延
点拨 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均涉及抗体)。
②区别:
[深度纠错]
1.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毒素,所以外毒素属于抗原,抗毒素属于抗体,抗原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
答案 A
2.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解析 选项A正确,由图可知,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选项B错误,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选项C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致敏原。选项D错误,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答案 A
3.用H1N1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注入人体,可有效预防H1N1流感,下列关于注射疫苗后体内发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受到该疫苗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在临床上通过向感染者输入治愈者的血清也可达到明显治疗效果,这与注射疫苗的原理是相同的
C.该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的功能
D.参与该反应过程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等
解析 T细胞受到该疫苗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A错误;注射疫苗属免疫预防;注射治愈者血清属免疫治疗,二者原理不同,B错误;该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不能看出其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参与该反应过程的抗体、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答案 D
随堂·真题&预测
1.(2015·全国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 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而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是将细菌的化学成分水解,B错误;R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诱发人细胞癌变,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发病程度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D正确。
答案 D
2.(2014·全国卷)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解析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促进其增殖与分化。
答案 D
3.(2016·海南卷,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解析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错误。
答案 B
4.(2020·高考预测)下图表示人体某种病的致病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能不断增殖 B.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c物质是淋巴因子 D.该病是自身免疫病
解析 图示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该病是自身免疫病,D正确;a细胞能产生抗体,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浆细胞产生的物质是抗体,不是淋巴因子,A、C错误;b是吞噬细胞,其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
答案 D
eq \a\vs4\al\c1(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5分钟)
1.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寨卡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 初次感染病毒时能产生记忆细胞,但记忆细胞不会在初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 A
2.(2019·潍坊期末)2018年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屠呦呦带领的团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下列生理现象或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机理相同的是( )
A.过敏反应 B.免疫排斥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艾滋病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是自身免疫病,C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9·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所产生的
B.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淋巴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
D.溶菌酶是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如溶菌酶,A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效应T细胞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B正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淋巴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才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而泪液中的溶菌酶不属于,D错误。
答案 D
4.(2019·山西太原模拟)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的核遗传物质相同,mRNA完全不同
B.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C.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丙可完成核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解析 甲、乙、丙三种细胞都来源于受精卵,它们的遗传物质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种细胞中的m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错误;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它的DNA不能复制,D错误。
答案 C
5.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内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解析 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米酵菌酸是一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若受试者接触米酵菌酸时没有对其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机体能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下次注射时机体可能产生足量抗体,不会再出现红肿,D错误。
答案 C
6.(2019·原创题)据统计,我国约有10%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会对其进行识别和吞噬
B.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人体内环境中迅速增殖
C.接种疫苗的人感染该病毒后,效应T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B细胞经乙肝病毒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与抗原结合并形成细胞集团
解析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进行识别、摄取、处理,A正确;乙肝病毒营胞内寄生生活,不会在内环境中增殖,B错误;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的为浆细胞,C错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不能与抗原结合并形成细胞集团,D错误。
答案 A
7.(2019·广东中山期末)如图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死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图1细胞①为效应T细胞,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
C.图2细胞为浆细胞,它直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它能识别抗原
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这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产生抗体
解析 除了免疫细胞外,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也能产生溶菌酶,A错误;图中细胞①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①为效应T细胞,B正确;图2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答案 B
8.(2019·广东佛山模拟)某地爆发流行性感冒,据悉,引发这次感冒流行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流感病毒相对于DNA病毒更易发生变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感的发生是因为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低下导致的。
(2)某同学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发病,出现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持续一周后治愈。抗体在流感治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去医院注射甲型流感疫苗,流感流行季未患甲流,其机理主要是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4)入冬后,社区贴出通知: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注射甲流疫苗。小明的爷爷对疫苗的安全性和作用存在疑虑,如果你是小明,会给爷爷提供怎样的建议?
解析 (1)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RNA为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的发生是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导致的。(2)在免疫调节中,抗体的作用是与流感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注射甲型流感疫苗,会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流感流行时,抗原会刺激记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4)针对疫苗的安全性和作用给爷爷提供建议时,可以提倡接种,因为其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或者,考虑爷爷近期刚刚感冒过暂时不宜接种。
答案 (1)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基因突变) 防卫(监控和清除)
(2)与流感病毒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抗体 记忆细胞
(4)可以接种,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或者,考虑爷爷近期刚刚感冒过暂时不宜接种(考虑爷爷的身体状况、阐述疫苗的作用;无论建议是否注射,运用免疫学原理的建议合理即可)
9.(原创题)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免疫细胞中,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的有a、b、c、d、e、f、g,其中a不具有特异性
B.细胞a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C.细胞b、细胞f都具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c
D.病毒进入机体后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清除
解析 由图可知,细胞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浆细胞,g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e、g,其中a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在第三道防线中有摄取、处理、传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HIV主要攻击细胞b,C错误;病毒进入机体后,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将其清除,D错误。
答案 B
10.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痉挛毒素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破伤风杆菌及其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调节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部来自B细胞
D.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利用的是抗毒血清中的抗体
解析 由题意知痉挛毒素引起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不是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竞争受体,A错误;破伤风杆菌属于抗原,其产生的痉挛毒素也属于抗原,B错误;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外,还来自记忆(B)细胞,C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正确。
答案 D
11.(2019·湖南十二校联考)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分成四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诱发前的0.5 h和诱发后6 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3%、6%、9%的青蒿素乳膏,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诱发48 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
B.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C.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存在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D.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解析 图示信息显示,随青蒿素浓度升高,“胸腺指数”下降,意味着机体对某过敏原的免疫状况有所下降,即过敏反应减弱,故青蒿素可用于削弱过敏反应。
答案 D
12.(2019·山东泰安模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调节人体免疫反应进行的重要部分,其简要过程是: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时产生的淋巴因子,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免疫反应中有抑制作用,以避免免疫反应过强。现欲用足量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验证上述相关结论,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________,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发现血液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了。对该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肾上腺皮质能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能对体液免疫发生影响,将小白鼠平均分成A、B、C三组,A组切除肾上腺皮质;B组:________;C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用相同的等量的________来刺激小白鼠,相同环境中培养适当时间,检验等量血清中________。
答案 (1)受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 只有垂体细胞上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
(2)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相应减少,发生负反馈调节,使血液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3)切除肾上腺皮质并适量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原 能与该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的含量
13.(科学探究)如图为接种疫苗X(针对病原体Y)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X后,疫苗将作为________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图中a为________。
(2)图中细胞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
(3)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主要与________(填编号)有关。
(4)科学家研制出另一种针对病原体Y的疫苗Z,请用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检测该疫苗是否有效,简要写出设计思路(病原体Y会引起小鼠发病,发病症状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时间不作要求)。
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疫苗Z,病原体Y,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
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图中a为淋巴因子。(2)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3)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4)以疫苗的作用机理为实验原理,结合实验设计的相关原则,利用所给材料和试剂即可完成实验设计,具体见答案。
答案 (1)抗原 淋巴因子 (2)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二 (3)反应快而强,产生的抗体数量多(合理即可) ④ (4)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成甲、乙两组,乙组用注射器接种适量的疫苗,甲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与乙组小鼠注射的部位相同);一段时间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均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病原体Y;一段时间后统计甲、乙两组小鼠的发病率、存活率等
亮剑高考18 艾滋病与HIV
(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
(1)病因: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2)死因:艾滋病患者最终因无法抵抗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防治:HIV为逆转录病毒,其内的RNA通过逆转录在宿主细胞内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①理论上,特异性阻断逆转录的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②由于HIV有多种变异类型,因此预防疫苗很难制备;③洁身自爱、拒绝毒品、杜绝性滥交等,是最佳的预防措施。
(4)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不会传播HIV,包括共同进餐、拥抱或接触患者接触过的门把手等,另外,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虫咬正常人,也不会传染艾滋病。
[方法体验]
1.(2019·江西七校联考)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特异性免疫
B.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
解析 HIV主要攻击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A错误;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的病毒,B错误;HIV是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C错误;HIV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D正确。
答案 D
2.(2018·河北衡水中学七调)下列有关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大幅减弱
B.女性感染者体内的HIV中的遗传物质一般不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
C.HIV可刺激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
D.侵染宿主细胞时,HIV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解析 免疫系统借助监控和清除功能清除肿瘤细胞,A错误;HIV主要入侵T细胞,不侵染生殖细胞,女性感染者体内的HIV中的遗传物质一般不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代,B正确;HIV不能直接作用于浆细胞,而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C错误;HIV是逆转录病毒,外壳上存在逆转录酶,HIV侵染宿主细胞时,部分蛋白质外壳一起进入宿主细胞,D错误。
答案 B
3.(2019·山西晋城市模拟)下列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研究思路不正确的是( )
A.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毁灭HIV的新型药物
B.将病毒控制在宿主细胞内部,将来这些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自主死亡
C.通过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
D.科学家研制出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也无法治疗艾滋病
解析 研制一种能够有效毁灭HIV的新型药物,这是一种防治艾滋病的思路,A正确;将HIV控制在宿主细胞内部使其不扩散,也是一种防治艾滋病的思路,B正确;用药物有效抑制HIV的复制,同样是一种防治艾滋病的思路,C正确;研究出特异性抑制逆转录的药物,可以使HIV不能大量增殖,是一种防治思路,D错误。
答案 D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由于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C.逆转录酶能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
D.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解析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A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所以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正确;逆转录酶能催化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C错误;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有较大差异,D正确。
答案 C
5.(2019·博雅闻道联考)下图为HIV作用机理示意图,其中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IV感染过程中发生RNA的复制
B.NRTls不能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
C.前病毒复制时以DNA两条链为模板
D.NRTIs可作为治疗艾滋病人的药物
解析 图示显示HIV感染过程中发生了逆转录过程,A错误;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因此可抑制HIV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人的药物,B、D正确;HIV前病毒复制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C正确。
答案 A
6.(2018·湖南长郡中学新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由核衣壳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衣壳包括衣壳蛋白、两条单链RNA、逆转录酶等。下图一是HIV侵入人体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图二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与T细胞数量的关系。分析回答: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________细胞并侵入。这一过程________(填“有”或“没有”)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经过程②、⑤产生的转录增强因子增强了病毒基因的转录,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调节,其对病毒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人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HIV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二中表示HIV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在曲线Ⅱ中AB段呈上升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艾滋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下降。艾滋病患者最终的死亡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HIV攻击的是T细胞,由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该病毒侵入T细胞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系统作用的结果对系统中的过程的增强作用属于正反馈调节。从图中分析可知,过程②、⑤产生的转录增强因子促进了病毒经逆转录产生的DNA的转录,进而产生更多的病毒遗传物质RNA和合成病毒蛋白质的模板mRNA,最终病毒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殖。(3)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HIV不能在其中进行逆转录和翻译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因此无法产生子代病毒。(4)HIV侵入机体后迅速增殖,初期大部分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而到后期由于T细胞受到破坏,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几乎丧失,因此HIV大量增殖,符合此关系的曲线为Ⅰ。AB段是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过程。(5)由于HIV攻击T细胞,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几乎丧失,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因此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答案 (1)T 没有
(2)正反馈 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制出大量病毒
(3)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答案合理即可)
(4)Ⅰ 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
(5)监控、清除 T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病原体感染,或者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考纲、考情——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
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生命
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免疫系统受损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关注免疫异常疾病,关爱艾滋病病人
全国卷
考情
2017·全国卷Ⅰ(4)、
2016·全国卷Ⅰ(31)、
2015·全国卷Ⅱ(5)、
2014·全国卷Ⅱ(30)、
2013·全国卷Ⅱ
科学
思维
比较与归类: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建立模型: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模型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6讲,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长素的发现经典实验分析,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5讲,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23讲,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神经元,反射,反射弧,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