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展开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新教材)第一单元一、神奇的能量1.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看不到,但是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者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2.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3.位于高处、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势能。4.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5.做小球反弹实验时,小球高度越高,球反弹越高,势能越大。 二、各种各样的能量1.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2.热能可以通过热传导(需要接触,固体)、热辐射(太阳、篝火)、热对流(液体、气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低处。3.化学能是一种隐蔽的能量,它会储存在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石油等物质中。4.食物就是人体的“燃料”。5.可见光是一种看得见的电磁波,微波、X光是看不见的电磁波,它们所具有的能量都属于电磁能。6.核能是原子核在聚变或裂变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恒星(太阳)发出的光是由原子核聚变产生的,核电站发电用到的热能是由原子核裂变产生的。7.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核电技术,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三、能量的转换1.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2.牛顿摆:将球A拉到一定高度时,球A具有势能;松开球A时势能逐渐转换为动能,碰到球B时,将动能传递给球B,再传给球C…直到最后一颗球E。球E上升过程中,动能又转换成势能,然后球E向相反方向摆回,又将球A撞到一定高度,如此循环。3.飞旋扣子:拉的时候,人的化学能转换成线的势能,再转换成扣子的动能;松的时候,扣子的动能转换成线的势能。如此反复。4.跳动的硬币:快速搓手,人体化学能转换成动能,再转换成热能和声能;双手捂紧瓶子,热能使瓶里气体受热膨胀,气体产生动能,从而使瓶口的硬币微微跳动。5.体验动能与电能的转换:①有机玻璃管上缠漆包线,漆包线两端连发光二极管。②将条形磁铁放入有机玻璃管,用橡皮塞塞紧两端管口。③挥动有机玻璃管,让条形磁铁在管道内来回移动,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变化(会发光)。电动机把电能转换为动能。6.体验化学能转换为动能:先放少量小苏打,再倒入白醋盖上瓶塞(不要太紧),观察变化。现象:会出现大量气泡(二氧化碳),产生动能顶开瓶塞。7.烤箱烤面包是把电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面包的化学能烤熟面包。8.点燃火柴和酒精灯都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光能。9.太阳的光能转换成番茄的化学能,人吃番茄后吸收了化学能,蹬车时把化学能转换为动能,发电机把动能转换为电能,电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热能传递给水,水烧开产生水蒸气,使水蒸气产生动能动能,再转换为声能。 四、电磁能1.制作电磁铁:①把导线按同一个方向缠绕在铁钉上;②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到电池上;③接通电路后,把铁钉移到回形针上方。(注意通电时间不能太长,原因是这是一个短路电路,耗电快,会发烫)2.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作电磁铁。3.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线圈匝数和电池节数相关。当电池节数相同时,匝数越多磁力越大;当匝数相同时电池节数越多磁力越大。4.电磁起重机是电磁铁在起作用。通电后电磁铁产生磁力,断电后磁力消失。 第二单元五、多样的栖息地1.南、北寒带终年寒冷,生物种类稀少。北寒带:驯鹿、北极熊;南寒带:南极贼鸥、企鹅;北温带冬冷夏热,有很多生物,如: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南温带海洋居多,生物种类多,如:树袋熊、鹦鹉、海豹;热带炎热潮湿,阳光充足,生物繁多,如:狒狒、斑马、狮子、袋鼠、长颈鹿等。2.某个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 水 、 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称为栖息地。多样的栖息地孕育多样的生物。3.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不惧寒湿、不冬眠、爱饮水,几乎靠吃竹子为生,每天进食时间超过12小时。4.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的30%以上。其的特点是海拔高 、气候寒冷 、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 竹子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封闭。 六、有趣的食物链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2.多条食物链交织形成了食物网。3.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叶子)+水 (根) 光能 糖+氧4.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被称为分解者(蚯蚓、蘑菇、细菌)。 七、做个生态瓶1. 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作生态平衡。3.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4.做水域生态瓶步骤:①取水放塑料瓶;②在瓶底铺沙,栽水草,放几条小鱼;③密封瓶子,放窗台。做陆地生态瓶步骤:①塑料瓶中放湿润的土壤,铺平;②瓶中种低矮的小草,放几只小虫;③盖紧瓶盖,放窗台。时间长了都会死,因为会破坏平衡。5.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过度放牧;大量喷洒农药。 八、适应生存的本领:1.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2.动物的生存本领:每年春季凤头鸊鷉因繁殖迁徙到颐和园昆明湖畔;大雁从西伯利亚飞到南方过冬;银鲑鱼洄游到淡水河产卵,一年或数年后回到海洋;蜜蜂将花蜜蜡封进蜂巢,等到冬季食用;腐烂的草和树叶是潮虫的食物和住所;熊、蝙蝠、刺猬、青蛙、蛇等动物以冬眠的方式过冬;松鼠在冬季来临前将松子、棒果等食物藏在不同的地方;鼠兔会为过冬准备充足的干草;鳄鱼河水干涸时会“夏眠”;帝企鹅用扎堆取暖的方法抵御严寒。3.角马、水牛从塞伦盖亚迁徙到马赛马拉的原因:塞伦盖亚7-9月温度低、降水少,而马赛马拉4-9月的温度都较高、降水多,相对而言马赛马拉在这几个月更适合角马和水牛生存。4.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每年5月母羊会赶往可可西里腹地繁衍后代。我国建立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处藏羚羊保护区。 第三单元九、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在自然界中这些可以被我们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3.土地资源:土壤;水资源:冰川、地下水;生物资源:植物、动物;气候资源:太阳、空气、风;矿产资源:煤、石油、岩石、矿物。4.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资基础。5.热带雨林资源:①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三分之一。②大气水50%来自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贡献巨大(另外50%来自海洋)。③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④保护土壤,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⑤是巨大的“储水库”,保护淡水资源。6.海洋资源:地球面积约71%是海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物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等资源 十、煤、石油、天然气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被称为能源。2.煤、石油、天然气是远古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可燃性矿物质。3.模拟石油开采:①广口瓶中加食用油,加小石子,用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②将长颈漏斗伸入瓶底,玻璃导管伸入瓶中部,把与玻璃导管相连的橡皮管另一端放入空烧杯中③倒入红色水,观察现象。现象:广口瓶中的油上升,油从导管流入烧杯中。原理:油比水轻,油上升,水下降。4.煤、石油、天然气的用途:煤燃烧发电、烧水取暖等;石油炼制汽油、柴油、塑料等;天然气制造氮肥、城市燃气等。 十一、开发新能源1.新能源指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等。2.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受光角度相同时,受光面积越大,小车速度越大;受光面积相同时,受光角度约接近90度,小车速度越大。3.风能:全球可利用的潜在风能相当于全球总能量需求的10-20倍。风能的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4.地热能:来自地球深处,通过钻井方式获取。(温泉、地热发电站)5.生物质能:指生物及其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6.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奥会所有场馆的电力都来自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 十二、善用自然资源1.土壤、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2.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3.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4.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和短缺的原因:人口增长、生物灭绝、草原破坏、粮食短缺(十分之一挨饿)、燃油紧张、淡水紧缺(四分之一缺安全饮用水)。5.守护自然资源的方法:①减少消耗:用节能电器、不浪费粮食、绿色出行②重复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建设垂直农场③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纸、塑料、玻璃等。6.资源的回收利用:纸的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800千克纸,可少砍17棵树,节约50%以上造纸能源,减少35%水污染。我国废纸浆占总消耗量的65%以上。回收铝造再生铝,可节省提炼原生铝95%的电力资源;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达3000多万吨。 第四单元十三、洁净的水域1.水域污染怎么形成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固体垃圾2.土壤的污水和地面的固体废弃物经过雨水的冲刷、地表径流进入水域,从而造成水域污染。我们可以通过打捞固体废弃物、沉淀、过滤等方法解决污染。3.滇池(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污染原因:城市扩张,人口激增,围湖造田,直接向湖中排放生活污水等。治理方法:治理周边污染源、从外流域引水、控制水面交通、生态清淤等。4.碧水保卫战是一场全国性的水域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法:雨污分流、农村改厕等。 十四、清新的空气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燃料(煤、石油等)燃烧释放的污染物,通过工厂的烟囱或汽车的排气管进入空气。2.雾霾是空气污染的代名词,它是两种不同的天气,但常常同时出现。PM2.5指粒径(大小)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包括细微烟粒、尘粒和盐粒),是霾的主要成因。PM2.5携带病菌、有机污染物等,被人体吸入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应对方法:出门戴口罩;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3.蓝天保卫战(2013年提出)主要对燃煤、工业、交通、扬尘等污染源进行治理。方法:绿色出行、文明祭扫,不烧“纸钱”、禁放烟花爆竹、不烧秸秆等。 十五、多样的生物1.地球上有着众多不同的生态环境,每个生态环境中都生活着许多物种,同一物种又有着许多个体差异,这些统称为生物多样性。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一个生物种群是多样性的,那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可能就更多,这就确保了物种的延续。而某一物种的消失,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生物的生存。3.昆虫数量锐减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杀虫剂)。人口预测:2050年97亿;2080年约104亿。4.生物变少的原因:日渐缩小的栖息地、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超过1万个,覆盖18%陆域4.1%海域。我国开创的“生态红线制度”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贡献了中国方案。 十六、健康的土地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为生物提供了约30%的栖息地。2.垃圾治理与土地保护是全球性难题。垃圾治理方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发展垃圾发电技术。保护土地方法:减少厨余垃圾、杜绝垃圾中的化学污染、粉碎枯叶做肥料、减少垃圾填埋。3.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地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天然污水净化器”,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十七、节能小屋1.无须空调和暖气也能保持冬暖夏凉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 十八、像科学家那样1.科学研究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查阅文献、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十九、科技发展历程1945年美国冯.洛伊曼发明计算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DNA结构模型揭示了遗传的秘密;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196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迈出了生命奥秘的第一步;1990年万维网的建立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1996年“多莉羊之父”维尔穆特发明了克隆技术;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导航系统部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