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文明都独立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据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
A.连续性和稳定性 B.先进性和丰富性
C.多元性和一体性 D.地域性和独特性
2、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家 | 主张 |
黄宗羲 |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
顾炎武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王夫之 |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
3、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
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 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C.促使儒学逐步上升为法律 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
4、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5、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6、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思想
7、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8、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9、《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中指出:“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权力滥用
10、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骑士文学兴起的制度背景是
A.教会权力的膨胀 B.封建等级的实施
C.议会制度的形成 D.古典民主制的传承
11、苏格拉底要求人们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美德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人只能研究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这一思想
A.反对认知外部的世界 B.特别不重视物质利益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12、学者许倬云认为:“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这意在说明,欧洲文化
A.形成的原因 B.领先于世界
C.形成与发展 D.多元化发展
13、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14、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包括荷兰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以及印度梵语,竟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亲一词,英语中是father,德语中是vate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pater,而梵语中则是piter。这反映出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帝国的扩张和崛起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古代文明的多元化
15、下面是关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的全球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全球人口数量| |
公元前3000年 | 1400万 |
公元前2000年 | 2700万 |
公元前1000年 | 5000万 |
公元前500年 | 10000万 |
A..族群迁移 B.农业发展
C.文明交流 D.民族交融
16、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据此可知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B.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
D.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二、非选择题(四道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的口号打开道路。
李浦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 代中国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庸》,会通人文与自然,达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又赢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格局;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激相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正所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华文化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比重(单位:%)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了逃避战祸,中原的汉人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的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边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整理自《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6分)并简析其意义。(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料一:古代的印度,面积410多万平方千米,比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加起来还要大。在印度的思想和想象模式中,在喜马拉雅山南面的印度半岛所形成的一个倒三角形……印度的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不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就是流经喜马拉雅山脉。在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有以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印度河古老城市文明,在这时,印度文化的第一批元素:圣畜崇拜、圣树崇拜、瑜伽方式等已经出现。
——摘编自张法 《对印度文化的核心象征湿婆之舞的读解》
史料二: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6分)
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中世纪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阐释: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阐释: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解析】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华文化发展”这一中心,根据材料“在先秦,融合儒道、综汇百家......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分别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或者,根据材料“至于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一曲折进程中,既多有变通,又保持着自我,于跌宕起伏中一以贯之”提炼观点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其次,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阐述,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春秋时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同时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孔子儒学;西汉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宋代儒家学者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发展,形成进步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代魏晋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发展。
最后,对观点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的正确性,如: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或者,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
(1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2)如何推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1)特点:古代印度文明的出现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具有多神崇拜色彩。
(2)核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023-2024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