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023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023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023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展开第二单元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理解语句的含义 。
2.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3.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用现存的事物来追溯曾经的世界”的联想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生命不息的赞美,感受作者对时空变幻的哀叹,对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余秋雨先生在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自然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抒发幽思。
二、写作背景
1936年7月同济大学聘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妻子姚可崑(kūn)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姚可崑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教德文。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厌恶,所以坚决要离开同济。
冯至1938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
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
小说的代表作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
散文则有《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四、题目解读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六、全文分析
任务探究一 鉴赏文章的语言
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①第一句既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花朵,这些花朵是由叶子演变成的,花朵上面有白色的茸毛以及花朵掺杂在乱草中间,多重信息巧妙糅合,自然流畅。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②第二句是短句及整句,运用了拟人修辞,通过对比的方式把鼠麹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2.如何理解“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
“山居”代表现代,“过去”代表历史。“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是指作者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路,它诱发了“我”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以及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3.文章第六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
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4.第七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热闹有生气的雨后采菌图?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②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了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
任务探究三 理解文章的哲理感悟
5.文章第五至十段,作者写了很多景物,有什么特点?分别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悟?请阅读文本后填写下表。
景物 | 景物特点 | 联想 | 感悟 |
①眼前小溪 |
|
|
|
②鼠麹草 |
|
|
|
③彩菌 |
|
|
|
④有加利树 |
|
|
|
⑤野狗的嗥叫 |
|
|
|
⑥麂子的嘶声 |
|
|
|
明确:
①清冽、养人 想象曾养育过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②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③点缀、滋养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④速长、最高 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⑤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⑥难逃人的诡计 幻境 死亡的可怕
6.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①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这是因为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动物都已消逝了。但在作者笔下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逝。②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
七、中心思想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①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②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③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④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九、补充资料
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并阅读冯至的散文集《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忆平乐》等散文,也可阅读诗集《十四行诗》中的《鼠曲草》等诗歌,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选择其中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
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
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
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
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
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
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
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
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
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
文本二: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
B.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
C.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
2.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
D.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
4.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是错误的。由原文“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可知,是因为黄姚存在于人们的念想里,所以让人一下子记住,而不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C.“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是错误的。文章说到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D.“采摘时间之长”是错误的。这里的“醒”字表现的是采摘时间之早。故选B。
2.答案:D
解析:D.“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是错误的。文本一主要描写黄姚古镇,写它的过去和现在。故选D。
3.答案:①文本一中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②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解析:文本一说到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飘摇的店铺、器宇轩昂的宗祠、庆典盛宴、灯笼节提灯会以及会上的大戏连唱,非常的繁华热闹,并且黄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这里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文本二中说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间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场面非常的热闹,所以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4.答案:①文本一情胜于理(偏重于情)。该文主要抒写了对黄姚古典端庄、深涵宁静、纯秀大气的赞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旧关系、个体与整体等。②文本二理胜于情(偏重于理)。该文主要通过水源、鼠麹草、彩菌阐述对人与人的贯连、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渗透了对小溪的感谢、对鼠麹草的赞美以及对彩菌的喜爱等情感。
解析:文章写到“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然后又写到黄姚的热闹,“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写出了黄姚的安适和幽静。“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通过对黄姚这些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写到黄姚除了一些老字号,还有一些新招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黄姚新旧关系的理性思考。又写到“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表达了作者对黄姚个体与整体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发了对黄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文本二写了可爱的小溪、鼠麹草、彩菌。当写到小溪的时候,写到“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的感谢。同时又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从而阐述了对人与人的贯连的思考。写到鼠麹草时,写到它存在的意义,即“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从而阐述了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鼠麹草的赞美。最后写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场面,写到“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对彩菌的喜爱之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赏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课时数,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