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态系统的组成》(课时1) 教案
展开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线,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学生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认识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的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最后以教材中的“认识一个生态系统”作为学习训练的内容,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组成中,学会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学会有序的观察食物网,分析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关系和数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2.建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念和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教学准备:
草原生态系统动画、PPT。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教学说明 |
引入 | 播放动画:草原生态系统 1、提问: (1)草原中所有的蚱蜢总和称什么? (2)草原中除了蚱蜢这一种群外,还有哪些种群? | 观看、思考、回答 | 动画引入,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又能顺理成章的引出新课 |
新课 一、生态系统概念 | 1、过渡语:在一定地域内,多种生物的种群同时存在,组成了生物群落。 2、讨论:这些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3、概括:同学刚才所列举的就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4、讲解生态系统概念同时用图列出: 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 环境 5、请学生举例。 | 听讲。
讨论、交流。
举例: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并认识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在听讲、讨论、交流、举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同时也利于学生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二、生态系统组成1、组成成分
| 1、看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包括一些基本成分。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 (1)、一片草原里除了草、蚱蜢,还包括哪些生物? (2)、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联系? (3)、生物可以通过食物获得什么? (4)、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及其作用,如何将其分类? (6)、其他生态系统例如池塘、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否也有相同的归类?(出示图片) (7)、从以上分析可见,生态系统这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具有哪些组成成分? (8)、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得出结论: 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生态系统哪一个成分更重要? (2)如果缺乏其中某一个成分,会怎样? 得出结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讨论、交流逐步揭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质疑。
学生听讲。 |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推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通过交流、质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更帮助学生树立了生态系统统一性、完整性的生物学观点。 |
2、食物链与食物网 | 1、由问题:草原中,草、蚱蜢、蛙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概念、书写方式。 2、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食物链,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分析这些食物链的关系,引出食物网。 3、出示食物网图,引导学生分组数食物链,交流讨论计数的方法及结果。 4、教师点评:需要有序的计数。 5、引导学生阅读P83食物网,并计数。 | 回答、听讲。
观看、思考、回答。
分组讨论。
听讲。 计数、交流。 | 通过师生的活动,让学生掌握食物链的计数方法。 |
小结 | 指导学生小结,并点评。 | 学生小结。 |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 |
(学习训练) | 引导学生观察P84图,区分其中的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并将其按营养方式分类。 | 观察、回答。 | 能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