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翻译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翻译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岳阳楼记,第1段,岳阳楼大观,承接上文写岳阳楼大观,思维导图,古仁人之心,原文解析,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篇 岳阳楼记
对应
岳阳楼记
第1段
记叙
岳阳楼大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议论)(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写岳阳楼大观
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出关于“古仁人之心”的议论
温馨提示:3、4、5段见下页:
【思维导图】
阴:淫雨霏霏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晴:春和景明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岳阳楼记
古仁人之心
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观)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对 比
突出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阔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到巴陵郡。到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原文解析】
到。
同“俱”,全、皆。
规模。
同“嘱”,嘱托。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段层精解】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省略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ɡ)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胜景,美景。胜,美好。
日光。
边际。
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
水势浩大的样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壮丽景象。
详尽。
贬谪、降职。
至、到达。
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如此……那么。
表推测。
【段层精解】描写洞庭湖全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泛指文人。
判断句
状语后置
若夫淫雨霏(fēi)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指天气放晴。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
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芒,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
连绵不断的雨。
冲向天空。
光芒。
樯(qiánɡ)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指国都。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倒下。
折断。
昏暗。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ɡ)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日光。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
极言广阔。
停息。
白芷。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形容草木茂盛。
美丽的鱼。
小洲。
全。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圆形的玉。
哪有尽头。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起忘掉,持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一起。
持、执。
【段层精解】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三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悲”。第四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探求。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指朝廷。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在……之前。
在……之后。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如果没有。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段层精解】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宾语前置
第二篇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太守宴
滁人游
众宾欢
太守醉
宴酣之乐
乐亦无穷
离亭归
【思维导图】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环绕。
茂盛的样子。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原文解析】
判断句
状语后置、判断句
判断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面下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曲折、回环。
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居高面下。
判断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意趣,情趣。
【段层精解】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省略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弥漫的云气。
昏暗。
山洞,这里指山谷。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花。
茂盛。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段层精解】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判断句
判断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背着东西的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状语后置
判断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清。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
陈列,摆开。
杂七杂八陈列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菜蔬。
判断句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ɡōnɡ)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中尽兴地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尽兴地喝酒。
弦乐器。
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倒下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下棋。
酒杯。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管乐器。
【段层精解】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描写角度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判断句
判断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判断句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游人知道跟随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为,是。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欧阳修啊。
【段层精解】写日暮而归。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主旨。
状语后置、判断句
第三篇 湖心亭看雪
【思维导图】
湖心亭看雪
第1段:交代看雪经过及所见雪景
闲情逸致高洁情怀
第2段:湖心亭赏雪的奇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裹、围。
鸟兽的细毛。
【原文解析】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段层精解】开篇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哪能。
还。
省略句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船夫。
客居此地。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段层精解】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第四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 舍生而取义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患有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 → 何不用 → 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 → 何不为 → 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
反面
【思维导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原文解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状语后置、判断句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用呢?
状语后置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这种心。
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段层精解】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主旨,即舍生取义。然后具体分析和阐释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一箪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用作后缀。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侍奉。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yú)”,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恩、感激。
有什么益处。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段层精解】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行道之人、乞人和见利忘义之人的行为,论证了人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判断句
第五篇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求学艰
求学勤
同舍生:被绮秀 戴朱缨宝帽 烨然若神人
对比
文中叙述了宋濂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努力精进。
【思维导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
得到。
【原文解析】
借。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因此。
跑。
超过约定期限.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学问渊博的老师。
快步走。
请教。
挤满。
略微。
言辞和脸色。
道德声望高。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引、提出。
询问。
训斥,呵责。
周到。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等待。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段层精解】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第①层:成年以前,借书而读。第②层:成年以后,外出游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还不知道。
深冬,隆冬。穷,极。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过来。
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热水。
浇。
暖。
同“肢”。
这里指客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ɡ)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书箱。
鞋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yè)然若神人;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旅店。
供养,给……吃。
同“披”。
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绣花的衣服。
系帽的带子。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香袋。臭,香气。
光彩鲜明的样子。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色系帽的带子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
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样;
省略句
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乱麻。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指吃穿的供给。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破。
羡慕。
省略句
判断句
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做了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
参与。
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跟随。
恩宠光耀。
年老。
【段层精解】继续写求学的艰苦。第①层:自然环境的严酷。第②层:物质条件的匮乏。第③层:终于有所成就。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
父母每年给予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饥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这里指朝廷。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给予,赠送。
饥饿。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 之过哉?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都是古代学官名。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相当于“之于”。
【段层精解】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对比,托出“劝学”的主旨。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顺畅通达。
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同辈。
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拜见。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议论辩驳。辨,同“辩”。
省略句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理解我吗?
诋毁,毁谤。
【段层精解】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第六篇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详写 战前准备(第1段)
略写 战中指挥(第2段)
详写 战后论战(第3段)
求见(第1层)
分析(第2层)
公将战→ 请见(表现主动关心)
乡人劝→ 何间(衬托爱国热情)
衣食分人→ 小惠→ 民弗从(不能战)
祭品以信→ 小信 → 神弗福(不能战)
断案以情 → 忠之属 → 取信于民(可以战)
鼓(第1层)→ 未可 → 齐人三鼓 → 可 → 齐师败绩
驰(第2层)→ 未可 → 下视登望 → 可 → 遂逐齐师
(第1层)一鼓作气……彼竭我盈 → 故克(抓住战机)
(第2层)大国难测……辙乱旗靡 → 故逐(谨慎果断)
政治远见
军事思想
以弱胜强
【思维导图】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军队。
【原文解析】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凭、靠。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指安身。
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报以实情。”
独自享有。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省略句
宾语前置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跟随。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段层精解】叙述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最后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省略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指曹刿。
击鼓进军。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大败。
驱车追赶。
(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段层精解】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段层精解】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省略句
判断句
第七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谏
善
齐王纳谏
三问:问妻 问妾 问客
三答:妻答 妾答 客答
(第1段第1层)
三思:妻(私) 妾(畏) 客(求)
三比:宫妇左右 (私)
三赏:上赏: 当面指责
三变:令初下, 门庭若市
王之蔽甚矣
设喻
(第1段第2层)
说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皆朝于齐
(第2段)
朝廷之臣 (畏)
四境之内 (求)
中赏:上书进谏
下赏:背后议论
战胜于朝廷(第3段)
【思维导图】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光艳美丽。
长,这里指身高。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原文解析】
穿戴。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二天。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偏爱。
认为我美。
同“熟”,仔细。
次日,第二天。
省略句
判断句
【段层精解】写邹忌是一位容貌昳丽的美男子,他分别向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皆表示邹忌比徐公美。可是邹忌见到徐公后却得出相反的答案,他没有沉醉于奉承之中,而是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都。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全国范围内。
没有谁。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段层精解】写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设喻,推及到治国之道的层面,劝诫君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被动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当面指责。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状语后置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常常,不时。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
到齐国来朝见。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满一年。
【段层精解】写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谏言,设立上、中、下三种奖赏,在经历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这三个阶段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八篇 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提出建议
追忆往事
明确责任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昭平明之理
亲贤远佞
忘身于外
不懈于内
益州疲敝
先帝崩殂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追殊遇,报陛下
危急存亡之秋
荐贤 臣:文臣(先帝间拔)、武将(先帝称能)
引教训(正反):亲贤远佞——先汉兴隆 亲佞远贤——后汉倾颓
三顾茅庐
自述本志(苟全、不求)
先帝三顾(咨以当世之事)
感激,许以驱驰
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夙夜忧叹,五月渡泸——南方已定,甲兵已足
臣:讨贼兴复、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君: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报先帝忠陛下
【思维导图】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指帝王之死。
【原文解析】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
时候。
人力疲困。
民生凋敝。
确实。
判断句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朝廷。
这里指疆场。
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的礼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追念。
特殊的礼遇。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称引、譬喻。
不合道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负责专职的官员。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这里指不同。
罚。
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加以惩罚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判断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皇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忠良诚实的人。
选拔。
我,谦称。
询问。
判断句
省略句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ɡ)阵和睦,优劣得所。
善。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询问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行伍,部队。
公正、公平。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未曾不叹气、痛心、遗憾的。
痛心、遗憾。
这里表示原因。
判断句
状语后置
侍中、尚书、长(zhǎnɡ)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的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判断句
【段层精解】诸葛亮首先向后主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有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之后他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文章这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之中,也贯穿一条抒情线索,即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介意我的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我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亲身耕种。躬,亲自。
辱。谦辞。
感奋激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身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有名望,显贵。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屈尊就卑。
奔走效劳。
状语后置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自那时以来。
状语后置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了。
托付。
没有效果。
早晚,日日夜夜。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没有效果,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表示期望。
鼓励。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原来的都城。
劣马,跑不快的马。
刀刃不锋利。
排除,铲除。
考虑可否。
益处。
损害。
【段层精解】作者追述了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三段追忆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怠慢,疏忽。
发扬圣德的话。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
祭告。
揭示。
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询问。
流泪,落泪。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段层精解】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而朝臣则应进兴德之言,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文章情辞恳切,感人泪下。
第九篇 三峡
三峡
夏水襄陵——水位高(正面)沿溯阻绝——水湍急(侧面)有时……疾也——水流速度快(侧面)
猿鸣——渲染肃杀气氛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的凄婉美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与上文形成呼应
【思维导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同“缺”,空隙、缺口。
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完全没有。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段层精解】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为概貌性描写。
【原文解析】
省略句
省略句
至于夏水襄(xiānɡ)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
冲上、漫上。
山陵。
即使。
有时。
顺流而下。
相距(间隔)。
没有这么快。
逆流而上。
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这里指飞奔的马。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茂盛。
飞速地往下冲荡。
甚,很。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回声。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声音悲凉婉转。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层精解】抓住季节特点,具体描绘三峡,分别写出三峡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第十篇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总领:
写景
四时之景
朝夕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动静结合
【思维导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共同,一起。
【段层精解】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原文解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耸入(进入)。
四季。
都。
交相。
【段层精解】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将要。
消散。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实在。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段层精解】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第十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事(记叙)
景(描写)
情(抒情)
原因:月色入户
事件:结伴夜游
人物:吾、张怀民
地点:承天寺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月光 → 积水空明
竹柏影 → 藻、荇交横
“闲人”→ 壮志难酬的愤懑落寞、自嘲自解
“月”“竹柏”→ 旷达乐观地对待人生
空灵清澈、清丽淡雅的月夜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思维导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要,打算。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段层精解】叙事,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虽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蕴含微妙。
【原文解析】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段层精解】重在写景,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判断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层精解】议论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第十二篇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第1段
第2段
得出结论 → 真正的大丈夫
提出论题 → 什么是大丈夫
以妾妇顺从之道讽刺 → 非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思维导图】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段层精解】景春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观点。
【原文解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怎么,哪里。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告诫。
谨慎。
行冠礼。
教导、训诲。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判断句
泛指妇女。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遵从。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段层精解】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判断句
第十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论证
个人(正面)
国家(反面)
举六个人的例子(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第1段第1层)
论证“生于忧患”
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第2段第1层)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国恒亡 → 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1段第2层)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段第2层)
【思维导图】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田地。
捣土用的杵。
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狱官。
【原文解析】
状语后置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违背。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痛苦。
财资缺乏。
增加。曾,同“增”。
使……劳累。
扰乱。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段层精解】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客观条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指在国内。
征验、表现。
匹敌、相当。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状语后置
第十四篇 桃花源记
进入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①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②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神奇美作铺垫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环境优美、和平安定、自由快乐 → 幸福生活
尊老爱幼、热情好客 → 民风淳朴
一派祥和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②暗示了桃花源的故事是虚构的
桃花源记
【思维导图】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原文解析】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尽。
【段层精解】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充分而自然的铺垫。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仅仅、只。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对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整齐的样子。
可以互相听到。
类。
田间小路。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全,都。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段层精解】写渔人所见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宾语前置、省略句
省略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不要说,更不必说。
竟然,居然。
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不值得,不必。
【段层精解】写桃花源中人初见渔人的惊异和后来设宴款待渔人的场景,反映了桃花源中居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省略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
到。
拜访。
省略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段层精解】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途的种种情景,表明桃花源虽好,终是梦境。
没有实现。
第十五篇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第1段)发现小石潭:
(第2段)潭中景物
(第3段)小潭源流
(第4段)潭中气氛
(第5段)记录同游者
隔、闻、伐、取、见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 活泼(动静)
顺序
景物
写法
抒情
移步换景、点面结合、正面描写
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快乐
凄苦
【思维导图】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竹林。
都是玉饰。
【原文解析】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珮、玉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格外。
谓语前置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段层精解】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潭而水,由水而石,由石而树,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省略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静止不动的样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表示约数。
穿透。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段层精解】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致数量和状态,接着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侧面表现水的澄澈透明,最后由景到情,点出“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ɡ)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深。
凄凉。
凄清。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段层精解】描写潭上的景物。写潭外的水流,着重显示其曲折深远,使人感到有山重水复的意味。变换了写法,写潭上四周景色,“竹树环合”突出了此地的幽僻,进而点出“寂寥”、“悄怆”的特点。
省略句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去的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作者的朋友。
作者的堂弟。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段层精解】追记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作为游记的结尾。
第十六篇 北冥有鱼
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
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
北冥有鱼
第1层:描写了鲲、鹏的外形
第3层:作者仰观苍天 → 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第2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思维导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同“溟”,海。
大鱼名。
【原文解析】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省略句
【段层精解】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即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海水运动。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气息,这里指风。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段层精解】描述鹏鸟的活动,引用《齐谐》之言,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并解释其借助风力的原因。
判断句
状语后置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这样。
表示选择。
代大鹏。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段层精解】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第十七篇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类比引入
引用作结
虽有嘉肴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相辅相成实践出真知
【思维导图】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原文解析】
困惑。
自我反思。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判断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同“敩”,教导。
宾语前置
第十八篇 马说
第2段
第3段
千里马(人才)遭埋没,食马者(统治者)不知(愚妄浅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
痛惜
谴责
嘲讽
【思维导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同“衹(只)”,只、仅。
奴仆。
【原文解析】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
马槽。
【段层精解】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没的情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状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犹,尚且。
定语后置
省略句
【段层精解】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突出“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鞭策他,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他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段层精解】总结全文,作者用设问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跃然纸上。
省略句
第十九篇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思维导图】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省略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温习。时,按时。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原文解析】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人称代词,我。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省略句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迷惑,疑惑。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顺从意愿。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段层精解】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状语后置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讲学习态度和方法,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省略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能忍受。
【段层精解】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主语后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以……为快乐。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吃。
粗粮。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段层精解】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同时,也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段层精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省略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河边。川,河流。
指军队。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段层精解】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叹息。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判断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坚定志向。笃,坚定。
恳切。
仁德。
【段层精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同时,也讲的是求仁的途径。
第二十篇 陋室铭
以古贤自比:诸葛亮、子云亭
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反问,点睛之笔
呼应
设喻引入(类比)
【思维导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出名,有名。
【原文解析】
神异。
这。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段层精解】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判断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蔓延。
博学的人。鸿,大。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调弄。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指弦乐器。
形体、躯体。
不加装饰的琴。
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段层精解】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段层精解】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宾语前置
第二十一篇 爱莲说
菊(隐逸者)→ 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 → 惋惜
【思维导图】
托物
言志——
爱莲说
牡丹(富贵者)→ 追名逐利,同于流俗 → 鄙薄
莲(君子)
气质风度——清高、端庄
体态香气——正直、清芬
生长环境(污浊)——高洁傲岸,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
赞美、敬佩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衬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原文解析】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指唐朝。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省略句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更加。
竖立。
耸立的样子。
语气词。
【段层精解】对莲高洁的形象铺陈描绘。
省略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应当。
【段层精解】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第二十二篇 河中石兽
【思维导图】
河中石兽
第1段:沧州寺僧
第2段:讲学家
第3段:老河兵
顺流而下 皆不可得(固颠)
原地寻找
至半倒掷,转转不已 求之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河岸。
【原文解析】
佛寺的外门。
倒塌。
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段层精解】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
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研究、探求。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这。
事物的道理、规律。
削下来的木片。
是,就是。
埋没。
颠倒,错乱。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段层精解】写讲学家的分析。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的自信和对寺僧的嘲笑,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
判断句、被动句
被。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巡河、护河的士兵。
凡是。
大概因为。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止。
于是。
逆流。
颠倒,错乱。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依照。
果然。
主观地判断。
只。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段层精解】写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即“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最后做出了正确推断。
第二十三篇 伯牙善鼓琴
【思维导图】
第一层
第二层
伯牙善鼓琴
总写伯牙、子期的特点,再具体写子期善听。
伯牙遭遇暴雨而鼓琴表达复杂内心的事,而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他的琴声,进一步说明知音的内涵。
知音难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伯牙善于弹奏,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境(出现)攀登高山的情景。
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啊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境(出现)流动的水。
山高的样子。
语气词,相当于“啊”。
弹奏。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说:“好啊!盛大的样子啊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
领会。
盛大的样子。
【段层精解】总写伯牙、子期的特点,再具体写子期善听。
【原文解析】
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心中想到的。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见暴雨,他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来琴弹奏。
同“猝”,突然。
山的北面。
拿,拿过来。
开始弹奏连绵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每弹奏一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穷尽,这里用为动词。
总是,就。
创作,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连绵大雨。
琴曲名。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所叙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啊。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逃避。
停止。
【段层精解】伯牙遭遇暴雨而鼓琴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而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他的琴声,进一步说明知音难觅的道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九年级,★《出师表》,《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送东阳马生序》,《唐雎不辱使命》,★《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复习技巧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从句顺力求通顺,生动形象讲究文采,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三、句子翻译迁移训练教学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倒装句状语后,洪承畴很久以,来厌恶文章便用老眼,昏花来推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