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三轮冲刺过关 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展开中考生物复习策略
要把握四个点:注重根底,贴近生活,突出能力,关注情感。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生物中考复习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一、注重根底,回归教材
1.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
2.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教材是有编写体系的,各单元、章、节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二、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1.关注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教师一定要关注与生物科学相关的新闻事件、科学技术开展的成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物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和思路,掌握要点和规律。
专题四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易错易混点 一
1、蒸腾作用≠蒸发,蒸腾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而蒸发是一种物理现象。
2、叶片不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唯一器官: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在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夜间(无光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4、易误认为呼吸作用夜间强,白天弱:呼吸作用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白天温度比夜间高,故白天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夜间,只是白天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所以白天呼吸作用不明显。
5、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光照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当光照过强时,光合作用反而减弱,如夏季中午光照最强时,部分气孔会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
6、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1)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水不能溶解叶绿素。因此,为了除去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必须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脱色。
(2)实验中共用清水漂洗了两次叶片,洗去的分别是酒精、碘液。
7、把光合作用比喻为工业生产,绿叶就是光合作用的“工厂”,叶肉细胞就是“厂房”,“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动力”是光能。
典例示范
1.(2021•晋中)取同一植物相似的两个枝条,按如图所示进行处理。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观察到只有甲装置的塑料袋内表面布满水珠。这一实验说明( )
A.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
B.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茎
C.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茎
D.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
【答案】D
【解析】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乙塑料袋内的枝条除去其全部叶片;甲塑料袋内的枝叶保持完整,因此蒸腾作用最旺盛,故水珠最多的应是甲塑料袋。该实验说明进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
故选:D。
2.(2021•淄博)如图是某同学利用银边天竺葵做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是为了使叶片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中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实验
C.丁中叶片滴碘液后银边部分变蓝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答案】C
【解析】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甲暗处理一昼夜,是转运和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A正确;
B、乙中叶的银边和绿色部分形成以叶绿体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正确;
C、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滴碘液后银边部分不变蓝,C错误;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D正确。
故选:C。
3.(2021•苏州)某兴趣小组研究发现,番茄的生长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将番茄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先持续光照12小时,再置于黑暗中12小时。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毫克/小时)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毫克/小时)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番茄一天累积有机物最多时温度是( )
A.15℃ B.20℃ C.25℃ D.30℃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选:C。
4.(2021•长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够( )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D.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选:C。
变式练习
1.将长势一致的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容器内,给予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每隔5分钟测定一次容器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0分钟之前,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量
B.20分钟之前,乙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量
C.20分钟以后,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量
D.在交点M处,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2.萨克斯实验是揭开光合作用之谜的终结实验。某生物组在进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2﹣3天把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B.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C.水浴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滴加碘液后看到的现象是遮光部分变蓝色
3.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棚作物常常适量补充二氧化碳可以抑制作物的光合作用
B.无土栽培植物时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可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C.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加二氧化碳可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
D.合理密植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5.(2020•张家界)如图是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散失
B.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气孔由状态①转为状态②,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6.(2020•苏州)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液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A.a和e B.b和d C.e和d D.c和e
7.(2020•达州)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达州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了多个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图1装置放置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片甲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再将装置移至光下数小时,最后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同时去掉甲上的黑纸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
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再分别向叶片上滴加碘液,稍后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三片叶的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图1滴加碘液后变为蓝色的叶片是 。
(3)针对图1,对于大棚里种植的草莓采取 (请答出两条)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4)图2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大棚内CO2吸收相对量的变化曲线,那么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
(5)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3中的(填字母) 生理活动。
8.(2021•陕西)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B.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C.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能量
D.植物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二氧化碳
9.(2021•鄂尔多斯)某生物小组同学将放置在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甲所示处理,然后光照一段时间,取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乙和图丙是探究种子生命活动的实验装置。对实验现象及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两处对照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图甲叶片滴加碘液后,c、e两处不变蓝是因为遮光
C.图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图丙蜡烛熄灭是因为氧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10.(2021•永川区)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11.(2021•济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植物见光变绿的现象,如“竹笋出土被阳光照射后会转变为绿色”、“白萝卜地下部分是白色,地上部分却发绿”、“大白菜外部叶片是绿色的,内部叶片却是白色的”,类似现象还有很多。“爱上生物学”社团的同学对这一现象很好奇,提出了“叶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光照?”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
分组
步骤
A组
B组
第一步
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注A、B,并加入等量土壤
第二步
各植入10粒大豆种子并加入适量清水
第三步
?
遮光(黑暗处理)
第四步
放入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五步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长成绿色豆苗和黄白色豆苗的数量)
(1)植物体变绿的原因是合成了 ,它存在于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
(2)本实验探究的单一变量是 ,所以实验第三步对A组的处理应是 。
(3)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两组实验加入土壤的理化性质、清水的量和环境的温度等都应 。
(4)社团的同学观察发现,A组幼苗全为绿色,B组幼苗全为黄白色。请同学们依据观察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
12.(2021•绍兴)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敏对植物产生氧气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研究。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
(1)小敏根据 现象得出实验一的结论。
(2)要得出实验二的结论,请设计“进一步实验”的必要步骤是: 。
(3)实验三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3.(2021•无锡)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银杏树经常作为城市的行道树。春天,银杏树萌发出嫩绿的新叶,给人们带来欣喜。秋天,金黄的银杏叶把整条街道装扮得分外美丽。是什么原因导致树叶的颜色由嫩绿变为金黄呢?这与叶片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等的变化有关在银杏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春夏时节,光照强、温度高,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其呈现出的绿色遮盖住了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故叶片看起来是绿色的。到了秋天,随着光照变弱和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同时,叶绿素又不稳定,低温下容易分解,所以,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的黄色就显现出来了。植物在叶落前把叶子中的叶绿素分解,可将部分营养物质回收并贮存在枝干、种子和根等处,以便来年再利用。
(1)根据短文内容,请说出影响叶绿素合成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2)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银杏树的种子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白果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 植物。
(3)如图的两幅图分别是银杏落叶前夕叶片和枝干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通过曲线图可知,银杏落叶前夕叶片中淀粉含量 ,枝干中淀粉含量 。
14.(2021•张家界)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监控系统对大棚内的水分、二氧化碳、温度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甲图是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仪器),乙图表示大棚内某蔬菜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丙表是该蔬菜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的实验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15
3.8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75
1.10
1.60
2.25
3.00
3.50
(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 。
(2)下面是四位同学对图乙的理解,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BC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D.AB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3)分析丙表可得出,温度控制在 ℃时,该蔬菜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请你运用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帮助农民提出在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写两点即可)。
15.(2021•黔东南州)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如图中A﹣D表示物质,①~⑤表示结构;乙是甲部分结构的放大,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提示:[ ]中填写字母或序号)。
(1)写出下列各标号所代表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C] ,[①] ,[③] 。
(2)图甲若表示叶片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除了[B]水外,还要[ ] 。
(3)图乙中,表示气孔结构的是[ ]。
(4)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16.(2021•成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图1)于2021年5月22日与世长辞,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海水稻,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如图3是图2中海水稻叶片局部放大示意图,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海水稻叶片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通过C过程,海水稻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并且释放 。
(2)海水稻完成图3中的C过程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根尖的 区吸收,再经 (填“导管”或“筛管”)运送到叶等器官。进入海水稻体内的大部分水会通过图3中所示的 (填字母)过程散失到环境中。
(3)图3中的A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水稻细胞的 (填细胞内的结构名称)内,该过程对海水稻生命活动的意义是 。
(4)在迪拜的沙漠里长出的海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520公斤。将同样的海水稻种植在其它沿海滩涂,亩产量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海水稻产量的环境因素有 等。
1、【答案】D
【解析】ABC、题图分析:甲植物:0~10min时,密闭小室中CO2浓度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10min之后,密闭小室中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位呼吸作用强度。乙植物:0~20min时,密闭小室中CO2浓度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20min之后,密闭小室中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选项ABC正确;
D、M点时,甲、乙两植物曲线相交,表明密闭小室中被甲、乙两种植物叶片吸收的CO2相等,只能说明此时密闭容器中的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而不能说明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D错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实验前将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或运走,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叶片光照部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B正确;
C、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这表明是叶绿素溶于酒精。C正确;
D、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字母“M”以外的区域见光,B错误;
C、叶绿素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C正确;
D、“M”以外的区域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字母“M”区域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D正确。
故选:B。
4、【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光合作用,A错误;
B、无土栽培植物时向营养液中通入空气可促进根的呼吸作用,B正确;
C、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都会抑制呼吸作用,贮藏粮食的密封仓内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抑制了粮食呼吸作用,减少了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藏时间,C正确;
D、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或穴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使阳光照到地面,造成浪费,会减产;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所以应合理密植,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A、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是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A正确;
B、夜幕降临时,光照减弱,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②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B错误;
C、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气孔就慢慢张开了,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空气也就涌进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当然,水分也就会通过气孔而散失。C正确;
D、气孔由状态①转为状态②,蒸腾作用随之减弱,影响无机盐的运输,D正确。
故选:B。
6.【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被遮光的部分c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被遮光的部分d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b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出现蓝色的部位是变蓝的是b和d。
故选:B。
7.【答案】(1)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丙
(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4)N
(5)B
【解析】(1)将此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滴加碘液后检测到的淀粉都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而不是原来积累的淀粉。
(2)由分析可知,叶片甲缺少光照,不能制造淀粉,叶片乙缺少二氧化碳,不能制造淀粉,叶片丙能够制造淀粉,故图1滴加碘液后变为蓝色的叶片是丙。
(3)针对图1,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故对于大棚里种植的草莓采取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的措施提高产量。
(4)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故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合作用强度要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由图可知,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N点。
(5)植物具有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3中的B蒸腾作用,保存植物体内的水分,促进植物成活。
8.【答案】D
【解析】A、光合作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A正确;
B、绿色植物为生物圈中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B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提供构建自身的材料,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C正确;
D、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D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图甲中a、b两处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绿体,a、b两处对照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
B、图甲叶片滴加碘液后,c处不变蓝是因为遮光,e处不变蓝是因为无叶绿体,B错误;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12时附近,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D正确。
故选:C。
11.【答案】(1)叶绿素 叶绿体
(2)光照 不遮光
(3)相同
(4)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
【解析】(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一种细胞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只有绿色植物的绿色部位有叶绿素。
(2)本实验探究的单一变量是光照,所以实验第三步对A组的处理应是 不遮光。这样就设置了有光照和没有光照的对照实验。
(3)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要注意实验中只许一个变量,其它的条件要相同,因此两组实验加入土壤的理化性质、清水的量和环境的温度等都应相同。
(4)若社团的同学观察发现,A组幼苗全为绿色,B组幼苗全为黄白色,由此推出实验结论: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
12.【答案】(1)乙图中的蜡烛燃烧时间比甲图中长
(2)增加一组实验,与图乙实验器材相同,将蜡烛点燃和植物一起放入玻璃罩,遮光处理,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并记录
(3)指示氧气产生的位置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
【解析】(1)蜡烛燃烧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而实验一中得出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是因为放有植物的蜡烛燃烧的时间比没有放植物的时间长;
(2)实验二中缺乏了对照实验,实验二的结论是有光植物产生了氧气,要额外设置一组除没有光照外其他均相同的实验进行对照;
(3)好氧细菌会具有产生氧气的部位,通过好氧细菌的分布可以知道产生氧气的位置;由实验三可知,好氧细菌分布在有光照的叶绿体周围,说明叶绿体是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
13.【答案】(1)光照 温度
(2)裸子
(3)逐渐减少 逐渐增多
【解析】(1)根据短文内容,影响叶绿素合成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和温度。
(2)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银杏树的种子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白果外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3)图中的两幅图分别是银杏落叶前夕叶片和枝干中淀粉含量的变化,通过曲线图可知,叶片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枝干中淀粉含量逐渐增多,说明植物在叶落前把叶子中的叶绿素分解,可将部分营养物质回收并贮存在枝干等处,以便来年再利用。
14.【答案】(1)蒸腾作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C
(3)25
加大棚内昼夜温差;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等
【解析】(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A错误;
B、BC段表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的有机物逐渐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开始积累,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B错误;
C、AC段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C正确;
D、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错误。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4)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要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并且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分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大棚内昼夜温差;向温室内施加“气肥”;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满足农作物对水、空气等的需求等等。
15.【答案】(1)氧气 叶脉 叶肉
(2)A二氧化碳
(3)⑤
(4)叶绿体
【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若图甲过程是光合作用,则A是二氧化碳、B是水、C是氧气、D是有机物。图乙中①是叶脉,③是叶肉。
(2)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图甲若表示叶片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除了B水外,还要A二氧化碳。
(3)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图乙中,⑤是气孔,由保卫细胞组成。
(4)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16.【答案】(1)光合作用 有机物 氧气
(2)成熟 导管
(3)线粒体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光照、温度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图3中C表示光合作用。
(2)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图3中B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3)呼吸作用是指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A表示呼吸作用;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水稻细胞的线粒体内,呼吸作用的意义是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在迪拜的沙漠里长出的海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520公斤。将同样的海水稻种植在其它沿海滩涂,亩产量往往会发生变化,所以海水稻的产量也受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等。
中考生物三轮冲刺压轴题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三轮冲刺压轴题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含解析),共20页。
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4期): 这是一份专题0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4期),文件包含专题0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4期解析版docx、专题0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4期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