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展开
学科 | 语文 | 年级/册 | 七年级(下)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课题名称 | 《登飞来峰》 | ||||
难点名称 | 理解《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的道理。 | ||||
难点分析 |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 ||||
难点教学方法 |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多媒体课件 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
导入 | 一、创设情境 1、导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2、走进作者(见课件) 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
|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 二、诗歌朗读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 四、品读诗句: 1、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写作手法: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用典: “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 六、拓展延伸: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 ||||
小结 |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读读王安石的诗歌,体会其诗歌风格。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