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展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链接资料、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借助寒食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难点:结合“五侯之典”,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民风民俗百花园,一起采撷传统节日习俗之花。
第一关移花接木,第二关习俗赛道,第三关点字成诗。
2.同学们,传统节日已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节日习俗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也最温暖的一份记忆。像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沿历史记忆下来的传统就是文化;今天我们吟诵诗词文赋,领略千百年来的节日风味,就叫传承;你与我有个共同的身份——经典传承人!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韩翃的经典之作中领略寒食的别样风味。睿智的学生会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汇报常用的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诵或吟唱古诗;
绘制思维导图……
3.榜上有名:预学成果展示。
三、诵读古诗,粗知诗意
1.指名读诗,评价指导。
2.了解古诗押韵,关注“斜”字读音。
押韵的文字叫做“韵脚”;韵是和谐的意思。押韵可以令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读“xiá”更和谐,读“xié”更规范,小学阶段以规范读音为准。
3.来,让我们一起用清脆明朗的声音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寒食》,起——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5.自主练习后指名述说。
四、质疑问难,探究诗情
1.引导质疑:同学们,我们已经读出了诗的韵味,也结合注释理解了诗意,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请你大胆地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还想深入探究的问题。老师给大家做个小提示:你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进行思考。
(1)内容:寒食节禁火,为什么出现“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2)情感:我想知道韩翃想借寒食的习俗表达什么情感?【读懂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写法:我想知道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独特的表达手法,往往会使其成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绝招。】
2. 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虽中进士但是却闲居长达十年之久。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这首《寒食》,于是就钦点韩翃主持制诰,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到底这首诗有着何等魅力,能使长期怀才不遇的韩翃一朝高中锦鲤呢?
3.学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诗人用语的高妙。
⑴学生自读体会。
⑵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春城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能烘托出全城的春意浓郁的盛况。
通过与“春城无处不落花”“春城无处不开花”进行对比,体会 “飞”字之妙:“飞”字用得好,比“落”更灵动,更能展现春城的动态美,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而落花随风飞舞恰恰是暮春的典型景色。
迁移运用,体会“斜”字。
⑶师小结: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和风习习,一片姹紫嫣红,简直美不胜收。一“飞”一“斜”明写花柳,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足见诗人措辞用字之高妙。诗人以轻丽之笔,高度赞美了长安春城的承平景象。
⑷想象诗境,诵读表达。
同学们,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随诗人一起眺望长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气,你又闻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就是诗人韩翃,你又会用怎样的心情来读出这诗句呢?
4.通过资料拓展,探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丰富内涵。
⑴齐读诗句:诗人的目光由整个长安城汇聚于皇城风光,时间由白天写到夜晚,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齐读后两句。
⑵结合资料,展开探究:这两句诗可是大有深意,通过拓展链接的方法,就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解。拿出你的补充资料,请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⑶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⑷全班依次汇报交流。
资料一:唐朝的寒食制度
通过阅读本段资料,学生不难发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特权现象源于唐朝的寒食制度多了清明传赐新火的习俗。
引导学生质疑:唐朝寒食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是诗人为什么只写到传赐新火这一种习俗呢?
资料二:唐诗里的寒食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感受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比张籍和王维的诗,学生很容易发现:张籍的诗展现的是寒食节宫廷的闲暇和皇宫大宴群臣的隆重,而王维的诗里写到的寒食节百姓出游尤其是权贵豪门家的悠闲和快乐。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笔下的寒食节比较寒酸,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一边是普天之下的家家禁火,一边则是皇宫权臣破例传赐新火。如果你是怀才不遇、常年闲居不得重用的诗人,你内心是何种感受呢?【对皇宫特权现象的不满】请你读出来,好吗?
资料三:寒食节的起源
观看视频:“寒食节的起源”,体会“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用意。
引导学生发现: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唐朝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幅祥和欢乐的夜晚走马传烛图背后寄托着皇帝对臣子们的期待与教诲。这弥散的轻烟既显示了皇帝的恩宠,又让臣子们警醒:臣子们在享受皇恩的同时,也能以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为榜样,忠诚、廉洁,勤政为民。
资料四:“五侯”之典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谈收获。
“汉宫”和“五侯”用得很是巧妙。唐朝和汉朝在政治上有高度相似的地方。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诗中对唐朝权贵豪门得宠专权腐败现象的讽刺。
小结“借古讽今”的手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惜后来的皇帝们还是没能做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学们,像这种借用“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权臣、当权外戚的写法就叫借古讽今!
5.课堂小结:《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既刻画皇室的气派,又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时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6.诵读升华: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链接资料,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体会了古诗的内涵。这真是一首奇诗,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贫寒百姓,都能从中读出一份内心的期许和慰藉。让我们带着这复杂的感受,再次诵读这首诗既要读出春景之陶醉,又要流露出内心之不满。
五、吟诵诗歌,经典传承
1.了解吟诵,试听感受吟诵的魅力:在古代,一个文人需要背诵的文字多达64万字。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老先生说:“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下面就让我们在吟诵中感受《寒食》的文字之美。
2.尝试吟诵:有了这张吟诵图谱,我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
3.课堂结语:同学们,诗词是融入血脉的文化符号,吟诵,是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经典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经典咏流传,经典永流传!
教学反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很高。余陛云《诗境浅说》:“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寒食》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诗人是借“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有人则认为是泛泛讽刺当时的权臣,也有人认为是专讽当权的外戚,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寥落文人的落寞。
教学前,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展开自学,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以手抄报、古诗配画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收获,课上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借此激发学生的预学积极性。
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学过程中疑问较多的“斜”字的读音,结合古诗的押韵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整合小学阶段出现的诗句进行强化,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小学阶段首选规范读音,遇到读音有疑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同时也为“吟诵”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质疑问难,探究诗情”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解,我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丰富了资料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不同资料多元化解读古诗。
学生结合注释和拓展资料中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发现唐朝改进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因此出现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样的现象。寒食当日,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寒食日暮,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显然是一种政治腐败的特权现象。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起点,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试图不断掀起认知冲突,进而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但是,我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诗境的理解层面,而是通过链接“唐诗中的寒食活动”和“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层次地感知古诗所蕴藏的深层内涵,进而赋予古诗学习更丰富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习往往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不过是个引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的引领,领悟并效仿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会比知识的习得更有价值。
以上便是我在此课教学前后的系列思索与感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实的课堂中呈现的诸多遗憾,恰会成为我后续教学新的生长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忆旧知,引入新课,朗读文本,层层推进,感悟文意,合作探究,潜心涵咏,文理共生,联系生活,触类旁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诗词荟萃,导入新课,回顾总结,方法引路,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晓诗意,悟诗情,多元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