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第1页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第2页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面,扎实训练学科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要正确理解基础,不是会做几个简单题就叫基础扎实。对于一轮复习,基础就是像盖房子一样,需要着力做好两件大事:一是夯实地基,二是打好框架。
    2、扎实训练学科基本技能、理解感悟学科基本方法。
    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本,全面细致的回顾课本知识,让学生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律进一步强化理解。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复习习惯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实学生解题的三重境界:一是“解”,解决当前问题。二是“思”,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三是“归”,回归到高考能力要求上去。解题上强化学生落实三个字:慢(审题),快(书写),全(要点全面,答题步骤规范)。
    4、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指导学生补齐短板。
    高三复习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无的放矢。要在“精讲”上下足功夫。抓住学情,讲难点、重点、易混点、薄弱点;讲思路、技巧、规范;讲到关键处,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心里去。
    第65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
    复习目标 1.培养探究意识,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建立解答性质探究综合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考点一 物质性质探究实验综合题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2.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1)验证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行。
    (2)探索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物质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K1、K3、K4,打开K2,旋开旋塞a,加热A,则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A,关闭K2。打开旋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试管D中,关闭旋塞b,检验实验中B生成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继续证明Fe3+和SO2氧化性的强弱,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结论如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SO2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5)验证结束后,将D换成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打开K1、K2、K3和K4,关闭旋塞a、c,打开旋塞b,从两端鼓入N2,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l2+2Fe2+===2Fe3++2Cl- (2)向试管D中滴加KSCN溶液,试管D中溶液变红色
    (3)打开K3,打开旋塞c向C中加入70%硫酸,一段时间后关闭K3。更换试管D,打开旋塞b,使少量溶液流入D中,检验D溶液中的SOeq \\al(2-,4)和Fe2+ (4)甲、丙 (5)除去A和C中分别产生的氯气和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
    解析 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C中亚硫酸钠与70%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通过控制止水夹K可以实现实验探究:将氯气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Cl2的氧化性;将氯气通入C中可以验证Cl2、SO2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通入B中可以验证Fe3+、SO2的氧化性。
    2.资料表明,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基于以下事实:
    Ⅰ.稀硝酸不能氧化NO,而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
    Ⅱ.稀硝酸与磷化物反应时,只能将磷元素氧化成单质磷,而浓硝酸与磷化物反应时,能将磷元素氧化成POeq \\al(3-,4)
    Ⅲ.稀硝酸只能将HI氧化成单质碘,而浓硝酸能把HI氧化成HIO3
    Ⅳ.……
    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通过实验验证事实Ⅰ,所用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如图(实验前用N2将装置中空气排尽):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生成NaNO3和NaNO2。
    ①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时,首先将a和b相连接,C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a与c相连接,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事实Ⅱ,写出稀硝酸与磷化亚铜(Cu3P)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事实Ⅲ,将HI气体通入浓HNO3中至过量,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色,写出生成使溶液显黄褐色的物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举出一例事实将Ⅳ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将NO2转化为NO 3NO2+H2O===2H++2NOeq \\al(-,3)+NO ②浓HNO3 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验证稀HNO3不能氧化NO E装置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
    (2)Cu3P+8HNO3(稀)===3Cu(NO3)2+2NO↑+P+4H2O (3)8H++2NOeq \\al(-,3)+6I-===3I2+2NO↑+4H2O、IOeq \\al(-,3)+5I-+6H+===3I2+3H2O
    (4)常温下,浓硝酸与Cu反应速率快,而稀硝酸与Cu反应速率慢(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1)①浓硝酸氧化性强,与铜反应生成NO2,所以B的作用是将NO2转化为NO;B中为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NOeq \\al(-,3)+NO。②验证浓硝酸能氧化NO气体,首先将a和b相连接,C中的试剂为浓硝酸,NO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所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E中盛有稀硝酸,为了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将a与c相连接,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
    (2)根据事实Ⅱ,稀硝酸与磷化物反应时,只能将磷元素氧化成单质磷,稀硝酸被还原为NO,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事实Ⅲ,稀硝酸只能将HI氧化成单质碘,而浓硝酸能把HI氧化成HIO3,所以将HI气体通入浓HNO3中,开始时浓硝酸与HI反应生成HIO3、NO2和H2O,溶液不会变黄,当浓硝酸变为稀硝酸时,稀硝酸与HI反应生成I2、NO和H2O,溶液变为黄褐色,离子方程式为8H++2NOeq \\al(-,3)+6I-===3I2+2NO↑+4H2O;过量的HI与HIO3发生归中反应生成I2和H2O,离子方程式为IOeq \\al(-,3)+5I-+6H+===3I2+3H2O。
    考点二 探索化学反应实验综合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高锰酸钾与铜的反应,设计实验如下:
    资料:a.Cu+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2Cu+===Cu+Cu2+;
    b.MnS为粉红色沉淀、溶于强酸;CuS为黑色沉淀、不溶于强酸。
    (1)Cu被氧化成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MnOeq \\al(-,4)的还原产物,取A区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有Mn2+生成。
    (3)A区中KMnO4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检验,B区的棕黑色固体是MnO2,从溶液中离子扩散的角度,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B区和C区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组同学又进行了以下定量实验:
    通过计算,分析溶液紫色变浅而未完全褪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2+ Cu被氧化可能生成Cu+或Cu2+,根据资料a,Cu+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其氧化产物为Cu2+ (2)通入足量H2S后,取上层清液,加入足量的Na2S溶液,观察到粉红色沉淀 (3)5Cu+2MnOeq \\al(-,4)+16H+===5Cu2++2Mn2++8H2O
    (4)A区生成的Mn2+向外扩散,C区的MnOeq \\al(-,4)向内扩散,二者在B区相遇发生反应:2MnOeq \\al(-,4)+3Mn2++2H2O===5MnO2↓+4H+;C区c(MnOeq \\al(-,4))减小,溶液颜色变浅
    (5)eq \f(nMnO\\al(-,4)起始,nCu消耗)=eq \f(25×10-3×5×10-3,\f(0.02,64))=eq \f(2,5),理论上,0.02 g Cu能与实验二中MnOeq \\al(-,4)恰好完全反应,但溶液紫色并未完全消失,说明MnOeq \\al(-,4)有剩余,所以有其他氧化剂参与反应,如空气中的O2
    解析 (1)Cu被氧化只会生成Cu+和Cu2+,由于资料中说明Cu+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故氧化产物为Cu2+。(3)根据(1)(2)题可得:A区中生成了Cu2+和Mn2+,故离子方程式为5Cu+2MnOeq \\al(-,4)+16H+===5Cu2++2Mn2++8H2O。(4) B区的棕黑色固体是MnO2,A区生成的Mn2+
    向外扩散,C区的MnOeq \\al(-,4)向内扩散,二者在B区相遇发生反应:2MnOeq \\al(-,4)+3Mn2++2H2O===5MnO2↓+4H+;C区c(MnOeq \\al(-,4))减小,溶液颜色变浅。
    2.某小组为探究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机理,常温下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中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 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资料:①CH3COONH4溶液呈中性。②Cl-对该反应几乎无影响。
    (1)经检验实验2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产生的气体,经检验小试管中气体为H2。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甲同学认为实验2比实验1反应剧烈的原因是NH4Cl溶液中c(H+)大,与Mg反应快。用化学用语解释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通过实验3证明甲同学的说法不合理。
    ①试剂X是________。
    ②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探究实验2反应剧烈的原因,进行实验4。
    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eq \\al(+,4)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需要补充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2)Cl- Mg(OH)Cl (3)NHeq \\al(+,4)+H2ONH3·H2O+H+ (4)①5 mL 1.0 ml·L-1 CH3COONH4溶液 ②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取5 mL 无水乙醇,加入0.5 g Mg粉无明显变化 (6)NH4Cl水解产生的H+对反应影响小,NHeq \\al(+,4)对反应影响大
    解析 (2)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说明灰白色固体表面没有能使AgNO3溶液变浑浊的杂质,将洗涤后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灰白色沉淀含有Cl-,结合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和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推测灰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Cl。
    (4)①由上述(3)分析可知,NH4Cl溶液因水解呈酸性,故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必须找到一种含有相同阳离子即NHeq \\al(+,4),且溶液显中性的试剂,由题干信息可知,试剂X是5 mL 1.0 ml·L-1 CH3COONH4溶液;②乙同学通过实验3来证明甲同学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故由实验3获取的证据为两试管反应剧烈程度相当。
    (5)依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Mg能与NHeq \\al(+,4)反应生成H2,乙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故需要补充对照实验,在无NHeq \\al(+,4)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与Mg反应放出H2,故实验方案为取5 mL无水乙醇,加入0.5 g Mg粉无明显变化。
    1.(2021·北京,19)某小组探究卤素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1)浓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生成氯气。氯气不再逸出时,固液混合物A中仍存在盐酸和MnO2。
    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极反应式:
    i.还原反应:MnO2+2e-+4H+===Mn2++2H2O
    ii.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电极反应式,分析A中仍存在盐酸和MnO2的原因。
    i.随c(H+)降低或c(Mn2+)浓度升高,MnO2氧化性减弱。
    ii.随c(Cl-)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补充实验证实了③中的分析。
    a是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c(H+)对MnO2氧化性的影响,探究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相同浓度的KCl、KBr和KI溶液,能与MnO2反应所需的最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1)中结论推测:酸性条件下,加入某种化合物可以提高溴的氧化性,将Mn2+氧化为MnO2。经实验证实了推测,该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g分别与1 ml·L-1的盐酸、氢溴酸和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结: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MnO2+2Cl-+4H+eq \(=====,\s\up7(△))Mn2++Cl2↑+2H2O
    ②2Cl--2e-===Cl2↑
    ③Cl-还原性减弱
    ④NaCl固体 MnSO4固体(或其他合理答案)
    (2)c(H+)KCl>c(H+)KBr>c(H+)KI Cl、Br、I为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I>Br>Cl,离子半径:I->
    Br->Cl-,失电子能力:I->Br->Cl-,还原性:I->Br->Cl-
    (3)AgNO3(或Ag2SO4)
    (4)溶解度:AgI碳酸氢钠溶液
    [实验探究2]无 红
    NaOH+HCl===NaCl+H2O
    pH=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得出结论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交流与反思]NaCl、HCl
    NaCl、NaHCO3
    [得出结论3]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SO2和Fe(NO3)3溶液反应的实质,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1.0 ml·L-1的Fe(NO3)3溶液的pH=1。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用于滴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________,说明SO2具有________性。
    (4)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观点1:SO2与Fe3+反应;
    观点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eq \\al(-,3)反应;
    观点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若观点1正确,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该观点应进一步确认生成的新物质,其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观点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人认为,如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也可验证观点2。此时应选择的最佳试剂是______(填字母)。
    A.3.0 ml·L-1NaNO3溶液和0.1 ml·L-1硫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B.6.0 ml·L-1NaNO3溶液和0.2 m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C.1.5 ml·L-1Fe(NO3)3溶液
    D.1.0 ml·L-1稀硝酸
    答案 (1)分液漏斗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再关闭弹簧夹 (3)BaSO4 还原 (4)SO2既与Fe3+反应,在酸性条件下也与NOeq \\al(-,3)反应 ①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 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 ②3SO2+2NOeq \\al(-,3)+3Ba2++2H2O===3BaSO4↓+2NO+4H+ ③B
    解析 (1)根据装置图,装置A中用于滴加浓硫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装置A中Na2SO3与H2SO4(浓)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3)SO2气体进入装置B中被Fe(NO3)3溶液氧化为SOeq \\al(2-,4),装置B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BaSO4,说明SO2具有还原性。(4)酸性条件下Fe3+、NOeq \\al(-,3)都有氧化性,所以观点3是SO2既与Fe3+反应,在酸性条件下也与NOeq \\al(-,3)反应;①若观点1正确,装置B中SO2被
    Fe3+氧化为SOeq \\al(2-,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Fe2+,若要证明该观点正确,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②按观点2,装置B中SO2被NOeq \\al(-,3)氧化为SOeq \\al(2-,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SO2+2NOeq \\al(-,3)+3Ba2++2H2O===3BaSO4↓+2NO+4H+;③若改变溶液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也可验证观点2是否正确,要让NOeq \\al(-,3)、H+的浓度与原溶液相同,所以最佳试剂是6.0 ml·L-1NaNO3 溶液和0.2 m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故选B。
    4.某小组同学为探究Zn与FeCl3溶液的反应,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已知固液反应速率与离子迁移速率有关。
    (1)实验ⅰ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它们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物质性质,推测体系中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至少写三个)。
    (4)实验ⅰ和ⅱ均先有气体生成,后有溶液颜色的变化,甲同学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此实验条件下氧化性:H+>Fe3+。
    ①乙同学根据已有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化学用语说明),判断氧化性:H+

    相关试卷

    第48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

    这是一份第48讲 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文件包含第48讲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分层练习-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48讲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讲义-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48讲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分层练习-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第48讲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综合实验探究讲义-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6讲 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

    这是一份第46讲 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文件包含第46讲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讲义-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46讲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分层练习-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46讲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分层练习-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第46讲物质制备综合实验探究讲义-高效备考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4讲 物质的检测综合实验探究: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第10章 第64讲 物质的检测综合实验探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面,扎实训练学科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