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试卷
展开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达标练
1.下列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与方式,对应正确的是( )
A.乙醇分子进入胃黏膜细胞——协助扩散
B.痢疾内变形虫“吃掉”肠壁组织细胞——胞吞
C.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主动运输
D.腌制过程中蔗糖大量进入果脯细胞——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乙醇分子进入胃黏膜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A项错误;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吞“吃掉”肠壁组织细胞,B项正确;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消化酶的方式是胞吐,C项错误;腌制过程中果脯细胞因为质壁分离大量失水死亡,故蔗糖大量进入果脯细胞为扩散,D项错误。
2.能够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的实例有 ( )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细胞膜外K+的浓度远低于膜内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④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⑤海带细胞内的I-浓度远远高于海水中的I-浓度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 D.②⑤
答案D
解析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能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对K+和I-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此现象能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科学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能研制出“瘦素穿肠蛋白”来治疗肥胖,通过口服能进入人体血液,可以减轻肥胖症患者肌肉注射的痛苦,你推测这种药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可能的方式为( )
A.渗透作用 B.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 D.胞吞
答案D
解析“瘦素穿肠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囊泡运输,即胞吞。
4.下图中曲线a、b表示分子跨膜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代表被动运输,曲线b代表主动运输
B.曲线a代表的分子跨膜运输一定不需要转运蛋白
C.曲线b转运速率达到饱和的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D.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因而对曲线a、b的转运速度均有影响
答案B
解析O2与细胞呼吸有关,细胞呼吸产生能量,所以主动运输的运输速率与O2浓度有关。由图判断曲线a代表被动运输,曲线b代表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物质运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
5.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需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一项是( )
A.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B.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
C.小肠对钙的吸收
D.腺细胞分泌的酶排出细胞
答案D
解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A项不符合题意;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B项不符合题意;小肠对钙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C项不符合题意;腺细胞分泌的酶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利用了膜的流动性,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项符合题意。
6.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的分子结构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C
解析Na+逆浓度转运,同时要依赖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A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说明细胞质中过多的Na+可能影响酶的分子结构,B项正确;Na+逆浓度转运入液泡后,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C项错误;细胞液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D项正确。
7.下列有关唾液淀粉酶合成与分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合成需要核糖体参与
B.加工需要内质网参与
C.分泌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D.以主动运输方式从细胞内排出
答案D
解析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加工与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内排出。
8.下列关于胞吞、胞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胞吐过程只能运输生物大分子
B.胞吞和胞吐过程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C.变形虫摄取水中的有机物颗粒可通过胞吞实现
D.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协助
答案C
9.红细胞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渗出的现象。科研人员将人的红细胞分别置于蒸馏水和几种等渗溶液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在10 min内
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
(1)红细胞膜主要由 构成,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进行细胞间的 和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甘油、乙醇、丙酮进出红细胞的方式均为 。
(2)由实验结果可知,人的红细胞在 中发生溶血所需时间最短。在氯化铵溶液中的溶血时间明显长于甘油、乙醇、丙酮三种溶液,说明 (填“脂溶性”或“水溶性”)分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甘油、乙醇、丙酮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 。
答案(1)磷脂和蛋白质 信息交流 自由扩散 (2)蒸馏水 脂溶性 丙酮>乙醇>甘油
解析(1)红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传递信息。甘油、乙醇、丙酮均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2)由柱形图可知,处在蒸馏水中的红细胞最先溶血。甘油、乙醇、丙酮均为脂溶性物质,而氯化铵是水溶性物质,在氯化铵溶液中的溶血时间明显长于甘油、乙醇、丙酮三种溶液,说明脂溶性分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根据处在三种脂溶性物质中的红细胞溶血速度的快慢可知,丙酮进入红细胞的速度最快,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最慢,即三者的速度快慢为:丙酮>乙醇>甘油。
等级考提升练
10.分析下列甲、乙两类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共分①②③④四小类,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和乙分别指的是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B.图中物质a、b、c均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C.图中跨膜运输类型③可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D.图中④所利用的转运蛋白,既可能是载体蛋白,又可能是通道蛋白
答案D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类型①应为自由扩散,而甲又包括类型①②③,则②③均为协助扩散,其中②有通道蛋白协助,③有载体蛋白协助,可见甲为被动运输,乙为主动运输,A项正确;被动运输,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B项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介导),C项正确;图中类型④属于主动运输,转运蛋白是载体蛋白,不是通道蛋白,D项错误。
11.下图表示某物质排出细胞的过程(下方表示细胞内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泡中包裹的物质一定是大分子
B.此过程在跨膜运输中普遍存在
C.变形虫摄食过程与此过程相同
D.此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答案B
解析囊泡中包裹的物质一般是大分子物质,也可以是小分子物质,A项错误;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中,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B项正确;该过程表示胞吐过程,向外分泌物质,变形虫摄食过程是胞吞过程,C项错误;胞吐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D项错误。
12.(多选)关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同种物质只能以同种方式进出细胞
B.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一定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C.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
D.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均需要膜蛋白参与
答案AB
解析同一物质进出同一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水分子进出细胞,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A项错误;大分子物质以胞吞、胞吐形式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细胞中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但不需要转运蛋白参与,B项错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C项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胞吞、胞吐需要膜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的参与,D项正确。
13.(多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能通过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B.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C.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细胞膜结构,即由磷脂分子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D.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答案ABCD
解析一般情况下,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离子和一些小分子有机物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还有一些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A项错误;葡萄糖不是大分子,其运输分两种,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是协助扩散,也就是被动运输,当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时则是主动运输,B项错误;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相同,但在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C项错误;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动物细胞和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D项错误。
14.下图是A、B、C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B、C跨膜运输的方式依次是 、 、 。
(2)某种物质能专一性地破坏物质C的转运蛋白,若用其处理细胞后,物质B跨膜运输的速率将 ,物质C跨膜运输的速率将 。
(3)三种物质的运输中,与图1曲线相符的是 。与图2中甲曲线相符的是 ,与乙曲线相符的是 。
答案(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不变 下降 (3)物质C 物质A 物质B或物质C
解析(1)根据图示判断三种运输方式依次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2)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破坏物质C的转运蛋白,会使物质C跨膜运输速率降低,对物质B的运输没有影响。(3)图1中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时,仍能吸收该物质,说明是主动运输,图2中甲吸收速率和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是自由扩散;乙具有转运蛋白饱和的现象,说明该方式需要转运蛋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