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沪教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优秀第4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种群的概念。
2、说出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3、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曲线的对比与分析,学会运用图像和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悟到科学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的指导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
难点: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种群增长“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数量变化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教学说明 |
课题引入 | 展示一张森林图片。 设问:在这张图片中,你能说出那些生物?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来面对环境。 自然界中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研究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与环境间的联系时,必须将相互联系紧密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 观察。 回答。
听讲、思考。
| 由于学生整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不强,所以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可通过对宏观图片的观察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即以个体面对环境,更以群体面对环境。
|
一、什么是种群? | 质疑:生活在一个养鱼池中的生物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每种生物的总和构成了什么? (学生回答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出种群的专用名词。) 进一步质疑:如果这个养鱼池中有鲫鱼群体,且有鱼苗、小鱼和大鱼。那么,是否鱼苗、小鱼和大鱼各组成了不同的种群?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判断,对学生作出的判断理由用副板书的形式记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7的概念,划出关键词。 解释关键词(一定区域、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含义。 设问:前面进一步质疑问题回答的理由是否合理? 检测反馈: 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亩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个果园里的五棵苹果树 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用概念进行判断。
学生讨论 对答案说明理由。
| 由于种群概念较抽象,教师通过有目的的一步一步质疑,逐步引导到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理解概念。 |
过渡 | 如果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同种生物数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如发生变化,数量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 思考 | 进一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思维冲突,引入下阶段的学习。 |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2)“J”型曲线的生物学含义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S”型曲线的因素
(2)“S”型曲线的特点
| 视频(或材料展示):一定区域内某种群变化(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或大草履虫数量的增长)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条件优异的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数是如何变化的?环境条件一般的情况下,种群内的个体数又是如何变化的? ①个体数量的增加与什么有关? [画出横轴(时间)与纵轴(个体数)]
②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会如何? ③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边讨论边画出“J”型曲线。 解释(根据曲线分析): 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基本上的理想状态也仅是大致符合。 研究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者趋势。 设问:如果此环境中,种群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从对环境的依赖、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 (在学生描述结果的基础上,在“J”型曲线上画出“S”型曲线) 对两根曲线不重叠处作出解释,然后分析“S”型曲线的特点(只需点出S曲线上有一个渐近线)。 | 观察、思考、分析
思考、回答: 与出生率有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增加。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 听讲、思考。
讨论、交流 有限的食物;种内和种间的竞争;个体数减少;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听讲、思考。 | 通过具体实例的解释,及两根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的说明过程时,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种群数量增长变化规律的认识。
|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 提出阅读P78的课文内容和讨论的提纲: ①目前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指导了那些方面的工作? ②人们是如何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指导防治虫害工作的? ③如要控制虫害的数量,应在“S”型曲线上的哪一点进行干预? 补充:目前人类应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对待鱼类的捕捞,如伏季休渔期的政策等。 | 阅读P78的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 表达交流。
听讲并可以补充另外一些例子。 |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中,促进学生能理解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能感悟到科学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的指导作用。
|
小结 | 以问答形式引导: ①自然种群为什么会不会按“J”型曲线增长? ②制约种群按“J”型曲线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③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是何种曲线变化的规律? 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何在? | 思考、回答:
| 在对重要的概念复习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
初中生物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5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一等奖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5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一等奖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精品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八年级下册 生命科学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精品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沪教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获奖第4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获奖第4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