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1018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1018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1018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生物 Word版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四校联考
生物学科试题卷
1. 用电高峰期限电停产的主要原因是煤炭涨价造成的电力紧缺和碳中和、碳达标带来的能耗双控。下列对于解决能源供应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叙述最合理的是( )
A. 加大化石燃料开采以提高火力发电比例
B. 开发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C. 火力发电与全球气候变暖无直接关系
D. 提倡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弥补供电不足
【答案】B
【解析】
【分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详解】A、加大化石燃料开采,会导致排放碳增大,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核碳达标,A错误;
B、开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降低碳排放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B正确;
C、火力发电增大了碳的排放量,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C错误;
D、柴油发电机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会引起其他环境问题,不利于实现碳中和,D错误。
故选B。
2. 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的是( )
A.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B. 性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
C.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 D. 胃蛋白酶催化水解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性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胃蛋白酶属于与外界环境相通管道中的物质,催化水解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B.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C. 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分布,而不是指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种生物的巢穴,B错误;
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4. 小肠黏膜受到食物和胃酸的刺激后会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定向作用于胰腺细胞
B. 机体中促胰液素含量少,可反复使用多次
C. 胰液的分泌与促胰液素发挥的催化功能有关
D. 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小肠黏膜受到酸刺激会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就会被灭活。
【详解】A、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到全身各处,与胰腺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定向作用于胰腺细胞,A正确;
B、激素一经起作用就会被灭活,B错误;
C、胰腺通过促胰液素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胰液的分泌,不是催化功能,C错误;
D、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5.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a
B. 图中a-d中,O2浓度最低的是a
C. 在正常情况下,组成A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
D. a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A、A、B、C分别表示的结构为: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细胞,a、b、c、 d分别表示的体液为: 细胞内液、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所以a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O2浓度最高处为血浆,O2浓度最低处为细胞内液,B正确;
C、在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C错误;
D、a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与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6. 云南普洱六顺镇,有一片1200亩的亚洲象专属“食堂”。20多位当地村民在此种植甘蔗、玉米、芭蕉等。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如今在“大象食堂”,村民们以退为进,盼着大象来,也盼着自家地里的收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象与人类生态位有重叠部分
B. 大象粪便部分被螳螂摄取,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
C. 在森林和农田之间建立“大象食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村民利用“大象食堂”发展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可知,大象与人类生态位有重叠部分,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螳螂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B错误;
C、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在森林和农田之间建立“大象食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村民利用“大象食堂”发展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7. 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 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 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 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并且由于主要食虫的鸟类的食物是虫,所以图示中三种鸟类不能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根据植食性鸟类的特点,并不是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B错误;
C、在领域面积相同的时候,植食性鸟类体重大,可能是因为植食性鸟类的营养级低,能量损失少,不是因为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C错误;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D正确。
故选D。
8. 在生物工程中,针对生物材料的相关选择与操作是关键。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传统发酵过程中,菌种的选种未必为单一的微生物
B. 选择植物的分生细胞作为外植体,但仍需经过脱分化才可实现组织培养
C. 选择肿瘤组织作为生物材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不会出接触抑制,因此也不会贴壁生长
D.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不需要从生物体中取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脾脏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传统发酵过程中,菌种的选种未必为单一的微生物,如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A正确;
B、选择植物的分生细胞作为外植体,可直接经再分化实现组织培养过程,B错误;
C、肿瘤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选择肿瘤组织作为生物材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不会出接触抑制,因此也不会贴壁生长,C正确;
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从小鼠的脾脏中取得的是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此后还需要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和专一抗体阳性检测等步骤,故不需要从生物体中取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脾脏细胞,D正确。
故选B。
9. 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儿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
B. 参与该过程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C. 以上过程均需在大脑皮层调控下完成
D. 植物性神经都是脊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详解】A、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A正确;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此过程种不只有大脑参与也有小脑、脑干等参与,B错误;
C、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C错误;
D、植物性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错误。
故选A。
10. 某一实验小组参加了某草地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B. 土壤小动物收集利用了其具有趋光性的原理
C. 体型较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数
D. 经过种类和数量的计数可反映出该群落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2、土壤中小动物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详解】AC、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数,土壤动物分离时,体型较大的动物直接用镊子夹出来,小型动物需借助实验室的仪器和常用药品将其分离出来,如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A正确,C错误;
B、土壤中小动物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诱虫器是利用小动物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来采集小动物,B错误;
D、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经过种类和数量的计数可推测出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而不是该群落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A。
11. 人们在研究、利用微生物时,需用无菌技术获取纯种微生物,并对其进行计数或保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显微镜下对酵母细胞进行计数
B. 血细胞计数板若先加液体再加盖玻片则计数结果偏大
C. 获得单菌落后,利用涂布法接种至斜面培养基中保存
D. 接种、分离后,使用过的器皿须先经洗涤再彻底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微生物计数通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菌落数间接计数。微生物实验完成后需先灭菌后再对相关工具进行洗涤,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详解】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直接计数或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计数,A错误;
B、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若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先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造成统计结果偏高,B正确;
C、获得单菌落后,利用划线法接种至斜面培养基中保存,C错误;
D、接种、分离后,使用过的器皿须先经彻底灭菌后再洗涤,以免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
故选B。
12. 调查种群一段时间内某特征的变化,得到上图A、B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曲线A表示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则B曲线可表示其死亡率
B. 若曲线A表示“S”形曲线增长率,则第6年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若曲线A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则该种群可能达到K值
D. 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表示死亡率,则第6年该种群可能面临种群衰退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
【详解】A、一般情况下,随着死亡率的增加,种群数量减少,因此若曲线A表示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则B曲线可表示其死亡率,A正确;
B、曲线A表示“S”形曲线增长率始终下降,第6年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也可能为稳定型和衰退型,B错误;
C、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C正确;
D、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为死亡率,尽管前6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6年以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D正确。
故选B。
13. 某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升高使AC神经元的阳离子通道(TrpA1)被激活,阳离子内流导致AC神经元兴奋。该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晚觉醒,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不会使PI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
C. 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使高温对夜晚觉醒的影响减弱
D. 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详解】A、高温引起夜间觉醒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神经递质CNMa与其受体结合会强化PI神经元的静息电位,B错误;
C、TrpA1为阳离子通道,阳离子通道(TrpA1)被激活,阳离子内流导致AC神经元兴奋,因此干扰AC神经元中TrpA1的合成会减弱AC神经元的兴奋,从而使高温对夜晚觉醒的影响减弱,C正确;
D、该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晚觉醒,所以用药物抑制CNMa的合成和释放,降低对PI神经元兴奋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D错误。
故选C。
14. 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跳蝻活动能力弱,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棕鸟治蝗效果,对防控区跳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头/m²)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 由于跳活动能力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密度
B. 调查结果显示,招引粉红棕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
C. 通过招引粉红鸟使防控区蝗虫的种群密度降为0
D. 由实验结果推测,跳密度变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
B、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B正确;
C、通过招引粉红鸟使防控区蝗虫的种群密度下降,但捕食关系属于负反馈调节,不会使种群密度降为0,C错误;
D、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故选C。
15. 对某玉米矮秆突变体喷施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在生长各阶段测定该矮秆突变体以及同期正常野生型植株的株高,计算株高差值,结果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激素类型
喷施后时间/d
激素质量浓度/(mg·L-1)
0
50
100
150
生长素(IAA)
10
10.06
8.68
7.17
8.19
20
13.29
11.30
9.94
11.21
30
18.46
14.93
11.83
14.47
表 不同质量浓度生长素处理野生型与突变型玉米幼苗株高的差值(cm)
A. 生长素是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化来的吲哚乙酸
B. 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矮杆植株的生长
C. 据表分析,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矮秆植株的生长
D. 生长素合成不足可能不是该突变体矮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表格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喷施后时间以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为该矮秆突变体以及同期正常野生型植株的株高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该差值变小,说明生长素促进生长。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色氨酸越多,越有利于吲哚乙酸的合成,A正确;
BC、据表格可知,表格中三种生长素浓度下该矮秆突变体以及同期正常野生型植株的株高差值都比对照组小,说明这三个浓度下的生长素都可促进矮杆植株的生长,但没有更高生长素浓度的作用结果,无法判断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矮秆植株的生长,B正确,C错误。
D、据表格可知,与生长素浓度100mg·L-1相比,喷洒生长素浓度150mg·L-1,生长素浓度增加,但该矮秆突变体以及同期正常野生型植株的株高差值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说明生长素合成不足可能不是该突变体矮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C。
16. 在同一地方进行多次甲、乙两种植物的混种实验,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呈现出如下图所示的变化情况。(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植物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B. 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C. 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乙将被甲淘汰
D. 若甲、乙达成竞争平衡,则收获的甲种子数等于乙种子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果N>M则表示甲收获率低,甲与乙竞争时甲处劣势,若N=M,表明两者竞争力相等,若N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