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作业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972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作业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972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作业 (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972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后测评,共7页。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欧洲中世纪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A.城市 B.庄园
C.土地 D.宗教
2.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表明当时封君与封臣( )
A.不能越级从属 B.不构成权利义务关系
C.产生严重对立 D.是平等关系
3.“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中世纪欧洲庄园 B.西周诸侯国
C.古希腊城邦 D.古印度种姓制度
4.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这些新兴城市一般都具有的特征是( )
①经济中心 ②宗教中心 ③相对自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卡诺莎觐见(1077年)是中世纪关于神权与皇权的对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中常把“卡诺莎觐见”作为忍气吞声、屈膝投降的代名词。在这一事件中,那位“忍气吞声”者希望“觐见”的是( )
A.贵族 B.国王
C.皇帝 D.教皇
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 )
A.西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7.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对东方的斯拉夫世界来说,犹如罗马对西方的日耳曼世界一般”。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佐证的是( )
A.波斯帝国的建立 B.金帐汗国的建立
C.基辅罗斯的发展 D.亚述帝国的扩张
8.“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撰法典;1546~1560年对中央和地方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552年、1556年率军东侵,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全部划入版图;1558~1583年,又发动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上述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汉谟拉比 B.沙皇伊凡四世
C.诺曼底公爵威廉 D.英王爱德华一世
1.“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可以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D.近代俄国
2.乡村共同体理念是理解西欧中世纪乡村社会的钥匙,作为精神遗产则穿越了时空,影响深远。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 )
A.人民公社 B.庄园
C.手工工场 D.大种植园
3.下列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里生活着领主和佃户,佃户要向国王缴纳租税
B.在领主统治之下,这里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这里的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两部分
D.这里拥有司法权,设有法庭,起着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4.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 )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D.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
5.“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 D.垄断教育文化
6.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教皇特许
7.《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收编了查士丁尼本人执政时期的法令。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
(1)根据材料请你判断城市中哪一行业比较兴盛。中世纪欧洲城市取得自治的方式有哪些?
(2)材料中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后会产生哪些影响?
1.(素养题—时空观念)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 )
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 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
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 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
2.(素养题—历史解释)中世纪英国
1265年,在被爱德华击败之前没多久,孟福尔(贵族)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骑士和市民以前也参加过大会,但机会很少,而且叫他们来总是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而从未让他们参与议政。孟福尔把骑士和市民召进来,主要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这项革新至少在一开始不是成规。在后面几代人的时间里,骑士和市民还是在很少数情况下才被召去参加会议。
1272年,爱德华继承父位,当上国王。他经常召集议会,并费尽心思地实验议会到底该由哪些人员组成。和孟福尔一样,他有时候也让骑士和市民参加。在爱德华一世的整个长久的统治期间,议会的成员组成和力量是不固定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议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爱德华统治时期的政治革新里。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英国的政治状况有何特点?
(2)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封君封臣制度有关。中世纪,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可知封君封臣制中的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领主”“农奴”,可得出这是中世纪欧洲庄园,庄园是中古时期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故选A项;西周时期并没有教堂,故排除B项;希腊城邦只有奴隶,并没有农奴,故排除C项;古印度种姓制度不符合材料中的“领主”“教堂”等信息,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故选①;欧洲新兴城市并非是宗教中心,故排除②;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选③。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关于神权与皇权的对决”,结合所学,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居民大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故教皇具有至高权威,“忍气吞声”者希望“觐见”的是教皇,选D项。
6.答案:B
解析: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选B项。其他各项不符合要求。
7.答案:C
解析: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选C项。波斯帝国、金帐汗国、亚述帝国均与题意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沙皇伊凡四世生活于16世纪,他在位时期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对外扩张,故选B项。汉谟拉比、诺曼底公爵威廉、英王爱德华一世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A、B、D三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经济单位,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也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内有耕地、公地、教堂、领主邸第与农奴住宅等,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B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是中国1958年成立的基层组织形式,A项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项不符合题意;大种植园则是驱使奴隶做工的经营方式,由北美奴隶主经营,D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佃户要向领主缴纳租税,所以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是对庄园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不相符,排除。故选B。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对于思想的控制没有体现,提供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垄断教育文化的作用并未体现。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法国琅城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他们通过城市起义的方式,终于取得了自治权,B项符合题意;琅城人民利用金钱赎买了自治权,但是主教背信弃义,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是琅城人民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收编了查士丁尼本人执政时期的法令”可知,“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法典包括皇帝颁布的法令,本质上说明统治者以法律为治国的手段和工具,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故B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法典的编纂,故C项错误;罗马法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不仅仅是皇帝敕令的汇编,故D项错误。
8.答案:(1)工商业;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居民”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凑了一大笔赎金……”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概括。第(2)题根据当时城市发展状况回答。
学科素养提升练
1.答案:D
解析:15世纪时欧洲封建王权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逐步强大起来,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贵族势力受到削弱,故D正确;15世纪的欧洲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故排除A;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发展,庄园经济开始没落,故B错误; 15世纪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与材料论述的城市繁荣无关,故C排除。
2.答案:(1)特点: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但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2)原因: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是否让骑士和市民持久参政犹豫不决。(注意上下两题答案的对应性)
解析:(1)根据“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得出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根据“骑士和市民还是在很少数情况下才被召去参加会议”得出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根据“这些议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爱德华统治时期的政治革新里”分析得出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2)联系所学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可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等角度分析总结。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西欧封建社会
知识点2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知识点3
拜占庭与俄罗斯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学科素养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堂检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皇盖拉西说,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1453年的一场战争的目击者说,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查士丁尼法学汇纂》中指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