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展开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剩余的生字。
2. 能结合注释说出词句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惬意。
3. 初步了解宋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注释说出词句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惬意。
难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小组合作,朗读《清平乐 ·村居》
1. 指导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关于这首词,你了解了哪些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 , 古代文人根据 词牌创作词,一般不叫写词,叫填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 (今江西上饶 )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由于辛弃疾理想破灭,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 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2. 朗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
(1)指名读课文。正音“亡(w%)赖”“剥(bō)莲蓬”。
相机结合注释理解“亡赖”。
出示莲蓬插图,了解莲蓬的成熟时间,理解“剥”莲蓬的动作:去掉莲蓬外面的纤 维壳。
(2)重点指导书写“檐”:右边半包围结构中的“八”两笔不能少。
(3)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出示朗读节奏,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两遍。
茅檐 / 低小,溪上 / 青青草。醉里吴音 / 相媚好,白发 / 谁家翁媪?
大儿 / 锄豆 / 溪东,中儿 / 正织鸡笼。最喜 / 小儿亡赖,溪头 / 卧剥 / 莲蓬。
点拨: 读词跟读诗差不多,但停顿不像古诗那么固定,词可以根据意思决定停顿的 位置。
(4)师生齐读。
二 赏析《清平乐 ·村居》
1. 品读描摹,融入“村居”。
(1)通过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提示: 风光、翁媪、大、中儿、小儿。
(2)这几幅图都是围绕什么景物展开的呢?(溪)
(3)这几幅画面是如何构成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的?
点拨: 以“溪上——溪东——溪头”这几个方位词作为线索,注意方位变化和乡村 景物、人物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把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结为一个整体。
(4)这首词短短 46 字,有景有人,各具情态,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点拨: 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进行批注理解。
(5)小组合作。
出示任务——分享小组最喜欢的画面:
走进画面:我们看见 / 听见 ,感受到 。 解密画面:“ ”一词用得精妙,妙在 。 吟诵画面: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画面。
2. 体会“醉意”,感知情感。
(1)抓住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理解,将学生带进整首词的 意境。
①理解“醉里”和“相媚好”的意思。
②学生用语言描述两位老人的外貌、神态。
③出示图片,想象说话。现在你就是图中的一位老人,会用家乡话和老伴儿说些 什么呢?
点拨 :围绕“景”说 , 表达乡村景色的恬美;围绕“人”说,表达人物生活的 欢乐。
④深入理解“醉”。“醉”在词中仅仅指老翁和老妇喝醉了吗?
提示: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还有可能是陶醉,可以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预设:不仅仅指老翁和老妇喝醉了,还可指二人陶醉于茅屋、小溪、青草组成 的清新秀丽的环境中,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并且,“醉”字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的那 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2)创设情境读词的上阕。
3. 体会“喜”意,深入了解。
提问: 白发苍苍的翁媪在醉眼蒙胧中看到了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陶醉呢? 请找出词中有关的句子,大声朗读。
提示: 抓住“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 句重点理解。
(1)理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两句。 点拨:
①理解“锄豆”和“鸡笼”。
②启发思考:能夸一夸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预设:大儿子勤劳能干。二儿子心灵手巧。
(2)理解“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
①哪个词语能让我们想象到小儿的顽皮可爱。 点拨: 联系注释,理解“亡赖”。
②引导学生想象小儿“卧”的画面,调皮的孩子会怎么“卧”剥莲蓬呢? 点拨: 引导学生想象小儿慵懒、调皮的样子。
③练习表达。用“时而”或“一会儿”,把想象到的“卧剥”画面连起来说一遍。
(3)体会人物情感。
提问: 联系整首词,想想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
预设 1 :一喜,居住环境好,风景优美。
预设 2 :二喜,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天真可爱。
预设 3 :三喜,翁媪恩爱。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着感悟课文背后蕴藏的感情。
三 课堂练笔,体会情感
1. 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翁媪对话、大儿锄豆、中儿编织、小儿卧剥莲蓬这五 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写一写自己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点拨: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使用。
2.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 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卷。辛弃疾想 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美好宁静,安居乐业)齐诵《清平乐 ·村居》。
3.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相关内容,完成第 2 课时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
乡村自然风光图
初夏时光 暮春时节(自然、美好)
《清平乐 ·村居》
乡村美好生活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和谐、幸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三首古诗词的教学,我首先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自然和谐的乡村画 面,如“默读想象,前两句诗都描绘了哪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这首词,你 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其次是借助风光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 充实、快乐生活的向往。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 理解古诗词意思的主要方法。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