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第1页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第2页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第3页
    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共104页。
    天津市市区名校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
    【原卷 1 题】 知识点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1(基础) 可以通过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获得克隆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克隆动物只具有一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B.细胞核移植实验的成功说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该实验需要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形成重组细胞
    D.体细胞克隆比胚胎细胞克隆容易
    【正确答案】 C

    1-2(基础) 下列关于克隆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含有完整基因组的活细胞是克隆的前提
    B.培养基中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细胞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
    C.动植物细胞自身能产生激素,因此培养基中不用添加激素
    D.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发育的基本条件
    【正确答案】 C

    1-3(巩固) 2017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我国诞生,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克隆出非人灵长类动物,意义非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克隆猴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分裂
    B.克隆猴体内存在不同种类细胞的原因是各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
    C.克隆猴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D.克隆猴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细胞衰老的现象
    【正确答案】 B

    1-4(巩固) 下列有关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体外将从卵巢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
    C.使用电刺激等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D.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的难度高于体细胞核移植
    【正确答案】 D

    1-5(巩固)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 )
    ①复活已灭绝的但仍保持完整细胞的动物 ②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
    ③培养可用于移植的组织、器官 ④作为疾病模型,研究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疾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6(提升) 2022年6月10日,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北极狼在北京呱呱坠地。克隆北极狼的供体细胞来自哈尔滨极地公园引进的一只野生北极狼的皮肤样本,卵母细胞来自一只处于发情期的母犬,代孕母体则是一只比格犬。克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比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更易成功
    B.克隆北极狼的成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图中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克隆胚胎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D.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有望用于增加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
    【正确答案】 D

    【原卷 2 题】 知识点 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细胞核的结构,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骨架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2-1(基础)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酶体内可合成多种水解酶,称为“酶仓库”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的网状结构
    C.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
    【正确答案】 C

    2-2(基础) 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有利于携带氧气
    B.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的嵴为酶提供了大量附着位点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有利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D.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正确答案】 D

    2-3(巩固)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观点之一,其内涵是“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的实现一般依赖于特定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有关
    C.癌细胞的细胞核孔数目多,有利于核质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其它多余的细胞器,有利于携带更多氧气
    【正确答案】 A

    2-4(巩固)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
    A.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B.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有利于运输氧气
    D.浆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蛋白,其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正确答案】 A

    2-5(巩固)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成熟红细胞、高等植物的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
    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C.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可维持细胞的形态
    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内部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该细胞运输氧气和有氧呼吸
    【正确答案】 B

    2-6(提升) 有人认为“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下列叙述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蛋白质变性后,其生物活性也会随之丧失
    B.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这与碳原子的结构有关
    C.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内膜比外膜面积大、蛋白质含量高
    D.为加快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动物卵细胞的体积一般都相对较大
    【正确答案】 D

    【原卷 3 题】 知识点 有氧呼吸过程,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3-1(基础) 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其中 1 ~3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 和 2 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中
    B.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呼吸中耗氧量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之比为 1:1
    C.2 和 3 过程都能产生大量 ATP
    D.甲和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还原型辅酶 I
    【正确答案】 D

    3-2(基础) 血液中乳酸浓度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液中乳酸浓度急剧增加的拐点表示机体从有氧运动向无氧运动转变。为探究斑马鱼的有氧运动能力,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由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随运动速度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B.8月龄斑马鱼的有氧运动能力最强
    C.相对运动速度低于0.8时斑马鱼进行有氧运动
    D.不同月龄斑马鱼运动速度相同时有氧呼吸强度相同
    【正确答案】 D

    3-3(巩固) 某科学家对青蛙细胞的线粒体内、外膜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离心分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
    B.线粒体外膜先破裂是因为外膜上蛋白质的含量比内膜少
    C.处理线粒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葡萄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均与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 A

    3-4(巩固) 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B.图1中,A液中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等物质
    C.图2中,pre-mRNA需加工才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D.结合图2分析,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
    【正确答案】 A

    3-5(巩固)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通气情况下,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
    B.低氧胁迫下,品种B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 ATP
    D.低氧胁迫不影响黄瓜的光合速率和产量
    【正确答案】 C

    3-6(提升) 氰化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无机化合物,能与线粒体内膜中传递电子的蛋白质结合,阻断ATP的生成。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水葫芦对含氰化物的废水进行处理,进行了氰化物浓度为3.13mg/L和7.13mg/L条件下水葫芦对氰化物的吸收实验,结果如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水葫芦对氰化物的吸收量比较
    时间(h)
    组别
    实验浓度
    0
    8
    16
    低浓度
    (3.13mg/L)
    处理组
    3.13
    2.13
    1.21
    对照组
    3.13
    2.26
    1.89
    差数
    0
    0.13
    0.68
    高浓度
    (7.13mg/L)
    处理组
    7.13
    4.00
    3.15
    对照组
    7.13
    4.69
    3.43
    差数
    0
    0.69
    0.28
    时间(h)
    组别
    实验浓度
    27.5
    40.5
    48.5
    低浓度
    (3.13mg/L)
    处理组
    0.69
    0.32
    0.36
    对照组
    1.30
    1.20
    0.86
    差数
    0.61
    0.88
    0.50
    高浓度
    (7.13mg/L)
    处理组
    2.19
    1.28
    0.88
    对照组
    2.73
    2.36
    2.22
    差数
    0.54
    1.08
    1.34
    时间(h)
    组别
    实验浓度
    52
    56.5
    66.5
    低浓度
    (3.13mg/L)
    处理组
    0.11
    0
    0
    对照组
    0.65
    0.47
    0.34
    差数
    0.54
    0.47
    0.34
    高浓度
    (7.13mg/L)
    处理组
    0.85
    0.58
    0.38
    对照组
    1.89
    1.71
    1.73
    差数
    1.04
    1.13
    1.35
    A.氰化物可能会抑制线粒体内膜某种酶的活性
    B.水葫芦可能存在一条抗氰呼吸途径,从而起到补偿细胞呼吸的作用
    C.表中水葫芦处理组水体中的氰化物含量下降主要取决于水葫芦的吸收
    D.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水葫芦对高浓度氰化物的吸收量明显大于对低浓度氰化物的吸收量
    【正确答案】 C

    【原卷 4 题】 知识点 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4-1(基础) 东北虎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山丛林之中,数量极其稀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虎体型大,活动范围也大,对其种群数量的调查采用标记重捕法
    B.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是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C.东北虎几乎没有天敌,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会呈“J”形增长
    D.森林火灾、气候、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会影响东北虎数量的恢复
    【正确答案】 B

    4-2(基础) 盲蝽是危害棉花的一类重要害虫,盲蝽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棉花植株中获得营养并在其茎叶中产卵。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盲蝽具有特异的趋光性,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能够引起雄性盲蝽强烈的触角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盲蝽的种群密度
    B.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属于一种物理信息
    C.盲蝽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引入盲蝽的天敌可有效地降低盲蝽种群的K值
    【正确答案】 B

    4-3(巩固) 下图表示某人工柳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指森林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调查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B.柳树的种植密度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随之变小
    C.该人工柳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D.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B

    4-4(巩固) 蝗虫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和繁殖,是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害虫之一。成年雌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孵化后的幼虫(跳蝻)在地表或矮草间爬行跳跃,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活跃在植株上啃食枝叶。下列有关蝗虫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灾极易爆发,说明其种群密度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通常选择不同的方法调查蝗虫的幼虫数量和成虫数量
    C.蝗虫虫卵、幼虫和成虫的生活空间不同,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D.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其种群增长速率表现为不断加快
    【正确答案】 B

    4-5(巩固) 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硬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正确答案】 C

    4-6(提升) 物种甲和物种乙都能以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5种植物为食,下图1表示甲、乙单独存在时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下图2表示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进一步下降
    B.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超过40%
    C.物种甲和物种乙取食不同植物而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导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D.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
    【正确答案】 C

    【原卷 5 题】 知识点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温调节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5-1(基础)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图表示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图中A、B、C代表器官,a、b、c代表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是垂体,b是甲状腺激素
    B.c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A
    C.给小鼠注射抗c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D.图示中的分级调节减小了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定
    【正确答案】 D

    5-2(基础) 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H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
    B.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而TH能作用于多种器官
    C.甲状腺细胞受损后,TRH和TSH的分泌都会减少
    D.机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液中的TRH和TSH水平均降低
    【正确答案】 C

    5-3(巩固) 某科研小组为观察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B、C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TSH溶液和TRH溶液;D组小鼠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RH溶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B、C两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均上升,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
    B.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D组小鼠没有TRH受体
    C.影响垂体分泌TSH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与TRH,两者的关系是拮抗作用
    D.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需增加一组: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SH溶液
    【正确答案】 B

    5-4(巩固) 地塞米松(DEX)是人工合成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以达到比天然皮质醇更强的效应。如图表示人类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分别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糖皮质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B.图中下丘脑CRH神经、垂体及肾上腺皮质上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C.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提高血糖浓度
    D.注射DEX提高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负反馈抑制,促进CRH和ACTH的合成
    【正确答案】 C

    5-5(巩固)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正确答案】 B

    5-6(提升) 人的情绪变化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造成影响,例如当处于危险环境,人会产生紧张、恐慌、焦虑等情绪,在对应情绪影响下人的反应速度会加快以应对危险环境,但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焦虑状态,人的免疫力会下降,其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危险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焦虑状态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C.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控制又不完全自主
    D.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效应
    【正确答案】 A

    【原卷 6 题】 知识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6-1(基础) “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描写的是鄱阳湖鸟越冬的场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种鸟类共同构成了鄱阳湖区生物群落
    B.人类的捕捞不会影响鄱阳湖中鱼类的环境容纳量
    C.比较不同鸟类种群密度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是否一致
    D.岸上和湖中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正确答案】 B

    6-2(基础) 昆明滇池水华规模大,持续的时间长。水华的主要种类是蓝藻门囊藻属中的铜绿微囊藻。导致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N、P等营养物质输入,为治理滇池水华除减少N、P的输入外,每年投放鲢鱼和鳙鱼等植食性鱼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滇池中的鲢鱼和鳙鱼等植食性鱼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每年冬天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滇池,这体现出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C.在滇池中所有的藻类,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滇池水华消失后,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正确答案】 C

    6-3(巩固) 通过在特定的海域中投放入工鱼礁和大型网箱、移植海藻等措施,可以形成海洋牧场,进而实现立体养殖。底层养殖的海参和中下层养殖的鱼类可为人们提供食物,上层可供人们休闲、观光、垂钓,提升了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活在海洋牧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
    B.与单一养殖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海洋牧场具有休闲、观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海洋牧场中的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正确答案】 A

    6-4(巩固) 某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生态学专家研究发现,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和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群落植物丰富度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了竞争关系
    B.入侵物种分泌化学物质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本地植物逐渐被替代的过程中,入侵物种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正确答案】 B

    6-5(巩固)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不需要统计隐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
    C.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D.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正确答案】 C

    6-6(提升) 高原鼢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原穴居类动物,以在洞穴中挖掘植物根系为食。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上的植被需4~6年恢复。图甲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图乙表示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B.高原上沟壑纵横,分布着高低不同的草甸,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随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增多,植物丰富度增长放缓,原因可能是高原鼢鼠取食根系增多影响植被生长
    D.彻底消灭高原鼢鼠不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原卷 7 题】 知识点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7-1(基础)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生物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既影响生物群落的镶嵌性,也影响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B.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较明显时,可避免不同种群之间生态位的重叠
    C.由草本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会发生变化,原先的优势物种可能会消失
    【正确答案】 B

    7-2(基础) 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森林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可使群落呈现一定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B.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森林中不同高度和林窗及林下生长植物种类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光照
    D.黄鹂与杜鹃的食性、栖息空间完全相同,两种鸟占据的生态位相同
    【正确答案】 D

    7-3(巩固) 下图是一个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B.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C.表水层含氧量夏季比冬季高是由于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更旺盛
    D.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
    【正确答案】 C

    7-4(巩固)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资源,抑制藻类生长
    C.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
    【正确答案】 A

    7-5(巩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喉雉鹑白天在森林线附近的空旷地区以植物根、茎为食,它们的羽色和周围环境一致,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性情胆怯怕人,休息时多躲避在灌丛中,晚上在较大的灌木上栖息。研究人员在种群调查中发现其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发现概率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是指食物链中所有的生物,红喉雉鹑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二个营养级
    B.通过发现概率可以测算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
    C.红喉雉鹑的生活习性是定向变异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发现概率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正确答案】 B

    7-6(提升) 青鱼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水体,年龄结构可分1~5龄,3龄时性成熟。为研究未受人类干扰,封闭的某天然湖泊中的青鱼种群,研究人员先后用小网眼和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捕捞,小网眼渔网捕捞到的青鱼均进行标记后放回原地,两次捕捞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龄级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85
    小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4433
    1070
    610
    538
    352
    大网眼渔网捕获量/条
    总数
    0
    0
    1257
    1107
    836
    标记个数


    173
    127
    100
    A.该湖泊中3~5龄青鱼的数量约为12000条
    B.两次捕捞间隔的时长不影响青鱼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青鱼形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正确答案】 A

    【原卷 8 题】 知识点 发酵工程的应用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8-1(基础) 红酸汤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它颜色鲜红、气味清香、味道酸爽。以番茄和辣椒为原料的红酸汤制作流程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红酸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
    B.装坛时加入成品红酸汤是为了增加发酵菌种的数量
    C.装坛时不装满的原因是为了促进微生物繁殖
    D.红酸汤的制作中发酵时间越长,口味越纯正
    【正确答案】 B

    8-2(基础) 约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等发酵为含酒精的饮料,后来又通过固体发酵法制得其他食品,如酱油、醋、豆豉、腐乳等,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下列与传统发酵技术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传统发酵技术是利用不同原核生物产生不同代谢物的原理,生产人们需要的产物
    B.发酵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转化为人类所需产物的过程
    C.谷物、水果等原料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发酵前无需进行灭菌处理
    D.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要接种通过基因工程育种获得的优良菌种
    【正确答案】 C

    8-3(巩固) 传统啤酒酿造过程中,发酵在敞开式发酵池中进行,麦芽汁中接入酿酒酵母后通入大量无菌空气,之后会产生大量气体翻腾逸出,在麦芽汁表面形成25~30cm厚的泡盖(气泡层),然后停止通气,进入静止发酵阶段。一段时间后可得啤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发酵阶段酵母菌可直接将淀粉转化为酒精和CO2
    B.用脱落酸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增加麦芽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
    C.泡盖的形成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能将麦芽汁与空气隔绝
    D.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后,即可进行发酵罐内的发酵
    【正确答案】 C

    8-4(巩固) 如图为谷氨酸发酵过程中谷氨酸棒杆菌进行的生化代谢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过程中需及时分离谷氨酸以提高谷氨酸产量
    B.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罐的温度、pH、溶解氧等条件
    C.可以通过X射线照射的手段定向获得高产的谷氨酸棒杆菌
    D.发酵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菌种的传代次数
    【正确答案】 C

    8-5(巩固) 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通常用采摘的鲜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富含多肽、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黑茶刚制成时有酒香气,滑润甘甜。黑茶制成后常用牛皮纸,皮纸等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储存,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过程涉及多种酶催化,发酵后饮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B.黑茶发酵需要在开放装置中进行,有利于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C.黑茶的制作需利用包括酵母菌在内的多种细菌进行发酵
    D.新茶发酵完成后要进行灭菌并密封,有利于茶的长期保存
    【正确答案】 A

    8-6(提升) 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苗种并进行扩大培养
    ②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③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④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⑤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⑥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⑦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农药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正确答案】 B

    【原卷 9 题】 知识点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新型冠状病毒及相关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9-1(基础) 下图是生产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过程经细胞融合,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只有一种
    B.③过程经过选择培养后,只有自身融合的细胞死亡
    C.④过程进行抗体检测,若结果为阴性,则应重新实验
    D.为保证获得足量相应的B淋巴细胞,①过程应给小鼠注射大量的新冠病毒
    【正确答案】 C

    9-2(基础) 人肌红蛋白(Myo)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寒的生化标志物之一。为制备抗Myo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通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Myo的单克隆抗体可与Myo特异性结合,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B.可将能表达Myo基因的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来制备抗Myo的单克隆抗体
    C.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虽都能与抗原结合,但二者仍具有不同的结构
    D.加入酶标抗体的目的是通过测定酶促反应的产物量来判断待测抗原量
    【正确答案】 B

    9-3(巩固)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它的外观如图A所示,只需要将采集制备的样液滴在点样口(S)处,15分钟后,若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要即时隔离、核查就医。它的内部结构如B所示(胶体金法),结合垫,T线和C线处分布有不同种类抗体,其中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抗体2能与抗体4结合,如果有被聚集沉淀的胶体金则会显色,出现横杠。下列关于该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保障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性
    B.抗体1和抗体3与待测抗原的结合部位是相同的
    C.点样后,结合垫的抗体1和2能随样液向右扩散
    D.与抗原检测相比,核酸检测更适用于早期诊断且准确性高
    【正确答案】 B

    9-4(巩固)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一种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抗体。CD19和CD47是淋巴瘤细胞广泛表达的表面标记物(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研究人员将两种产生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最终得到了能同时结合CD19和CD47的BsAb,它可以结合同一靶细胞上两种不同的抗原,通过这种“双靶向”模式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可显著杀伤淋巴瘤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时注射2种抗原后提取B细胞,易得大量同时分泌两种抗体的浆细胞
    B.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C.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
    D.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降低的情况
    【正确答案】 A

    9-5(巩固) CD47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为验证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减弱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流程中CD47充当抗原的作用
    B.融合、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
    C.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
    D.预期实验结果为:实验组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高于对照组
    【正确答案】 C

    9-6(提升) 一种杂交瘤细胞只能产一种抗体,抗体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科学家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两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A和B)融合形成双杂交瘤细胞AB。双杂交瘤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可以产生双特异性抗体AB。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杂交瘤细胞A、B混合并诱导融合后,利用选择培养基无法筛选出双杂交瘤细胞AB
    B.双杂交瘤细胞同时识别α、β抗原后,才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
    C.对培养到一定密度的双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无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D.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腹水能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营养条件
    【正确答案】 B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0-1(基础) 基因转录出的初始RNA要经过加工才能发挥作用。初始RNA经不同方式的剪接形成不同的mRNA。研究人员从同一个体的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中分别提取它们的全部 mRNA(分别标记为L-mRNA和P-mRNA),并以此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单链DNA(分别标记为L-cDNA和P-c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部分P-cDNA既能与P-mRNA互补,也能与L-mRNA互补
    B.L-cDNA 和P-cDNA就是能转录出初始RNA的基因的模板链
    C.L-mRNA和P-mRNA在各自细胞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
    D.转录产物的不同剪接,使得一个基因编码结构不同的多肽成为可能
    【正确答案】 B

    10-2(基础) 细胞中的RNA和RNA结合蛋白质(RBPs)相互作用形成核糖核酸蛋白质(RNP)复合物。RNP复合物分布广泛,功能众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有多种RNA分子参与,有的与对应的RNA结合蛋白质形成RNP复合物。下列关于RNP复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表达过程存在RNP复合物的形成
    B.酶的合成都包括基因的转录、mRNA的加工、翻译等过程
    C.肺炎链球菌细胞内会形成大量RNA和蛋白质复合物
    D.细胞内的核糖体可看作是RNP复合物
    【正确答案】 B

    10-3(巩固) 新型冠状病毒为有包膜病毒,可以通过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其基因组长度为29.8 kb,为单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与真核生物的信使RNA非常相似,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表达出RNA聚合酶等物质。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B.新型冠状病毒需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侵入方式和T2噬菌体相同
    C.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内的宿主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D.人类成熟mRNA应该具有5'端甲基化帽子,3'端多聚腺苷酸(PolyA)等结构
    【正确答案】 D

    10-4(巩固) 环状RNA是细胞内的一类特殊的非编码的呈封闭环状结构的RNA分子,是RNA领域的研究热点。环状RNA具有多个microRNA的结合位点,发挥着像海绵那样吸收microRNA的作用,而microRNA能与mRNA结合从而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环状RNA分子中不含有游离的5'末端和3'末端
    B.环状RNA可能参与基因表达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C.环状RNA和mRNA均为基因转录的产物
    D.microRNA与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正确答案】 B

    10-5(巩固) 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若心肌细胞凋亡,则会导致心力衰竭。ARC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产生凋亡抑制因子,能抑制其凋亡。细胞中另一些基因通过转录形成前体RNA,再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的小RNA,如miR-223、HRCR。miR-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ARC基因表达;HRCR能吸附miR-223,消除miR-223对ARC表达的抑制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iR-223通过抑制ARC基因的转录而抑制其表达
    B.miR-223过量表达时,会表现出心力衰竭症状
    C.miR-223越短越易被吸附,可能是因为碱基数目少,特异性强
    D.抑制HRCR的形成,有望为研发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提供新思路
    【正确答案】 B

    10-6(提升) 奥密克戎是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是单股正链RNA病毒(+RNA),+RNA作为翻译的模板。如图为奥密克戎增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进行的是RNA的复制
    B.①过程在人体细胞内完成用到三种RNA
    C.②③过程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形成的RNA为遗传物质
    D.①②③过程均体现了中心法则的发展与补充
    【正确答案】 B

    【原卷 11-12 题】 知识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

    11、
    12、
    【正确答案】
    11、D    12、C    
    【试题解析】
    11、
    12、

    11-12-1(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者,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发生过程中起特定的作用;如:乙烯诱导Ca2+重新分布可能是诱发植物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外源乙烯能刺激玉米胚乳PCD(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发生,而脱落酸(ABA)则可抑制它,二者保持着一种平衡调节细胞凋亡的发生;赤霉素(GA3)能诱导大麦糊粉层细胞凋亡的发生,而ABA则能拮抗GA3的诱导作用;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能诱导拟南芥和胡萝卜悬浮细胞凋亡的发生;气体植物激素乙烯能够促进叶片衰老等。
    1、玉米胚乳PCD发生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细胞生理生化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胚乳PCD发生过程中存在完整的染色体和DNA结构。
    B.衰老细胞核体积增大、膜流动性增大、DNA功能受限、蛋白质合成下降
    C.植物细胞在遭受细菌或真菌感染后发生主动、快速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植物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严格受基因调控,且细胞衰老还与内环境改变有关
    2、植物生长发育是不同激素通过多种方式共同调节的结果,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D促进无籽葡萄的形成
    B.赤霉素和乙烯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来调控番茄果实的成熟
    C.同种植物激素对不同植物和生长阶段作用效果不同
    D.植物激素都具有两重性
    【正确答案】 1、C 2、C

    11-12-2(基础) 将某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茎向上弯曲生长,根向下弯曲生长,示意图如下。请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现象属于向性运动
    B.该现象是植物对环境信号做出的生长反应
    C.该现象中根部感受重力的细胞在根伸长区
    D.该现象的形成机制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图中生长素主要对细胞伸长生长起抑制作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确答案】 1、C 2、B

    11-12-3(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1、根据实验一及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侧芽细胞合成IAA需要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
    B.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
    C.实验一说明侧芽生长受抑制仅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有关
    D.去顶的侧芽在第9h-24h时生长速度最快
    2、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以下说法及推测错误的是( )
    A.去顶8h时Ⅰ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大于Ⅱ组
    B.氮、磷、镁等元素供应的多少会影响实验中含14C有机物的观测
    C.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C3
    D.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是因为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正确答案】 1、B 2、A

    11-12-4(巩固) 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苎麻是一种雌雄异花同株或仅有雌花的纤维作物,可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研究受现苎麻性别分化除了受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环境和激素的调控,如短日照处理使得苎麻雄花数目显著下降。研究者通过对苎麻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乙烯利,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苎麻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喷施药剂
    浓度(mg/L)
    雌雄比(%)
    赤霉素
    0
    1.01
    50
    0.23
    75
    0.27
    100
    0.45
    乙烯利
    0
    1.01
    50
    1.51
    100
    2.96
    150
    1.02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可以促进开花和果实成熟
    B.赤霉素可以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
    C.乙烯利具有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D.植物激素发挥调节作用与光照、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无关
    2、下列关于探究实验的分析合理的是
    A.实验采用的材料是仅有雌花的苎麻
    B.苎麻性别分化中的雌雄比与赤霉素的浓度呈正相关
    C.一定浓度乙烯利对苎麻性别分化中的雌雄比有促进作用
    D.赤霉素和乙烯利共同使用对苎麻性别分化的调控作用相同
    【正确答案】 1、D 2、C

    11-12-5(巩固) 拟南芥已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植物,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贝壳杉烷二萜(Ra)是拟南芥的代谢产物,能够通过调节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拟南芥的生长发育。为探究Ra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长势一致的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Ra的培养基上培养,于5d后取出测定幼苗主根长以及统计侧根和侧根原基数,侧根原基(侧根早期分化状态)按照由早到晚其发展过程分为A、B、C、D四个时期。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表:不同浓度Ra对野生拟南芥主根及根生长的影响
    Ra浓度
    CK(对照组)
    40μmol/L
    60μmol/L
    80μmol/L
    主根长(cm)
    4
    3.9
    3.0
    2.9
    侧根数(个)
    27
    24
    23
    14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只通过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生根
    B.低浓度Ra抑制幼苗根的生长,高浓度Ra对幼苗根的生长无明显作用
    C.Ra浓度为80μmol/L时,对C、D期的侧根原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D.生长素在幼嫩部位的运输方向为从上端运输到下端
    2、研究人员以野生型与突变体(敲除PIN蛋白基因的拟南芥幼苗)为材料,验证Ra对根尖部生长素分布变化影响是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PIN蛋白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以在植物体内通过胞吐出细胞发挥作用
    B.在幼苗生根过程中只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
    C.实验所用培养基应提供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水、无机盐、有机碳源、氮源
    D.用80μmol/LRa处理突变体拟南芥,主根长度和侧根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正确答案】 1、C 2、D

    11-12-6(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赤霉素(GA)是一类植物激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合成,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引起植株增高。水稻植株的矮化类型可分为赤霉素缺陷型和赤霉素饨感型。赤霉素缺陷型是指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受抑制或阻断,造成内源赤霉素缺乏或含量低;赤霉素饨感型是指内源赤霉素水平正常,但赤霉素无法发挥作用。
    对正常株高的水稻进行诱变,获得甲、乙两种矮化的突变体。二者均发生D18基因的突变:甲的D18基因的内含子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转录的前体RNA无法加工为成熟mRNA;乙的D18基因编码区第633位的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转录的mRNA上色氨酸的密码子UGG变成终止密码子UGA。
    1、种子的胚能产生赤霉素。为探究突变体的矮化类型,研究者把正常株高、甲、乙三种水稻的种子去胚后,放在含有碘和淀粉的培养基上培养,用赤霉素处理后观察种子周围是否出现无色的透明圈。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类型
    培养基处理
    正常株高
    突变体甲
    突变体乙
    添加赤霉素
    出现透明圈


    不添加赤霉素
    不出现透明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合成的-淀粉酶能催化培养基中淀粉的水解,从而形成透明圈
    B.种子进行去胚处理的目的是排除内源赤霉素对结果的干扰
    C.正常株高种子的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酶是在赤霉素的诱导下产生的
    D.若①③出现透明圈,②④不出现透明圈,则两种突变体均为赤霉素钝感型
    2、下列有关D18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18基因通过直接控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B.D18基因中不同位置的碱基替换后产生的两个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C.突变体乙的D18基因编码区发生的碱基对替换是由T/A变成G/C
    D.两种突变体中D18基因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正确答案】 1、D 2、D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其他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3-1(基础) 硒作为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增强抵抗力等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研究人员以从实验室冷藏的馒头上提取的酵母作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线进行物理诱变以筛选富硒能力强的菌株。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型。研究人员挑选馒头酵母接种到30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__。将锥形瓶在180r/min的恒温摇床上培养,摇床培养有助于加速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繁殖,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摇床培养后可添加,以进行梯度稀释获得酵母菌悬液。
    2、将制成的酵母菌悬液用紫外线诱变后,实验人员采用梯度稀释法对诱变菌种稀释105倍,再分别将0.1mL稀释液涂布在3个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上,三个平板上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51,265和276,则原酵母菌悬液中每10mL含有的酵母菌个数为____________。为了计算紫外线诱变的致死率,应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
    3、富硒酵母是制作果酒的优良菌株,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密封不严会导致果酒变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工业发酵时,培养富硒酵母的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兼性厌氧 水、氮源、碳源和无机盐 摇床培养能使营养物质充分和酵母菌接触,有利于酵母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为培养液提供更多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促进酵母菌的增殖
    2、2.64×109 将等量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菌液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
    3、密封不严,导致醋酸菌繁殖,将乙醇转化为醋酸 防止杂菌的污染

    13-2(基础) 米酒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民间传统食品。在米酒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甜酒曲中的好氧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米酒的生产流程如下:糯米的选择→淘洗→浸泡→蒸饭→冷却→拌甜酒曲→发酵→煮沸→保存。回答下列问题:
    1、霉菌产生的淀粉酶等酶能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可为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与使米酒产生酒味的酵母菌相比,让米酒产生酸味的乳酸菌在结构上的本质特点是__________。
    2、拌入甜酒曲之前,需将蒸熟的糯米进行冷却,目的是__________。发酵前期应保证氧气的供应,目的是__________;后期应隔绝空气,有利于__________的进行。
    3、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可以调节米酒的口味,原因是温度既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影响__________。
    4、要从发酵好的米酒中分离出乳酸菌,可用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发酵好的米酒煮沸后,可转移到灭菌玻璃瓶中密封保存,密封之前应对瓶口进行____________灭菌,防止瓶口被污染。
    【正确答案】 1、碳源(和能源)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防止高温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 使霉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 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或“产生酒精和乳酸”) 3、酶的活性 4、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灼烧

    13-3(巩固) 尿素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用肥,若要充分被植物利用,需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同学们为了分离土壤中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设计了如下实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X
    含量
    1.4g
    2.1g
    0.2g
    10g
    1g
    15g
    备注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调pH为7.2

    1、尿素分解菌能分泌_______将尿素分解成氨气。培养基中物质X是____。
    2、将细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时,应采用_______法接种以获得单菌落。
    3、若分离的菌种为乳酸菌,则不能用(2)中的方法接种分离,应选用平板浇注分离法,原因是___。注:平板浇注法是常用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是将待分离的样品用无菌水作梯度系列稀释后,取合适稀释度的少量菌悬液加至无菌培养皿中,立即倒入融化的固体培养基,经充分混匀后,置室温下培养。
    4、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选取的土样不同②无菌操作不规范③未设置对照组④培养基被污染
    【正确答案】 1、脲酶 琼脂 2、稀释涂布平板法
    3、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能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 4、灭菌 ①②④

    13-4(巩固) 链孢霉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产生的一种竞争性真菌,具有危害范围广、繁殖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研究人员从菌袋的污染部位挑取链孢霉孢子,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所得实验结果(即菌落直径,单位:mm)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杀菌剂种类
    稀释倍数
    100
    300
    百菌清
    5.5
    11.8
    多菌灵
    2.3
    6.3
    霉净克星
    1.6
    5.7
    霉菌高效洁
    1.4
    5.3
    链孢克星
    0
    4.4
    克霉灵
    0
    3.5
    CK
    28.6

    1、图中除了__________外,其余均需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步骤①为配制好的PDA培养基经__________法灭菌后,冷却至不烫手(或50℃左右),实验组分别加入__________,然后进行步骤②。
    2、接种②是使用__________将孢子悬液用__________法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
    3、链孢霉虽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因存在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缺点,研究者欲尝试分离纯化能抑制链孢霉生长的细菌,采用上图中接种方法,将分离得到的单株纯化细菌接种到接种有链孢震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3天,若某细菌和链孢霉之间存在拮抗线(两个不同的菌种相互抵御对方的侵入,从而在两个菌种之间形成一条深色线),则说明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配制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 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
    2、涂布器 稀释涂布平板 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00倍稀释的克霉灵、链孢克星的抑菌作用最好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 该细菌抑制链孢霉生长

    13-5(巩固) 刺梨是贵州的特产,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维生素C、花青素等营养物质,为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建设新农村,某地决定以刺梨为原料制作高品质饮料。刺梨酒和刺梨醋的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刺梨鲜果经分选清洗破碎压榨后,要对榨汁进行澄清处理,像破碎形成的果泥中加入__________处理一段时间,既能提高出汁率,又能提高果汁的澄清度,该方法处理果泥时,需要控制适宜反应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
    2、在发酵Ⅰ阶段的前期,向果汁中通入氧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在发酵II阶段,也需要向发酵液中通入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
    3、为保证刺梨酒的品质,技术人员需定期对发酵液的酒精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的原理是酒精与__________反应,通过比对____________来确定发酵液中酒精的浓度。
    4、在发酵过程中,为判断发酵液中杂菌是否超标,可抽取一定量的发酵液,通过__________法接种到培养基上,对杂菌进行计数以判断杂菌是否超标。
    【正确答案】 1、果胶酶 温度对果胶酶活性有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出汁率高
    2、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醋酸菌为需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醋酸
    3、酸性的重铬酸钾 颜色深浅 4、稀释涂布平板

    13-6(提升) 研究发现,土壤中某种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分离降解石油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所用的振荡培养的培养基只能以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
    2、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的利用率。
    3、若要测定活菌数量,可选用______法进行计数;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直接计数。

    4、丙图中3号试管中样品液的稀释倍数为______倍,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活菌数为______。
    【正确答案】 1、石油 只有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 选择 2、溶解氧 营养物质
    3、稀释涂布平板 血细胞计数板或特定的细菌计数板 4、104 1.7×109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血糖调节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4-1(基础)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部分机理。请分析回答:

    1、由图分析,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______(选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______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糖尿病病因有很多,有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可以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这是因为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_特点;有的病因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①、抗体②),因抗体______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医生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但其症状并未缓解,假如其体内的胰岛素活力正常,请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葡萄糖(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神经—体液调节
    2、肝脏、肌肉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3、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① 靶细胞表面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

    14-2(基础)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可用上图甲的_____轴表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模式,某人一次性饮1000 mL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3、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_,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_____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散热增加。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信号转换为将神经递质信号转换为_____。上述两种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分别是_____。
    【正确答案】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3、体温调节中枢 肾上腺 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或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辐射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蒸发散热增加 4、分泌激素的信号 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14-3(巩固) 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正常人不同,乙餐后3小时血糖降低的主要原因_____。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④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5、正常人进食三小时后仍能维持血糖浓度,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其功能_____。
    【正确答案】 1、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使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④ 5、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14-4(巩固) 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能降低,表现为高胰岛素、高血糖状态,最终会发生典型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也可能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慢性疾病。图1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其作用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的含义是_____。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葡萄糖、_____、_____等信号分子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这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据图分析血糖平衡过程是由_____实现的(填“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从分子水平分析,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
    ①胰岛素分泌障碍 ②胰岛B细胞受损 ③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下降 ④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3、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血糖调节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并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

    据图2、图3可以得出结论:FGF1 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依据是:图2的实验结果说明在_____条件下FGF1 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图3实验结果说明_____。
    【正确答案】 1、氧化分解 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通过体液运输 神经-体液调节
    2、③④ 3、胰岛素不被抑制 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降低

    14-5(巩固) 动物的松果体能产生褪黑素,褪黑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的激素。褪黑素影响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由胰腺中_______细胞分泌;其降低血糖的途径有______(填序号)。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氧化分解②直接参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③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④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糖原。
    2、褪黑素和胰岛素作为激素,通过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却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原因是_______。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胰岛素的原因是_______。
    3、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_______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加强,心跳加快。
    4、为探究褪黑素影响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某实验室通过松果体摘除手术建立褪黑素缺乏的糖尿病大鼠品系: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检测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结果如下表:
    组别
    材料
    血糖/(mmol·L-1)
    胰岛素/IU
    术前0周
    术后16周
    术前0周
    术后16周
    A组
    手术摘除松果体
    8.46
    13.56
    17.01

    B组
    正常组(未做手术)
    8.44
    8.47
    16.97
    16.98
    注:1个国际单位(IU)的人胰岛素相当于0.038 46 mg。
    ①由B组可知,正常组小鼠中胰岛素含量只有16.98IU,却能维持血糖的稳定,这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特点。
    ②若表中“?”处较术前0周的比值_______(填“更大”“不变”或“更小”),则说明褪黑素能增强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
    ③为控制单一变量,排出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还需设置一组实验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胰岛B ①③④
    2、体液 只有靶细胞或靶器官上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
    3、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4、微量高效 更大 对正常组小鼠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

    14-6(提升) 长期高脂饮食诱发肥胖可导致高血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科研人员对其机理和药物开发进行了研究。
    1、机体血糖升高可刺激 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作为________分子调节血糖。
    2、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理如图 1:

    据图可知:
    正常机体中的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激发________的磷酸化,促进含葡萄糖载体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致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 GLUT4 数目增多,加快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使血糖降低。
    3、《神农本草经》中详细记载了黄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黄连素具有降血糖、治疗肥胖症的作用。
    ①研究者利用大鼠探究黄连素在高脂饮食诱发的血糖浓度变化中的作用,实验处理及检测结果如表和图 2。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空腹血糖(mmol/L)
    1

    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分泌
    4.2
    2
    高脂饮食
    7.8
    3
    高脂饮食+Ⅱ
    4.5
    I、II 处理所需的实验材料应分别选用__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低脂饮食 B.高脂饮食 C.生理盐水 D.黄连素 E.葡萄糖注射液

    ②研究者同时检测了经黄连素处理后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析图 3可得出结论是:黄连素可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胰岛素抵抗。得出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
    4、综合以上研究,阐述黄连素缓解高脂饮食导致血糖升高的机理_____________,并完成下图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或信号 2、AKT 摄取或吸收
    3、A、D 3组小鼠pAKT增多,膜上的GLUT4增多
    4、黄连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增加pAKT的数量,进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血糖升高。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5-1(基础) 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³kJ)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其他部分
    X
    2.2
    0.1
    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A.甲的栖息地 B.甲的食物 C.甲的天敌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______×10³kJ,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10³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两点)。
    【正确答案】 1、季节性 整体 2、ABCD 3、6 3.2 14%
    4、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

    15-2(基础) 立体养殖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海水立体养殖中,上层为藻类,中层为贝类,底层为海参,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形成整体。下图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m2·a)。]

    1、为减少鸟类对该养殖区域的干扰,人们利用声音、稻草人等方式驱赶鸟类,其中声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信息,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_____方面的应用。
    2、图中海参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kJ/(m2·a)。请从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分析,海水立体养殖设计的合理性在于_____。
    3、贝类虽可滤食水体中的小型浮游生物,但大规模养殖仍需定期投喂饵料。请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正确答案】 1、物理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169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合理即给分)
    3、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同

    15-3(巩固)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三个结构层次,下图1是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 kJ/m2 · a),图3表示生物圈中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

    1、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利用的是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
    2、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碳中和”时,图3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②植树造棘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原理,造棘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垂直 光能和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饵料等有机物中含有的化学能) 18%
    2、大于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协调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15-4(巩固)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结构。
    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正确答案】 1、生产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大型真菌、跳虫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水平 4、c a-b

    15-5(巩固)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如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通过生态修复,江西省寻乌县成功修复废弃稀土矿山14平方公里,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废弃矿山在物质上的输入量应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输出量。
    2、修复成功的矿山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政府在矿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3、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貌是很困难的,修复成功的标志一般是看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矿山修复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依据是__________。
    4、下图为该地区修复后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数字表示该生物一个个体所同化的能量。

    ①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D同化的能量__________(填“都”或“部分”)流向分解者,理由是__________。
    ②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图中缺乏的成分是__________;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于 2、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3、结构和功能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10% 部分 D同化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未利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15-6(提升) 森林及其产品的固碳功能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木质林产品(HWP)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碳库。图1为HWP在森林阶段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2中的曲线a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量,曲线b表示40年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增加相对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成为森林碳库。当遭遇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后,原本储存在植物体中的碳就会释放回大气中,其回归途径除了图1中的途径外,还有______。
    2、图2中a、b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减少污染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5
    21
    58

    7
    10
    1
    3

    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科研人员对沼气池中某种微生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将样液稀释100倍,再采用_______________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所示,则1L样液中,该微生物的数量是______个。

    【正确答案】 1、有机物或含碳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3、1.7×105KJ 16.8% 4、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 1.5×1011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综合,筛选、获取合适的目的基因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6-1(基础) 回答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相关问题:
    1、培育转基因植物过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其目的是______。
    2、重组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的表达。
    3、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I(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用下图中的何种Ti质粒?并说明原因。______。

    4、将受体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正确答案】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和发挥作用
    2、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甲,Ti质粒上的T-DNA能转移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甲上含有限制酶XbaⅠ和SacⅠ,能保证目的基因插入T-DNA内部
    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6-2(基础) 人乳铁蛋白(hLF)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人乳铁蛋白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RT-PCR过程需先进行逆转录合成DNA,然后再进行PCR。图中AseI、NheI、SalI、BamHⅠ代表相关限制酶切点,neor为新霉素抗性基因,BLG基因为B乳铁蛋白基因,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经过程①得到的hLH基因不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至少答出2个)。
    2、过程②需要用___________酶处理pEB质粒和添加了相应识别序列的hLH基因,已获得重组质粒。
    3、过程②中,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___________。GFP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过程③中用到的脂质体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介导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若要将hLF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答2种)。
    【正确答案】 1、逆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
    2、SalI和BamHI
    3、使hLF基因在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或使目的基因表达) 用于筛选成功导入hLF基因的乳腺细胞
    4、膜的流动性 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

    16-3(巩固) 大丽轮枝菌(一种丝状真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观察大丽轮枝菌对棉花根的侵染路径,研究人员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转染大丽轮枝菌,培育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菌株,主要过程如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PCR扩增sGFP的原理是___________,该过程除需要根据___________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外,为保证sGFP正确插入到质粒中,还需要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图中___________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2、过程②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研究中将sGFP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过程③中需要配制细菌培养基,配制时要在培养基灭菌并冷却到80℃左右后,再加入潮霉素溶液,潮霉素不能与培养基一同灭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选择过程③筛选培养得到的不同农杆菌菌落,分别提取细菌质粒DNA,并用BamHI和HindⅢ完全酶切,可以得到___________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
    5、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加入大丽轮枝菌的孢子细胞悬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完成转染后利用滤膜过滤得到孢子细胞,再在真菌培养基上培养获得菌落,最终通过检测___________,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旺盛表达的大丽轮枝菌。
    【正确答案】 1、DNA的半保留复制 sGFP两端(3'端)核苷酸序列或sGFP两端(3'端)碱基序列 HindⅢ和BamHI 2、DNA连接酶 保证sCFP能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
    3、潮霉素在灭菌时结构被破坏,无法筛选出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意近即可)
    4、三 5、大丽轮枝菌菌丝细胞中绿色荧光强度

    16-4(巩固) 研究表明,Lm-PHB2蛋白在细胞核内起调节细胞周期的作用。为研究Lm-PHB2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逆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LacZ基因的编码产物在X-gal和IPTG存在下,可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呈现白色。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在目的基因上添加适宜的酶切位点,扩增时,引物和酶切位点的设计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过程③中筛选和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__________和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挑取__________色菌落中的微生物培养并提取质粒,用限制酶进行酶切,再对产物进行检测。
    3、为检测过程⑤得到的大肠杆菌是否表达Lm-PHB2基因,研究人员以注射了__________后获得的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之后再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大肠杆菌中蛋白质进行__________实验。
    4、有假说认为Lm-PHB2蛋白能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的DNA复制来抑制其增殖,请补全验证这一假说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检测两组实验中处于不同细胞周期时期的细胞数量。
    【正确答案】 1、逆转录酶和Taq酶 Lm-PHB2基因两侧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HindⅢ和EcoRⅠ识别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X-gal、IPTG、卡那霉素 白 3、Lm-PHB2蛋白 抗原—抗体杂交
    4、将宫颈癌细胞分成等量的两组,实验组将一定浓度的Lm-PHB2蛋白添加到宫颈癌细胞培养液中,对照组则将宫颈癌细胞培养在一般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或一段时间)

    16-5(巩固) 花生中的白藜芦醇在人体中有抗氧化、抗炎症、预防心血管及肿瘤等疾病的作用。有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在植物抗病尤其是真菌类病害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将白藜芦醇合酶基因 PNRSC导入水稻中,使水稻获得了对稻瘟病(由真菌感染引起,导致水稻减产)的抗性。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提取花生组织的mRNA后通过______过程获得其cDNA,然后将cDNA、dNTP、______以及反应所需的缓冲液等加入小管中,经PCR技术扩增PNRSC基因。
    2、______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心步骤;为防止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据图信息可知,应用限制酶______处理质粒载体。
    3、将得到的重组质粒导入水稻的愈伤组织中,再经______过程得到转基因幼苗,该过程需在光照培养的原因是______。
    4、将幼苗培养成植物体,用除草剂处理后得到能正常生长的植株并非都是抗稻瘟病水稻的原因是______。因此还应进行______实验来确定其抗性。
    【正确答案】 1、逆转录 引物或2种引物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MunI和Bgl II
    3、再分化 幼苗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照刺激
    4、只是质粒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除草剂抗性基因表达,导致其能抗除草剂,但PNRSC并未整合到该植株中,其不能抗稻瘟 接种稻瘟病菌

    16-6(提升) 近日,中国农科院周文彬团队在水稻中发现一个低氮诱导下表达量显著上升的基因OsDREBIC(简称D基因)。为了探究D基因的作用,科研人员将D基因导入野生型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该实验主要流程如下,其中Hygr为潮霉素抗性基因,Kanr为卡拉霉素抗性基因,请回答。

    1、提取水稻的_____,经过逆转录获得cDNA,以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D基因。为使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在设计上游引物时需添加限制酶_____的识别序列。
    2、切割无菌苗叶片置于添加_____(填植物激素的名称)的培养上,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农杆菌转化愈伤组织时,用含_____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将经组织培养获得的D基因过度表达水稻种植,发现产量较野生型水稻高41.3%~68%。
    3、进一步研究发现,D基因表达产物发挥转录因子作用。转录因子是一类与基因上游特定序列专一性结合,激活或者抑制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已知R基因会提高水稻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固定酶的含量和活性。为探究D转录因子对R基因的表达的影响,团队人员用荧光素酶(能够催化荧光素氧化发光的酶)报告基因法,将_____基因的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基因融合形成嵌合基因表达载体(P1),与另一个含有D基因的表达载体(P2)一起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得到实验组。加入荧光素后,结果如图所示。

    ①对照组水稻;原生质体应导入_____。
    ②科学家继续用N基因(氮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替代R基因,进行如上实验,荧光对比结果类似。结合以上实验结果推测D基因有助于大幅增产的分子机制:_____。
    【正确答案】 1、RNA(或mRNA) BamHI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潮霉素
    3、R P1+不含有D基因的P2 D基因通过表达D转录因子,同时激活R基因和N基因的表达,分别提高二氧化碳固定酶的含量和活性、促进氮素吸收转运,从而实现水稻大幅增产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定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遗传病的监测、预防、治疗及实例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7-1(基础) 恐高症,又称畏高症,是对高度或者高处环境的恐惧。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恐高症与遗传的关系,对41个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得到219份问卷。现借助家系图对5种单基因遗传方式(不考虑XY同源区段)进行一一对比、排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由上图中_______________可判断恐高症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2、如图丙所示,若恐高症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II3的基因型为XAY,根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_________,这与图中所示I2正常的信息矛盾。因此,恐高症也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3、根据图甲可确认恐高症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图乙可确认恐高症不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推测恐高症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答出两点)。
    【正确答案】 1、父传子、子传孙,性状只在男性之间代代相传,女性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甲 、乙 、丙
    2、男性的X染色体必然来自母亲,即 II3致病基因XA必然来自于I2,说明I2基因型为XAXA 或XAXa(男病,其母女必病)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有家族聚集现象 、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17-2(基础) 某兴趣小组对CMT1腓骨肌萎缩症(基因C、c控制)和鱼鳞病(基因STS、sts控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得到如图1所示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乙家庭中的部分成员的鱼鳞病基因电泳图。请分析并回答问

    1、据图1可知,CMT1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结合图1和图2可知,鱼鳞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若Ⅲ2为该家族发现的第一位鱼鳞病女性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学鉴定发现其有45条染色体,推测该女性患者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已知鱼鳞病是患者体内缺乏类固醇硫酸酯酶(STS)所致。有些患者STS基因的PCR扩增条带与正常人相同,但也表现出鱼鳞病症状,推测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这种患者的STS由于空间结构异常,不能与底物结合,进而失去了催化功能。底物积累可使胆固醇合成受限,导致皮肤角质层扁平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异常,引起表皮屏障功能障碍,造成皮肤干燥,易损伤。
    【正确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3和Ⅰ-4都不含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Ⅰ-3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3/16 Ⅱ-5(母方)减数分裂正常,Ⅱ-6(父方)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受精 3、基因突变

    17-3(巩固) 科研人员发现某人类罕见遗传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患者进行________调查得到图 1所示图谱,据图1可初步断定该病为________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据图1推Ⅲ8基因型为________ (A/a)。

    2、为确定该病在几号染色体上,提取家系成员的血细胞DNA,利用多组“微卫星DNA” 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其中利用_______技术扩增5号染色体上的M分子标记结果如图1 (与系谱图成员上下对应) ,根据图2中信息选择一组合适的引物: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Ⅲ8外所有患者均有_______(填“M1”“M2”“M3”或“M4”) 类型的分子标记,说明致病基因与其高度连锁,所以该致病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
    4、据图1分析Ⅱ3、Ⅱ4基因型(用A、a表示)和相应分子标记并标在下图相应位置_______。

    【正确答案】 1、家系 显性 常 Aa
    2、PCR b和c或c和b
    3、M2 4、

    17-4(巩固) 图1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和乙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两种病中,有一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家族患该病的成员中,有一人是因基因突变而患上此病。研究者通过对家族中部分成员的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图2的电泳图谱。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分析图中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是_____。
    2、根据电泳图谱,代表a、b基因的分别是条带_____(顺序不能颠倒)。
    3、Ⅰ2的基因型是_____,若Ⅲ6与Ⅲ3婚配,他们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_____。
    4、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那么Ⅳ1与正常的男性婚配,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_____。
    【正确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Ⅱ5 2、②④ 3、AaXBXb 1/24 4、1/208

    17-5(巩固) 人类15号染色体上UBE3A基因参与控制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在一般体细胞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都可以表达,但在神经细胞内,只有来自母本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得到表达,来自父本染色体上的该基因不表达。若来自母本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有缺陷,使得神经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或活性低可导致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而患天使综合征(AS)。
    Ⅰ.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和一般体细胞中UBE3A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体现了_________。
    A、细胞的衰老 B、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分裂 D、细胞的生长
    2、某个体患病原因是来自母本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中第2487号碱基T缺失,而其来自父本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又在神经细胞中高度甲基化导致不表达,母本和父本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发生的改变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①染色体结构变异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④表观遗传
    Ⅱ.现有一AS患者家系图谱如下图:

    3、根据家系图谱和题意进行推测,使Ⅲ-3个体患病的UBE3A缺陷基因的遗传途径来自于图谱中的个体_________。
    ①Ⅱ-3②Ⅱ-4③Ⅰ-1④Ⅰ-2
    4、Ⅱ-3个体与Ⅱ-4个体再次生育,后代患AS的概率是_________。
    A、 0 B、1/2 C、1/4 D、1/8
    5、在受精卵及其早期分裂阶段,若细胞内某一同源染色体存在三条,细胞有一定概率会随机清除其中的一条,称为“三体自救”。某个体的细胞中15号染色体组成情况如下图,结合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并解释该个体是否为AS患病个体,同时简述该个体15号染色体组成情况形成的原因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② ④ 3、①② 4、C
    5、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和来自父本的两条15号染色体,发生“三体自救”时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被清除

    17-6(提升) 果蝇眼色的紫色与红色由等位基因E/e 控制,等位基因M/m与色素的合成有关,含基因M的个体可以合成色素,只含基因m的个体不能合成色素,眼色为白色。纯合的红眼雌蝇与纯合的白眼雄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均为紫眼,雄蝇均为红眼。子一代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二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雌蝇
    雄蝇
    红眼
    紫眼
    白眼
    红眼
    紫眼
    白眼
    602
    601
    396
    605
    598
    405
    1、E/e、M/m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2、对亲代和子一代果蝇含E/e 基因的相关DNA 片段用电泳法进行分离,结果如下图所示,条带1 对应的基因是_________,请在图中标出子一代果蝇的电泳结果。

    3、子二代雌蝇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若子二代中红眼果蝇随机交配,其子代眼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探究子二代白眼雄蝇的基因型_________(要求:①雌蝇从亲代、子一代、子二代中选择;②实验结果最容易统计;③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5、科研人员将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导入果蝇的受精卵中,筛选出荧光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常染色体上的转基因果蝇。经检测某雌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假定荧光蛋白基因均能正常表达)。若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此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则后代能产生荧光的个体最可能占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由组合定律 mmXEY 2、e
    3、1/4 红眼∶白眼=8∶1
    4、选择亲代红眼雌蝇与子二代雄蝇交配;若后代雌蝇均为紫眼,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若后代雌蝇、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
    5、3/4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克隆动物是将供核细胞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质组合在一起形成重组细胞,在经过早期胚胎培养等步骤培育成新个体。
    详解:
    A、克隆动物的核遗传物质来自于供核亲本,质遗传物质来自于提供卵母细胞的亲本,A错误;
    B、细胞核移植实验的成功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该实验需要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形成重组细胞,利用卵细胞的细胞质激发细胞的分裂、分化,C正确;
    D、体细胞分化程度大,克隆比胚胎细胞克隆困难,D错误。
    故选C。
    1-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克隆包括分子水平的克隆、细胞水平的克隆和个体水平的克隆,细胞水平的克隆是指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同种的细胞。
    详解:
    A、细胞核内含有完整基因组的活细胞才可以正常分裂产生大量同种的细胞,A正确;
    B、培养基中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细胞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和能量,B 正确;
    C、动植物细胞需要的物质来自培养基,因此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激素,C错误;
    D、细胞分裂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发育的基本条件,D正确。
    故选C。
    1-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核移植技术指的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核移植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详解:
    A、克隆猴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分裂,如一些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不能继续分裂,A正确;
    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克隆猴体内存在不同种类细胞的原因是各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发生了细胞分化,B错误;
    C、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抑制,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
    C、细胞衰老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克隆猴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细胞衰老的现象,D正确。
    故选B。
    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
    2、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以克隆高产奶牛为例)

    3、动物细胞核移植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详解:
    A、在体外将从卵巢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进行核移植,A正确;
    B、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可以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B正确;
    C、使用电脉冲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C正确;
    D、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胚胎细胞分化程度比体细胞的低,更容易表达细胞核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1-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畜牧生产方面主要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保护濒危物种,增加动物存活数量;转基因动物可以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医用蛋白;转基因克隆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可以作为异体移植的供体等,治疗人类疾病。
    详解:
    ①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不能复活已灭绝的但仍保持完整细胞的动物 ,①错误;
    ②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②正确;
    ③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培养用于移植的组织、器官,③正确;
    ④作为疾病模型,研究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疾病,④正确。
    故选D。
    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详解:
    A、体细胞的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高,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相比,胚胎干细胞核移植技术更易成功,A错误;
    B、克隆北极狼的成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一般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无性繁殖,有望用于增加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D。
    2-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
    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B错误;
    C、细胞核功能:细胞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C正确;
    D、葡萄糖分解酶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中没有葡萄糖分解酶,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2.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3.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详解:
    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留出更大的空间给血红蛋白,利于携带氧气,A正确;
    B.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的嵴增大了内膜的面积,可以为相关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B正确;
    C.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有利于细胞分裂时着丝点(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平均移向两极,有利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平均分配,C正确;
    D.卵细胞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较小,物质交换效率较低,D错误。
    故选D。
    2-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纤维;
    3、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有关。
    详解:
    A、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线粒体膜上也没有葡萄糖分解酶,A错误;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有关,B正确;
    C、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其它多余的细胞器,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携带更多氧气,D正确。
    故选A。
    2-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小的原因:(1)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 受细胞核控制能力的制约。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
    “”A、卵细胞体积较大,不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此现象没有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A符合题意;
    B、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增加,有利于酶的附着,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 此现象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不符合题意;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因此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其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此现象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D、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体积很小,呈扁球形,但细胞相对表面积大,物质运输效率高,有利于运输氧气,此现象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扩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详解:
    A、人的成熟红细胞、高等植物的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细胞,A错误;
    B、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都扩大了膜面积,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可维持细胞的形态,C错误;
    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2-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决定功能,如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是由结构多样性决定的;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其膜面积较大等。
    详解:
    A、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会因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其生物活性也丧失,该现象可支持题干观点,A正确;
    B、碳原子有4个化学键,较为稳定,故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该现象可支持题干观点,B正确;
    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其上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故线粒体内膜可通过向内折叠成嵴扩大膜面积,该现象支持题干观点,C正确;
    D、一般而言,动物细胞的体积越大,其与外界物质交换的速率越低,卵细胞体积相对较大,自身营养物质较多,一般不需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D。
    3-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②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甲表示丙酮酸;乙表示还原型辅酶I。
    详解:
    A 、1过程表示细胞吁吸第一阶段,2过程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 A 错误;
    B 、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 B 错误;
    C 、2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只能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 ATP ,3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能量,生成大量 ATP,C 错误;
    D 、甲表示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乙表示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 [H ](还原型辅酶I),D 正确。故选D。
    3-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 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详解:
    A、随运动速度增加乳酸含量增加,说明无氧呼吸逐渐增强,A正确;
    B、血液中乳酸浓度急剧增加的拐点表示机体从有氧运动向无氧运动转变。当乳酸含量急剧增加时,8月龄斑马鱼产生的乳酸比3月龄和14月龄产生的乳酸少,说明8月龄的有氧运动能力最强,B正确;
    C、血液中乳酸浓度急剧增加的拐点表示机体从有氧运动向无氧运动转变。相对运动速度低于0.8时乳酸没有急剧增加,说明斑马鱼进行有氧运动,C正确;
    D、不同月龄斑马鱼当运动速度相同且都大于0.6时产生的乳酸并不相同,所以有氧呼吸强度不相同 ,D错误。
    故选D。
    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对线粒体的内、外膜及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的过程,即先根据渗透原理使外膜破裂并离心,其次利用毛地黄皂苷处理并离心分开出线粒体基质和其他物质。
    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详解:
    A、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
    B、线粒体外膜先破坏是因为外膜的面积比内膜小,B错误;
    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所以不会出现葡萄糖,C错误;
    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而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上有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所以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不是都与该小泡有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线粒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将甲状腺激素运输至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和其它的因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转录形成mRNA,RNA翻译形成蛋白质。
    详解:
    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图1中,A液为组织液,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等物质,B正确;
    C、图2中,pre-mRNA需剪切加工成为成熟的RNA后才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C正确;
    D、结合图2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3-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 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
    A、据图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根系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与正常通气相比,低氧胁迫下,品种A产生的酒精含量更多,说明品种A对氧气浓度变化较为敏感,B错误;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 ATP,C正确;
    D、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进而会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D错误。
    故选C。
    3-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氰化物能与线粒体内膜中传递电子的蛋白质结合,阻断ATP的生成,所以推测氰化物可能会抑制线粒体内膜某种酶的活性。
    详解:A、由题可知,氰化物能与线粒体内膜中传递电子的蛋白质结合,阻断ATP的生成,所以推测氰化物可能会抑制线粒体内膜某种酶的活性,A正确;
    B、由题可知氰化物会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水葫芦细胞也应该会受影响,但是它还可以吸收氰化物,所以推测水葫芦可能存在一条抗氰的呼吸途径,用来补偿受到影响的细胞呼吸,B正确;
    C、由表中可以看出,以氰化物浓度为3.13mg/L为例,对照组56.5h后自然水体的自净作用(通过自然挥发和水体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导致氰化物浓度下降了,处理组氰化物浓度下降了3.13,是通过水体自净作用和水葫芦的吸收共同作用的,因此水葫芦处理组水体中的氰化物含量下降主要取决于水体的自净作用,C错误;
    D、由表可知,相同时间的氰化物含量的差值代表水葫芦对水体氰化物的吸收情况,比较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发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水葫芦对高浓度氰化物的吸收量明显比在低浓度的吸收量大,D正确。
    故选C。
    4-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逐个计数,但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困难,需要采用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详解:
    A、野生东北虎的数量非常少,而且它们生活在隐蔽、复杂的环境中,标记重捕法并不适合调查它的种群数量,科学家常采用在其栖息地布设红外线触发相机的方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A错误;
    B、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滥捕滥杀和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不仅使东北虎很难捕食,也给它们的繁殖制造了障碍,因此它的数量很难恢复,B正确;
    C、即使划定了东北虎的自然保护区,环境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恢复,环境阻力依然很大,东北虎种群的数量很难呈“J”形增长,C错误;
    D、森林火灾和气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
    4-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种群的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等。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详解:
    A、据图可知,盲蝽具有特异的趋光性,所以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盲蝽的种群密度,A正确;
    B、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X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年龄组成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引入天敌可以增大盲蝽的环境阻力,降低盲蝽的环境容纳量,也就是K值,D正确。
    故选B。
    4-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详解:
    A、林木郁闭度较大时,林下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则较小,此时可以适当扩大样方面积,A正确;
    B、柳树的种植密度越大,柳林的林木郁闭度越大,随林木郁闭度增大,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越小,但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据图分析,适宜的柳树种植密度可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人工柳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或称为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
    A、蝗灾极易爆发,说明蝗虫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均较强,但其种群密度仍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等,A错误;
    B、蝗虫幼虫飞行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成虫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或称为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蝗虫是种群,没有垂直结构,C错误;
    D、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其种群增长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K值附近波动,D错误。
    故选B。
    4-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
    A、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A正确;
    B、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向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
    D、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D正确。
    故选C。
    4-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
    A、分析图1:在甲、乙单独存在时,两者的食物种类一样,1、2、3、4、5均摄入,但是甲倾向于摄入1、2、3,乙倾向于倾向于摄入3、4、5,而当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应图2 :甲对1、2食物种类摄入更多,对3、4、5摄入减少,而乙对4、5摄入更多,对1、2、3摄入减少,可见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A正确;
    B、分析图2: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接近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接近40%,结合A选项的分析,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那么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可能会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也会超过40%,更大程度上的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B正确;
    C、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图2中甲、乙的摄入食物种类比例有所调整,按照摄取食物调整比例,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但是生态位不仅仅包括食物的利用情况还包括种间关系等,故仅根据食物来源不同无法判断生态位完全不重叠,C错误;
    D、结合C选项的分析,甲乙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物种甲乙根据食物来源不同 ,其分布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栖息场所和食物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D正确。
    故选C。
    5-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图中A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b是甲状腺激素,A正确;
    B、c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随体液运输,故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A垂体,因为垂体上有其特异性受体,B正确;
    C、c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给给小鼠注射抗c血清后,相关激素不能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C正确;
    D、分级调节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定,D错误。
    故选D。
    5-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
    A、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有分级调节的作用,由图可知TH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的,A正确;
    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而垂体分泌的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B正确;
    C、甲状腺受损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分级调节加强,所以TRH和TSH的分泌都会增加,C错误;
    D、机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加强,所以血液中的TRH和TSH水平均降低,D正确。
    故选C。
    5-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详解:
    A、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功能,因此,B、C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A正确
    BC、D两组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而TRH的靶器官是垂体,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说明说明D组小鼠的垂体未被完全切除,仍能分泌TSH;或C组小鼠没有TRH受体,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因此两种激素之间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由于不能确定垂体与TSH之间关系,还需设计一组,即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SH溶液,D正确。
    故选B。
    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的作用: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
    A、糖皮质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而不是定向运输至靶 细胞,A错误;
    B、糖皮质激素能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分别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图中下丘脑CRH神经、垂体上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受体,而肾上腺皮质上不含糖皮质激素的受体,B错误;
    C、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属于信息分子,可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提高血糖浓度,C 正确;
    D、注射 DEX 即增加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提高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皮质轴的负反馈抑制,减少CRH和ACTH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5-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
    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
    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
    故选B。
    5-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也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详解:
    A、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可解释危险环境中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A错误;
    B、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据图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所以B过程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但受大脑皮层控制又不完全自主,C正确;
    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通过C、D过程可以放大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故选A。
    6-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详解:
    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多种鸟类不能涵盖各种生物,A错误;
    B、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而人类的捕捞没有破坏鱼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不会影响其K值,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
    D、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的分层现象,而岸上和湖中是水平方向不同地段群落镶嵌分布,D错误。
    故选B。
    6-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滇池中的鲑鱼和鳙鱼等植食性鱼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存在竞争氧气资源,所以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候鸟冬天迁徙到滇池而发生生物群落物种的改变,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正确;
    C、生物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滇池中的植物除了藻类还有其他植物,C错误;
    D、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滇池水华消失后,水生植物重新长出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6-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立体养殖利用的生态学原理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活在海洋牧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
    B、与单一养殖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牧场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B正确;
    C、海洋牧场具有休闲、观光功能,人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海洋牧场中的立体养殖体现了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
    6-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即入侵植物在与当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A正确;
    B、入侵物种分泌化学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其调节种间关系的结果是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
    C、本地植物逐渐被替代的过程中,入侵物种占据了更多的空间资源,因而快速生长,据此可推测入侵物种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题中显示,群落植物丰富度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显然,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6-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
    B、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也需要统计隐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B错误;
    C、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即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是同一物种,不属于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6-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由题意知,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这些土丘中可能含有植物种子等,其恢复过程应为次生演替,A错误;
    B、高原上起伏不同的地形,分布高低不同的草甸,是水平方向的变化,可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随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增多,植物丰富度增长放缓,但生物量增长不放缓,所以原因不可能是高原鼢鼠取食根系增多,影响了植被生长,可能是植物丰富度增长,生物量增多,植物间竞争加剧,C错误;
    D、高原鼢鼠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彻底消灭高原鼢鼠会减少物种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7-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2、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
    详解:
    A、光照强度既影响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影响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较明显时,可降低不同种群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但不能避免,B错误;
    C、由草本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不同高度生物的分布差异越来越明显,即生物群落的成层现象会越来越明显,C正确;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新物种从外界迁入,物种会发生变化,原先的优势物种可能会消失,也可能一直存在,D正确。
    故选B。
    7-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
    详解:
    A、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使群落中的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呈现一定的空间结构,A正确;
    B、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使得群落呈现一定的空间结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林窗处的光照强度比林下强,适合阳生植物生长,C正确;
    D、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黄鹂与杜鹃的食性、栖息空间完全相同,两种鸟占据的生态位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D。
    7-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据图分析,夏季表水层耗氧量较高,温度也较高,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A正确;
    B、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底泥层,因此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B正确;
    C、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在条件适宜时(如夏天温度较高),适宜藻类生长,可以释放较多的氧气,这是夏天表水层氧气含量比冬天高的主要原因,C错误;
    D、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D正确。
    故选C。
    7-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群落在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
    A、群落在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挺水植物和藻类都属于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资源,进而抑制藻类生长,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是避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被打破,防止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打破,C正确;
    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浓度太高,为避免微生物过度失水死亡,需要加水稀释处理,D正确。
    故选A。
    7-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物种的总和。
    详解:
    A、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物种的总和,A错误;
    B、通过发现概率可以测算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种群密度的相对大小,发现概率越大,种群密度越大,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红喉雉鹑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发现概率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B。
    7-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
    A、第一次捕捞和标记数量为:610+538+352=1500,第二次捕捞量为:1257+1107+836=3200,其中标记数为:173+127+100=400,所以该湖泊中3~5龄青鱼的数量为:1500×3200/400,约为12000条,A正确;
    B、若捕捞间隔时间过短,会导致第一次被捕捞标记的鱼难以再次捕捞,导致比实际数值偏大,所以两次捕捞间隔的时长会影响青鱼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B错误;
    C、该种群处于一个封闭的天然湖泊,所以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青鱼,是同一物种,没有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A。
    8-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红酸汤制作需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品有一股特别的风味提升菜品的口感。
    详解:
    A、红酸汤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A错误;
    B、装坛时加入成品红酸汤是为了增加发酵菌种的数量,B正确;
    C、装坛时坛口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装满的目的是防止番茄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C错误;
    D、如果发酵时间过长,会影响口感,D错误。
    故选B。
    8-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详解:
    A、传统发酵技术利用的微生物有原核生物(如乳酸菌),也有真核生物(如酵母菌),A错误;
    B、发酵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产物的过程,并非都是通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B错误;
    C、谷物、水果等原料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传统发酵技术一般利用的是原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因此发酵前无需进行灭菌处理,C正确;
    D、发酵工程接种的优良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D错误。
    故选C。
    8-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发酵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为: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产品的分离提纯。
    详解:
    A、酵母菌一般不能直接将淀粉转化为酒精,酿酒的原理是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CO2,A错误;
    B、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萌发,故用脱落酸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不能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有效促进α-淀粉酶合成,增加麦芽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B错误;
    C、泡盖的形成是由于向发酵池中通入无菌空气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形成的25~30cm厚气泡层,能将麦芽汁与空气隔绝,C正确;
    D、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后,为满足发酵过程的需要,还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才能进行发酵罐内的发酵,D错误。
    故选C。
    8-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葡萄糖经中间产物的作用可生成α-酮戊二酸,进而促进谷氨酸的生成,谷氨酸的生成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谷氨酸积累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故发酵过程中需及时分离谷氨酸以提高谷氨酸产量,A正确;
    B、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为了获得合格的谷氨酸,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条件,B正确;
    C、X射线照射可诱发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C错误;
    D、发酵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菌种的传代次数,以免该过程中菌种发生变异,D正确。
    故选C。
    8-5【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黑茶发酵过程是在微生物、湿热和氧化的共同作用下,让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物质发生氧化、分解、合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详解:
    A、发酵过程涉及多种酶催化,大分子物质转化成了小分子物质,发酵后饮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黑茶发酵过程处于湿热少氧的环境,多种酶起作用,而不是微生物大量繁殖, B错误;
    C、黑茶发酵过程用到的酵母菌属于真菌,不属于细菌,C错误;
    D、黑茶保存要通风忌密闭,通风有助于茶品的自然氧化,同时可适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水分不能过高,否则容易产生霉变),加速茶体的湿热氧化过程,也为微生物代谢提供水分和氧气,切忌密封,可用牛皮纸、皮纸等通透性较好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储存,D错误。
    故选A。
    8-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详解:
    ①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依据的原理都属于可遗传变异,能够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进而可以从中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①正确;
    ②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其中的单细胞蛋白是微生物菌体,并不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获得,②错误;
    ③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③正确;
    ④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故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④错误;
    ⑤为了获得柠檬酸,在进行发酵时,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⑤正确;
    ⑥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故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⑥正确;
    ⑦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能够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长,不作为农药,⑦错误。共三项错误。
    故选B。
    9-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是生产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过程,其中①表示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②表示细胞融合,③表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④表示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
    详解:
    A、②过程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有多种,A错误;
    B、③过程经过选择培养后自身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的细胞都死亡,B错误;
    C、④过程若进行专一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细胞融合失败,需要重新实验,C正确;
    D、为保证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①过程应给小鼠注射适量的新冠病毒的相应抗原,D错误。
    故选C。
    9-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
    A、抗Myo的单克隆抗体可与Myo特异性结合,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正确;
    B、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表达Myo基因的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不能制备抗Myo的单克隆抗体,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不同抗体可与同一抗原表面的不同部位结合,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C正确;
    D、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该检测方法中,酶标抗体的作用是与待测抗原结合,酶催化检测底物反应,可通过测定产物量来推测抗原量,D正确。
    故选B。
    9-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若样品中不含病毒,样品经过结合垫时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则不存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显色组分仍会随样品继续向前运动,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抗体3不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故在T线不会显色即不显示横杠;在到达C线时,抗体2能与抗体4结合从而显色,C线出现横杠,即为阴性。
    详解:
    A、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使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保障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性,A正确;
    B、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抗体1位于结合垫位置,先与抗原结合,抗体3位于T线位置,后与抗原结合,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同一种抗原)结合,说明抗体1和抗体3与待测抗原的结合部位是不同的,B错误;
    C、吸水垫在右侧,点样后,结合垫的抗体1和2能随样液向右扩散,C正确;
    D、抗体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原理检测病毒的有无,若病毒表达量低则误差较大,而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的RNA,通过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再对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荧光含量,由于PCR可以对核酸进行扩增,因此即使病毒含量少也能检测出来,适用于病毒早期的检测,且准确率高于抗体检测,D正确。
    故选B。
    9-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发展起来的杂交瘤技术,是制造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是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能产生双抗的杂交瘤细胞需要利用抗原抗体结合技术。
    详解:
    A、浆细胞不能同时分泌两种抗体,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相应的抗体,A错误;
    B、双杂交瘤细胞能产生两种特异性抗体,根据抗原与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可筛选出能产生抗CD19和CD47的双杂交瘤细胞,B正确;
    C、CD19在B细胞表面普遍存在,CD47在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使用BsAb治疗,可识别同时具有CD19和CD47的淋巴瘤细胞,能特异性伤淋巴瘤细胞,而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能杀伤淋巴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杀伤B淋巴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使用BsAb治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小于联合使用CD19单抗和CD47单抗,C正确;
    D、若BsAb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识别能力减弱,可能会出现治疗效果降低的情况,D正确。
    故选A。
    9-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
    A、用CD47免疫小鼠,则CD47充当抗原,A正确;
    B、融合、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都是两两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还有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核效应B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所以不一定能产生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
    C、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C错误;
    D、实验组中加入了单克隆抗体,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而对照组中没有加入单克隆抗体,不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结合,因而无法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因此,实验组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可验证上述推测,D正确。
    故选C。
    9-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分别产生的α、β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双杂交瘤细胞产生双特异性抗体。
    详解:
    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能在特定培养基生长且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可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双杂交瘤细胞本身就是由两个杂交瘤细胞融合而成,利用选择培养基无法筛选出双杂交瘤细胞AB,A正确;
    B、杂交瘤细胞是由已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无需接触抗原就能产生抗体,B错误;
    C、杂交瘤细胞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胞之间并未接触,若要传代培养,细胞培养液直接离心,去除上清液培养基,加入新鲜培养基即可,不用胰蛋白酶处理,C正确;
    D、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水中培养,腹水作为天然培养基,为细胞提供各种生长条件,D正确。
    故选B。
    10-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逆转录是指以R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DNA的过程。
    详解:
    A、P-cDNA是以浆细胞的mRNA为模板合成的,同一个体的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的mRNA中相同的,所以部分P-cDNA既能与P-mRNA互补,也能与L-mRNA互补,A正确;
    B、cDNA是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的,cDNA中没有启动子、终止子和内含子等,所以L-cDNA 和P-cDNA都不能转录出初始RNA的基因的模板链,B错误;
    C、L-mRNA和P-mRNA在各自细胞内作为翻译的模板,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C正确;
    D、转录产物的不同剪接可翻译出不同的多肽,因此有可能使得一个基因编码结构不同的多肽。D正确。
    故选B。
    10-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RNP由细胞中的RNA和RNA结合蛋白(RBPs)组成,共同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可知,构成RNP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元素组成是C、H、O、N、P。在蛋白质合成中RNA也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运载丙氨酸也可以充当编码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转录的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rRNA。
    详解:
    A、基因的表达过程核糖体、RNA聚合酶的形成,A正确;
    B、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其合成过程,有基因的转录,但没有mRNA的加工、翻译过程,B错误;
    C、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核糖体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所以肺炎链球菌细胞内会形成大量RNA和蛋白质复合物,C正确;
    D、核糖体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RNA和蛋白质复合物,D正确;
    故选B。
    10-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表达出RNA聚合酶,从而利于RNA进行自我复制,该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需要逆转录酶参与,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需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新型冠状病毒为有包膜病毒,可以通过膜融合(或胞吞)进入宿主细胞,而T2噬菌体是先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然后只有DNA注入宿主细胞,该病毒侵入方式和T2噬菌体不相同,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内的宿主细胞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前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C-G,而人体内的宿主细胞不同生理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如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与真核生物的信使RNA非常相似”可知,人类成熟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5'端应该具有甲基化帽子,3'端具有多聚腺苷酸(PolyA)等结构,D正确。
    故选D。
    10-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
    详解:
    A、环状RNA是封闭环状结构,不含有游离的5'末端和3'末端,A正确;
    B、环状RNA具有多个microRNA的结合位点,microRNA能与mRNA结合从而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mRNA是翻译的模板,因此环状RNA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翻译水平上的调控,B错误;
    C、环状RNA和mRNA均为基因转录的产物,是以DNA为模板合成的,C正确;
    D、microRNA与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D正确。
    故选B。
    10-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miR-223、HRCR是某些基因转录产生的非编码的小RNA,其中miR-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抑制其基因表达;HRCR能吸附miR-223,消除miR-223对ARC表达的抑制作用。
    详解:
    A、题意显示,miR-223能与ARC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进而使ARC基因的mRNA无法翻译,进而实现了对ARC基因表达的抑制过程,A错误;
    B、miR-223过量表达时,会抑制ARC基因表达,使其产生的凋亡抑制因子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加快,导致心力衰竭,B正确;
    C、miR-223越短越易被吸附,可能是因为碱基数目少,特异性弱,C错误;
    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miR-233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使miR-233失去作用,从而减弱对基因ARC表达的抑制,减缓心肌细胞凋亡,所以促进HRCR的形成,有望为研发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提供新思路,D错误。
    故选B。
    10-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结合图像分析,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用+RNA为模板,借助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和原料等合成RNA聚合酶,之后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出-RNA,再以-RNA为模板复制+RNA,+RNA翻译出的病毒蛋白和+RNA组装成完整病毒。
    详解:
    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用+RNA为模板,借助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和原料等合成RNA聚合酶,之后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RNA和翻译病毒蛋白,A错误;
    B、①是翻译过程,模板是病毒的+RNA,其他原料和酶等完全来自宿主细胞,需要人体提供tRNA和rRNA,共需要3种RNA参与,B正确;
    C、②③过程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产生的+RNA为遗传物质,-RNA不是,C错误;
    D、①过程是翻译,属于基本的中心法则内容,②③过程是RNA的复制,为中心法则的发展与补充,D错误。
    故选B。
    11-12-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2、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蜗蚓尾消失。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A、发生PCD 的细胞染色质边缘片段化,核DNA 被相关酶剪切条带状,故PCD发生过程中不存在完整的染色体和DNA结构,A错误;
    B、衰老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陷,膜流动性减慢,代谢速率减慢,DNA的功能被抑制,蛋白质合成下降,B错误;
    C、植物细胞在遭受细菌或真菌感染后发生主动、快速的死亡,限制病原体的生长和扩散,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植物没有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A、无籽葡萄的形成是卵细胞未受精导致的,而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A错误;
    B、在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赤霉素和乙烯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不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同种植物激素对不同植物和生长阶段作用效果不同,如生长素,C正确;
    D、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不是所有植物激素都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11-12-2【基础】 【正确答案】 1、C 2、B
    【试题解析】 分析:
    1、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同一植物的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更敏感。
    2、“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这种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分析图示可知,该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茎向上弯曲生长,根向下弯曲生长,说明植物的茎出现了背地性生长,而根出现了向地性生长的现象。图中由于重力作用,根部①处生长素浓度小于②处,但是①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的生长,而②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根的生长,幼苗的茎受到重力的影响,③处生长素浓度大于④处,但是由于茎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差,因此③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速率小于④处。
    A、向性运动是指植物受到外界单一方向的刺激时所做出的局部运动,如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生长,A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该幼苗的茎对光照信号做出了生长反应,根对重力信号做出了生长反应,B正确;
    C、根据“淀粉-平衡石假说”,根部感受重力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分布在根冠,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自然选择将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选择并保留下来,因此该现象的形成机制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根据图示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可知,根细胞对生长素较为敏感,受到重力影响后,①处生长素浓度小于②处,但是①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的生长,而②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根的生长,导致根出现向地性生长的现象。综上所述,图中生长素主要对细胞伸长生长起抑制作用的位置是②处,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以及植物的向性运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两重性特点,理解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淀粉-平衡石假说”的内容,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正确解决问题。
    11-12-3【巩固】 【正确答案】 1、B 2、A
    【试题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A、侧芽细胞合成IAA不需要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因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蛋白质,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
    B、IAA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合成部位向作用部位转运的,即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B正确;
    C、实验一说明侧芽生长受抑制不仅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有关,因为Ⅰ组和Ⅲ组结果有差异,C错误;
    D、根据图中数据可知, 去顶的侧芽在第0h-8h时生长速度最快,D错误。
    故选B。
    A、结合图2数据可知,去顶8h时Ⅰ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和Ⅱ组基本相同,A错误;
    B、 氮、磷、镁等元素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如镁是植物叶绿素的组成元素,N、P是合成ATP和还原氢的原料,因此, 氮、磷、镁等元素供应的多少会影响实验中含14C有机物的观测,B正确;
    C、14CO2进入叶绿体后,与C5结合形成C3,因此,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C3,C正确;
    D、 结合图2信息可知,去顶后,Ⅱ组侧芽的生长素含量与去顶后基本无差别,但去顶后有机物的含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据此可推测,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是因为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11-12-4【巩固】 【正确答案】 1、D 2、C
    【试题解析】 分析:
    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3、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A、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对一些生物而言,还具有促进开花的作用,如菠萝,A正确;
    B、赤霉素可以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
    C、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C正确;
    D、植物激素发挥调节作用除受基因控制外,与光照、温度等外界环境因素也有关,D错误。
    故选D。
    A、表格中未喷施药剂时,雌雄比接近1,说明采用的实验材料是雌雄异花同株苎麻,A错误;
    B、由表可知,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苎麻雌雄比逐渐升高,但均低于对照组,故一定浓度的赤霉素促进苎麻的雄花分化,B错误;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提高苎麻的雌雄比例,C正确;
    D、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可促进苎麻雄花分化,乙烯能促进苎麻雌花分化,本实验没有设置二者共同作用的实验组,不能说明二者共同作用的效果,D错误。
    故选C。
    11-12-5【巩固】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可知,与CK组(对照组)相比,各组侧根A时期个数基本相同,B时期的个数变化也不大,而随着Ra浓度的增加,C时期的个数先基本不变后明显减少,而D时期的个数逐渐减少。
    A、生长素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生长素不能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B、分析表格,与CK组对比可知,不同浓度的Ra对幼苗根的生长均为抑制作用,B错误;
    C、分析柱形图可知,与CK组对照,Ra浓度为80μmol/L时,对C、D期的侧根原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正确;
    D、生长素在幼嫩部位的运输方向为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错误。
    故选C。
    A、生长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可以在植物体内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发挥作用,A错误;
    B、幼苗生根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B错误;
    C、幼苗根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碳源,所以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有机碳源,C错误;
    D、突变体拟南芥中没有PIN蛋白基因,不能合成PIN蛋白,进而不会受Ra对根尖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因此用80μmol/LRa处理突变体拟南芥,主根长度和侧根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11-12-6【提升】 【正确答案】 1、D 2、D
    【试题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题意分析,甲的D18基因的内含子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转录的前体RNA无法加工为成熟mRNA,其突变的结果无表达产物出现;乙的D18基因编码区第633位的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转录的mRNA上色氨酸的密码子UGG变成终止密码子UGA,显然该突变的结果是表达产物的肽链缩短。
    A、正常株高的种子去胚后在赤霉素的诱导下,种子合成的 α -淀粉酶能催化培养基中淀粉的水解,从而形成透明圈,A正确;
    B、种子进行去胚处理的目的是排除内源赤霉素对结果的干扰,从而保证实验中的赤霉素只是外源赤霉素的作用,B正确;
    C、正常株高种子的实验结果表明,不添加赤霉素没有透明圈的出现,而使用赤霉素后则会出现透明圈,说明, α -淀粉酶是在赤霉素的诱导下产生的,进而催化淀粉的水解,产生了透明圈,C正确;
    D、若①③出现透明圈,②④不出现透明圈,说明三类种子在赤霉素的诱导下均能产生α -淀粉酶,则两种突变体均为赤霉素缺陷型,D错误。
    故选D。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使植株长高,而D18基因与赤霉素的正常合成有关,又知赤霉素的 化学本质是小分子有机物,显然D18基因通过控制相关酶的合成进而影响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A错误;
    B、D18基因中不同位置的碱基替换后产生的两个基因是等位基因,因为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新的等位基因,B错误;
    C、突变体乙的D18基因编码区发生的碱基对替换后的结果是相应的mRNA位置上的密码子由UGG变成终止密码子UGA,显然是对应基因结构的碱基对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是由G/C变成T/A,C错误;
    D、D18基因发生的两种突变表现的结果不同,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随机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熟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以及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赤霉素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3-1【基础】 【正确答案】 1、兼性厌氧 水、氮源、碳源和无机盐 摇床培养能使营养物质充分和酵母菌接触,有利于酵母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为培养液提供更多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促进酵母菌的增殖

    2、2.64×109 将等量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菌液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
    3、密封不严,导致醋酸菌繁殖,将乙醇转化为醋酸 防止杂菌的污染
    【试题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呼吸类型为兼性厌氧型;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因此研究所用的选择培养基需要添加上述四种物质;摇床能使酵母菌充分接触营养物质,有利于酵母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同时能提供更多的氧气,以促进酵母菌的增殖,因此摇床培养能加速酵母菌的繁殖。
    首先计算三个平板的平均菌落数为(251+265+276)/3=264,实验人员采用梯度稀释法将菌种稀释了105倍,涂布平板时使用了0.1mL,此时是106倍,求没10mL酵母菌悬液,所以最终是107倍,因此每10mL含有的酵母菌个数为264107,即2.64109;计算紫外线诱变的致死率设计对照试验,应保证实验的唯一变量是紫外线的有无,因此对照试验的处理方式为将等量的未接受紫外线照射的菌液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
    制作果酒需要严格密封,密封不严导致醋酸菌繁殖,从而使乙醇转化为醋酸,最终引起果酒变酸;抗生素的作用在于防止杂菌污染。
    13-2【基础】 【正确答案】 1、碳源(和能源)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防止高温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 使霉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 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或“产生酒精和乳酸”)
    3、酶的活性 4、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灼烧
    【试题解析】 分析:
    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②稀释涂布平板法。
    微生物的营养主要是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糖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未冷却的糯米温度高,会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因此将蒸熟的糯米进行冷却,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甜酒曲中的微生物;发酵前期供应的氧气可促进好氧霉菌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为自身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能量;发酵后期隔绝空气,可为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代谢产物酒精和乳酸创造条件。
    温度的改变会通过酶的活性来影响代谢,进而影响代谢产物的产生而影响品味。
    微生物的分离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在无菌操作过程中,试管口、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常用灼烧灭菌法进行灭菌。
    13-3【巩固】 【正确答案】 1、脲酶 琼脂 2、稀释涂布平板法
    3、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能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
    4、灭菌 ①②④
    【试题解析】 分析:
    脲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尿素分解菌能分泌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气,可利用尿素为唯一的氮源筛选出尿素分解菌。
    接种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脲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所以尿素分解菌能分泌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气。由图可知,含尿素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所以物质X是琼脂。
    将细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以获得单菌落。
    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要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分离,若分离的菌种为乳酸菌,则不能用(2)中的方法接种分离,应选用平板浇注分离法,原因是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不能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
    使用过的培养基不能直接倒掉,因为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污染环境,所以应当灭菌后,才能倒掉;未设置对照组不影响培养基中的菌落数,若选取的选取的土样不同、无菌操作不规范、培养基被污染都可能使菌落的数量偏多,故选①②④。
    13-4【巩固】 【正确答案】 1、配制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 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
    2、涂布器 稀释涂布平板 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00倍稀释的克霉灵、链孢克星的抑菌作用最好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 该细菌抑制链孢霉生长
    【试题解析】 分析:
    灭菌的方法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图中除了配制培养基,其余均需在燃烧的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培养基应采用湿热灭菌的方法,配制好的PDA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冷却至不烫手(或50℃左右),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杀菌剂的种类和浓度,实验组需分别加入等量不同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杀菌剂后,进行步骤②。
    接种②得到的菌落在平板上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是使用涂布器将孢子悬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的。表中数据显示6种杀菌剂对链孢霉均有抑菌作用,且克霉灵≥链孢克星>高效洁霉净≥霉菌克星>多菌灵>百菌清,其中克霉灵和链孢克星100倍稀释液平板培养基中已无链孢霉菌落长出。
    化学药剂的防治存在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等缺点。题中信息表明拮抗线为两个不同的菌种相互抵御对方的侵入,从而在两个菌种之间形成的一条深色线,说明若存在拮抗线,该细菌可抑制链孢霉生长。
    13-5【巩固】 【正确答案】 1、果胶酶 温度对果胶酶活性有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出汁率高
    2、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醋酸菌为需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醋酸
    3、酸性的重铬酸钾 颜色深浅
    4、稀释涂布平板
    【试题解析】 分析:
    发酵Ⅰ阶段发酵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在发酵II阶段,发酵菌种主要是醋酸菌,醋酸菌为需氧菌,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醋酸。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果胶和纤维素,刺梨鲜果经分选清洗破碎压榨后,要对榨汁进行澄清处理,像破碎形成的果泥中加入果胶酶处理一段时间,既能提高出汁率,又能提高果汁的澄清度。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大,所以需要控制适宜反应温度,因为温度对果胶酶活性有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活性最高,出汁率高。
    在发酵Ⅰ阶段的前期,需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所以通入氧气的作用是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发酵II阶段,为醋酸菌利用酒精产生醋酸的过程,醋酸菌为需氧菌,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醋酸,该过程需要氧气。
    检测酒精用酸性的重铬酸钾,酒精与酸性的重铬酸钾反应,会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通过比对颜色深浅来确定发酵液中酒精的浓度。
    对菌种计数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发酵过程中,可抽取一定量的发酵液,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培养基上,对杂菌进行计数以判断杂菌是否超标。
    13-6【提升】 【正确答案】 1、石油 只有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 选择
    2、溶解氧 营养物质
    3、稀释涂布平板 血细胞计数板或特定的细菌计数板
    4、104 1.7×109
    【试题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故为了获得目的菌,应使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制成选择培养基,这是因为该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种类(分解石油)的微生物正常生长和繁殖,而其他的微生物的生长被抑制,进而起到选择作用,因此必须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只让目的菌株生存繁殖。
    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液体培养基中溶解氧的含量,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还能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因此振荡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生长快。
    若要测定活菌数量,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或特定的细菌计数板)直接计数,前者统计的数目往往比真实的值偏小。
    丙图中10g土样加入无菌水定容至100mL,稀释了10倍,取1mL加入1号试管(含有9mL无菌水)又稀释了10倍,取1mL加入2号试管(含有9mL无菌水)又稀释了10倍,取1mL加入3号试管(含有9mL无菌水)又稀释了10倍,据此推测,丙图中5号试管稀释了106倍,根据计算公式计算: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所以每克土壤中的活菌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
    14-1【基础】 【正确答案】 1、葡萄糖(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神经—体液调节
    2、肝脏、肌肉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3、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① 靶细胞表面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
    【试题解析】 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题图分析,抗体①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感受葡萄糖浓度变化;抗体②作用于胰岛素的靶细胞,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因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图示的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引起的病变属于自身免疫病。
    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的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受到葡萄糖(血糖浓度上升)、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而胰岛素参与血糖调节,故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由图可知,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具体表现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糖尿病病因有很多,有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可以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这是因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因而可以抽血来检测含量,这说明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图中抗体①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胰岛B细胞不能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因而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起糖尿病,而抗体②与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传递信息,即机体表现为胰岛素无法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显然抗体②引起的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而抗体①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补充胰岛素达到治疗的目的。据此推测医生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其症状并未缓解,假如其体内的胰岛素活力正常,说明此病不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的,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靶细胞表面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
    点睛:
    熟知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正确分析图示中抗体的作用效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4-2【基础】 【正确答案】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3、体温调节中枢 肾上腺 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或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辐射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蒸发散热增加
    4、分泌激素的信号 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试题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Ⅲ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即图中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是图中的乙模式;某人一次性饮1000 mL清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重吸收,故尿量增加。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散热增加;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辐射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蒸发散热增加。
    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信号转换为将神经递质信号转换为分泌激素的信号,该调节方式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4-3【巩固】 【正确答案】 1、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使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2、甲、乙 大脑皮层
    3、①④ 4、①④
    5、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根据图1可知,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根据图2可知,餐后乙的胰岛素明显增加,说明乙的病因是胰岛素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不能快速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和储存,由于乙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使肾小管和集合管不能完全吸收原尿中葡萄糖,因此会形成糖尿,所以与正常人不同,乙餐后3小时血糖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
    根据图1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①正确;
    ②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②错误;
    ③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不会引起尿糖,③错误;
    ④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④正确。
    故选①④。
    ①④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①④正确;
    ②若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图2中乙的胰岛素分泌量较高不符,②错误;
    ③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③错误。
    故选①④。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14-4【巩固】 【正确答案】 1、氧化分解 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通过体液运输 神经-体液调节
    2、③④ 3、胰岛素不被抑制 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降低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降血糖,胰岛血糖素能升高血糖。
    由图可知,①②③为血糖的三条去路,所以③表示糖类的氧化分解。图中胰岛B细胞上有三种受体,故可受到葡萄糖、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信号分子的刺激。胰岛素经胰岛B细胞分泌后由体液运输,故可抽取血样进行检测。据图分析血糖平衡过程有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参与,所以是神经-体液调节。
    由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机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故胰岛素抵抗的个体中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所以可能是因为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下降,胰岛素受体结构改变 ,或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导致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故而不能降血糖。
    故选③④⑤。
    图2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的使用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却未能使血糖水平下降,因此可说明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FGF1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实验3结果显示随着FGF1浓度的增加,实验鼠的胰岛素浓度下降并接近正常值,据此可知使用一定浓度的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也降低。
    14-5【巩固】 【正确答案】 1、胰岛B ①③④
    2、体液 只有靶细胞或靶器官上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
    3、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4、微量高效 更大 对正常组小鼠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题(3)中自变量是是否摘除松果体,因变量是褪黑素是否影响血糖代谢。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对靶细胞进行如下调节: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糖原,因此选①③④。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靶细胞有相应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和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调节靶细胞的生命活动。激素作用后就被灭活,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补充。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促进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加强,心跳加快。
    ①胰岛素含量很低,却能发挥重要作用,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②若褪黑素能抑制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则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降低,血糖含量会升高,同时胰岛素由于作用效果降低,会代偿性的分泌更多,使胰岛素含量升高。
    ③为避免手术(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需要设置一组实验:对正常组小鼠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
    14-6【提升】 【正确答案】 1、信息或信号 2、AKT 摄取或吸收
    3、A、D 3组小鼠pAKT增多,膜上的GLUT4增多
    4、黄连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增加pAKT的数量,进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血糖升高。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机体血糖升高可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其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
    据图1可知,机体中的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激发AKT的磷酸化,促进含葡萄糖载体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致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 GLUT4 数目增多,加快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血糖降低。
    ①3组为实验组,处理应为黄连素,1组处理应该为低脂饮食,通过1、3组结果的对比,可知黄连素能否将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故I、II 处理所需的实验材料应分别选用A、D。
    ②与低值饮食小鼠相比,高脂饮食小鼠pAKT减少,从而导致膜上的GLUT4减少,说明高脂饮食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对高脂饮食小鼠使用黄连素处理后,其pAKT增多,膜上的GLUT4增多,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增强,也就是说黄连素可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胰岛素抵抗。
    综合以上研究,黄连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增加pAKT的数量,进而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血糖升高。图如下:

    15-1【基础】 【正确答案】 1、季节性 整体 2、ABCD 3、6 3.2 14%
    4、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
    【试题解析】 分析:
    1、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生态工程中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所以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甲的栖息地、甲的食物、甲的天敌和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正确。
    每一段时间同化量有四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利用,分析表格可知,Z=3.8+3.1+0.1=7,Y=26.5+34.3+2.2+7=70,X=500-132-292-70=6,因此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6×103kJ,肉食性动物为Z等于7×103kJ,所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7×103kJ-3.8×103kJ=3.2×103kJ。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比值,并非某两种生物的能量比值,所以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0/500×100%= 14%。
    铜绿微囊藻和金鱼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其次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从而使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15-2【基础】 【正确答案】 1、物理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169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合理即给分)
    3、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同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声音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物理信息;利用声音驱赶鸟类,避免鸟类对产品产生危害,体现了信息传递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作用。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海参从贝类同化的能量是386,呼吸作用是217,所以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386-217=169kJ/(m2·a)。
    海水立体养殖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同。
    15-3【巩固】 【正确答案】 1、垂直 光能和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饵料等有机物中含有的化学能) 18%
    2、大于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协调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试题解析】 分析:
    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B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3中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实现了水稻和河蟹的双丰收。根据图1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的有机物所含有的化学能,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50=450(×10kJ/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能量=1210+1290=2500(×10kJ/m2·a),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50(×10kJ/m2·a)/2500(×10kJ/m2·a)×100%=18%。
    ①Y1、Y2、Y3表示甲、乙、丙的呼吸作用,Z4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达“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②为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且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故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题图字母含义。
    15-4【巩固】 【正确答案】 1、生产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大型真菌、跳虫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水平 4、c a-b
    【试题解析】 分析: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指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功能有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前两者是其主要功能。
    图1中大型真菌和跳虫依赖有机碎屑生存,为分解者,其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其最终流向分解者,即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乙同化的能量-b乙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15-5【巩固】 【正确答案】 1、大于 2、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3、结构和功能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10% 部分 D同化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未利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试题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②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③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废弃矿山在物质上的输入量应“大于”“小于”输出量,进而促进生态修复的进程。
    修复成功的矿山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政府在矿山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这些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在观赏、健身等方面的直接使用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绿色青山带来的生态价值的不可估量,即题中信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修复成功的标志一般是看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矿山修复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为次生演替过程。
    ①图中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0000×50+5000×100=1×106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20000=1×105kJ,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05÷1×106=10%,D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为D同化的能量中除流向分解者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未利用)。
    ②生态系统变得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图中缺乏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吧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15-6【提升】 【正确答案】 1、有机物或含碳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3、1.7×105KJ 16.8%
    4、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 1.5×1011
    【试题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即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成为森林碳库。当遭遇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后,原本储存在植物体中的碳就会释放回大气中,其回归途径除了图1中的途径外(植物呼吸、燃烧等),还有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图2中的曲线a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量,曲线b表示40年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增加相对量,图2中a、b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据表分析:农作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104=31×104 kJ,鸡的同化量为(10+7)×104=17×104 kJ,所以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为14×104 kJ,鸡流入人的能量为(7-1-3)×104=3×104 kJ,故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4×104 +3×104=1.7×105KJ;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104 ÷[(110+75)×104]×100%≈16.8%。
    从图中可看出,此计数方法用到了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因此该计数方法为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该计数板计数室为25×16的规格,应取四角和正中间(共5个)方格,原则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5个方格的微生物数量依次为左上格5个,左下格6个,中间格6个,右上格6个,右下格7个,则该计数室的微生物的数量是(5+6+6+6+7) ÷5×25=150个,一个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再结合题中样液稀释100倍,可计算1L样液中,该微生物的数量是150×10×100×106=1.5×1011个。
    16-1【基础】 【正确答案】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和发挥作用
    2、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3、甲,Ti质粒上的T-DNA能转移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甲上含有限制酶XbaⅠ和SacⅠ,能保证目的基因插入T-DNA内部
    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基因表达载体可以帮助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和发挥作用。
    启动子是启动目的基因转录所必须的序列,与RNA聚合酶结合后启动转录。
    Ti质粒上的T-DNA能转移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甲上含有限制酶XbaⅠ和SacⅠ,能保证目的基因插入T-DNA内部,因此应选择甲。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16-2【基础】 【正确答案】 1、逆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
    2、SalI和BamHI
    3、使hLF基因在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或使目的基因表达) 用于筛选成功导入hLF基因的乳腺细胞
    4、膜的流动性 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过程①是经RNA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RT-PCR过程需先进行逆转录合成DNA,然后再进行PCR,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且PCR温度较高,还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由于在转录过程中经过剪切等过程,成熟的mRNA不含有启动子等非编码部位,故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过程获得hLH基因,该cDNA基因不具有的结构是启动子、终止子和内含子。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为避免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通常选择两种限制酶进行切割,分析题意,本过程中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属于标记基因,不能将其破坏,故不能选择NheI进行切割,故过程②需要用SalI和BamHI酶处理pEB质粒和添加了相应识别序列的hLH基因,已获得重组质粒。
    hLF基因是目的基因,BLG基因为B乳铁蛋白基因,过程②中,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使hLF基因在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或使目的基因表达);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其表达后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绿色荧光,故用作标记基因,用于筛选成功导入hLF基因的乳腺细胞。
    ③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该过程脂质体介导利用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最常用)、花粉管通道法(我国科学家独创)。
    16-3【巩固】 【正确答案】 1、DNA的半保留复制 sGFP两端(3'端)核苷酸序列或sGFP两端(3'端)碱基序列 HindⅢ和BamHI
    2、DNA连接酶 保证sCFP能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
    3、潮霉素在灭菌时结构被破坏,无法筛选出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意近即可)
    4、三 5、大丽轮枝菌菌丝细胞中绿色荧光强度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因此PCR扩增s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原理是DNA的半保留复制。
    由于DNA两条链反向平行,且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子链从5′→3′方向延伸,所以该过程需要根据s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两端(3′端)核苷酸(或碱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为了保证s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正确插入到质粒中,还需要在引物的5′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由于质粒大片段是利用HindⅢ和BamHⅠ共同切割得到的质粒的长片段,还需要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图中HindⅢ和BamH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过程②为构建重组DNA,需要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而终止子是使转录终止的序列,而目的基因不携带启动子和终止子,所以将s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的目的是保证s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
    过程③中需要配制细菌培养基,配制时要在培养基灭菌并冷却到80℃左右后,加入潮霉素溶液,以防止杂菌污染。由于潮霉素在灭菌时结构会被破坏,不能发挥选择作用,无法筛选出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所以潮霉素不能与培养基一同灭菌。
    根据质粒中BamHI和HindⅢ的识别位点以及用BamHI和HindⅢ酶切后得到的质粒大片段为3500bp,可知质粒小片段应为3750-3500=250(bp)。sGFP的基因长度为720bp,质粒大片段为3500bp,二者连接后的长度为3500+720=4220(bp)。用BamHI和HindⅢ完全酶切后会形成4220bp,3500bp和720bp三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
    转基因成功的标志是形成目的基因的产物,所以最终可通过检测大丽轮枝菌菌丝细胞中绿色荧光强度,以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旺盛表达的大丽轮枝菌。
    16-4【巩固】 【正确答案】 1、逆转录酶和Taq酶 Lm-PHB2基因两侧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HindⅢ和EcoRⅠ识别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X-gal、IPTG、卡那霉素 白
    3、Lm-PHB2蛋白 抗原—抗体杂交
    4、将宫颈癌细胞分成等量的两组,实验组将一定浓度的Lm-PHB2蛋白添加到宫颈癌细胞培养液中,对照组则将宫颈癌细胞培养在一般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或一段时间)
    【试题解析】 分析:
    1、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需根据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1)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①为由mRNA获得大量DNA的RT-PCR过程,需要的酶有逆转录酶和Taq酶,该过程需要的引物的设计依据是Lm-PHB2基因两侧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根据图像发现将Lm-PHB2基因插入载体时,使用的是限制酶HindⅢ和EcoRⅠ,因此在引物的5'端要加入HindⅢ和EcoRI识别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分析图像可知,载体pMD18-T-Lm-PHB2中LacZ基因被破坏,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完整,因此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形成菌落,因此筛选和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卡那霉素、X-gal,IPTG和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挑取白色菌落中的微生物培养并提取质粒,用限制酶进行酶切,再对DNA酶切产物进行检测。
    单克隆抗体是利用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此单克隆抗体可与Lm-PHB2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应给小鼠注射Lm-PHB2蛋白,以得到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大肠杆菌中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
    要探究Lm-PHB2蛋白是否是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的DNA复制来抑制其增殖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Lm-PHB2蛋白,因变量是宫颈癌细胞的增殖程度。实验思路是将宫颈癌细胞分成等量的两组,实验组将一定浓度的Lm-PHB2蛋白添加到宫颈癌细胞培养液中,对照组则将宫颈癌细胞培养在一般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小时(或一段时间),观察比较宫颈癌细胞的数量。
    16-5【巩固】 【正确答案】 1、逆转录 引物或2种引物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MunI和Bgl II
    3、再分化 幼苗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照刺激
    4、只是质粒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除草剂抗性基因表达,导致其能抗除草剂,但PNRSC并未整合到该植株中,其不能抗稻瘟 接种稻瘟病菌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由mRNA获得cDNA的过程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PCR反应的条件:缓冲液、模板DNA(cDNA)、2种引物、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TP)、热稳定的DNA聚合酶。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为了防止基因的反向连接,应选用2种限制酶处理质粒载体,据图可知,Bgl Ⅱ会破坏目的基因,结合质粒上与PNRSC上的限制酶位点可知,不能用EcoR I 和Prvit 2切割质粒,因为会把终止子切掉,保证目的基因和载体既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又不会反向连接,应选择 MunI和Bgl II处理质粒载体,选择EcoRI 和BamHI 处理目的基因, MunI和EcoRI 切割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BamHI合 Bgl II切割后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后可得到相应的幼苗,由于幼苗形成叶绿体的过程需要光照刺激,所以再分化过程需要光照培养。
    可能只是质粒整合到转基因植株中,除草剂抗性基因表达,导致其能抗除草剂,但PNRSC并未整合到该植株中,其不能抗稻瘟,所以还需进行接种稻瘟病菌实验确定其抗性。
    16-6【提升】 【正确答案】 1、RNA(或mRNA) BamHI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潮霉素
    3、R P1+不含有D基因的P2 D基因通过表达D转录因子,同时激活R基因和N基因的表达,分别提高二氧化碳固定酶的含量和活性、促进氮素吸收转运,从而实现水稻大幅增产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Ca2+处理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④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由题干“逆转录成cDNA”可知,故应提取RNA(或mRNA);限制酶酶切位点需只在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排除NdeI和EcoRI,为使目的基因与载体正确连接,要用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质粒,若用XhoⅠ,另一个无论选BamHI或SmaI,都会将T-DNA上唯一的抗性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切去,故应选择BamHI和SmaⅠ,在设计上游引物时5'端应添加限制酶BamHⅠ的识别序列。
    诱导形成愈伤组织,需要培养基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适中;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时,Ti质粒只有T-DNA上的基因会转移到受体细胞中,故选用含潮霉素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
    实验目的为探究D转录因子对R基因的表达的影响。将R基因的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基因融合形成嵌合基因表达载体(P1),与另一个含有D基因的表达载体(P2)一起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加入荧光素后,出现荧光,说明D基因表达产物能与R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并激活R基因表达。
    ①对照组要排除D基因表达外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选用P1+不含有D基因的P2导入原生质体中。
    ②D基因有助于大幅增产的原因是:D基因通过表达D转录因子,同时激活R基因和N基因的表达,分别提高二氧化碳固定酶的含量和活性、促进氮素吸收转运,从而实现水稻大幅增产。
    17-1【基础】 【正确答案】 1、父传子、子传孙,性状只在男性之间代代相传,女性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甲 、乙 、丙
    2、男性的X染色体必然来自母亲,即 II3致病基因XA必然来自于I2,说明I2基因型为XAXA 或XAXa(男病,其母女必病)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有家族聚集现象 、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试题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是:父传子、子传孙,性状只在男性之间代代相传,女性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由于伴Y遗传病只在男性中有体现,故图中甲 、乙 、丙均可判断恐高症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是若儿子患病,则母亲必然患病,男性的X染色体必然来自母亲,即 II3致病基因XA必然来自于I2,说明I2基因型为XAXA 或XAXa(男病,其母女必病)。
    据图乙可知,II3患病,而III代的儿子正常,据此可确认恐高症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的特点是若母亲患病,则儿子必定患病)。
    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有家族聚集现象 、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17-2【基础】 【正确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3和Ⅰ-4都不含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Ⅰ-3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3/16 Ⅱ-5(母方)减数分裂正常,Ⅱ-6(父方)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受精
    3、基因突变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1:甲家族中,Ⅰ-1和Ⅰ-2都不患CMT1腓骨肌萎缩症,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19kb的片段代表正常基因(STS基因),而16kb的片段代表鱼鳞病致病基因(sts基因)。
    甲家族中,Ⅰ-1和Ⅰ-2都不患CMT1腓骨肌萎缩症,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家族中,Ⅰ-3和Ⅰ-4都不含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Ⅰ-3只含有19kb的片段,说明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Ⅲ-1两种病都患,其基因型为:ccXstsY,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CcXSTSXsts,Ⅱ-3的基因型为CcXSTSY,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4=3/16。若Ⅲ2为该家族发现的第一位鱼鳞病女性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学鉴定发现其有45条染色体,比正常个体少了1条染色体,推测该女性患者只有1条X染色体,且所携带的基因是sts,由于Ⅱ-5和Ⅱ-6均表现正常,所以这条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应来自于Ⅱ-5,而Ⅱ-6并未提供性染色体,故该女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最可能是Ⅱ-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和Y同源染色体未发生分离,移向同一极,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产生的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与携带致病基因的卵细胞结合后,产生了含45条染色体的鱼鳞病女性患者。
    有些患者STS基因的PCR扩增条带与正常人相同,但也表现出鱼鳞病症状,可能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转录翻译形成的STS空间结果异常,不能与底物结合,进而失去了催化功能,导致底物积累使胆固醇合成受限,导致皮肤角质层扁平细胞的膜结构异常,引起表皮屏障功能障碍,造成皮肤干燥,易损伤。
    17-3【巩固】 【正确答案】 1、家系 显性 常 Aa
    2、PCR b和c或c和b
    3、M2 4、
    【试题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遗传找女患,父子都病是伴传;显性遗传找男患,母女都病是伴传。
    3、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图 1所示图谱为遗传谱系图,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所得到;据图1可知,家族患该个体病数量较多,可初步断定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A/a表示,Ⅱ2为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AY,则Ⅲ1必为患者(XAX-),与图中信息矛盾,故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据图1可知,Ⅱ4为正常个体(aa)与Ⅱ3患者(A_)婚配后生出正常个体,故Ⅱ3基因型为Aa,则Ⅲ8基因型(患者)为Aa。
    利用多组“微卫星DNA” 分子标记进行鉴定时,需进行体外扩增相应的DNA片段,可采用PCR技术进行扩增;PCR技术扩增DNA时,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为5'端到3'端,且相向延伸子链,故根据图2中所给序列,应选择一组合适的引物为b和c。
    根据图1分析,Ⅲ8外所有患者均有M2类型的分子标记。
    据分析(1)可知,Ⅱ3基因型为Aa,Ⅱ4基因型为aa,据分析(3)可知,患者带有M标记(由3个微卫星重复序列构成),故图中Ⅱ3两条DNA片段中上面那条对应A(致病基因),其余DNA片段对应a,具体如图所示:

    点睛:
    本题题综合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PCR技术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4【巩固】 【正确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Ⅱ5
    2、②④ 3、AaXBXb 1/24
    4、1/208
    【试题解析】 分析:
    Ⅰ1、Ⅰ2不患甲病,生出患甲病的Ⅱ5号,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Ⅲ2,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题意“有一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符,由题意“有一人是因基因突变而患上此病”可知,Ⅱ5或Ⅲ2是基因突变,从遗传图谱可知,如果乙病为伴X遗传病,Ⅳ1患乙病,Ⅲ1也必患乙病,与遗传图谱不符,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1、Ⅰ2不患甲病,生出患甲病的Ⅱ5号,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Ⅲ2,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题意“有一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符,由题意“有一人是因基因突变而患上此病”可知,Ⅱ5或Ⅲ2是基因突变,从遗传图谱可知,如果乙病为伴X遗传病,Ⅳ1患乙病,Ⅲ1也必患乙病,与遗传图谱不符,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为基因突变。
    Ⅲ4两病皆患,其基因型为aaXbY,说明②④代表a、b基因,又因为Ⅲ2(aaXBX-)患乙病,不患甲病,说明②代表a基因,④代表b基因,③代表B基因,①代表A基因。
    Ⅱ2生出患病的Ⅲ4(aaXbY),说明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Ⅰ1的基因型为AAXBY,说明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6的基因型为AaXbY,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1的基因型为AaXBY,故Ⅲ3的基因型为1/3AA,2/3Aa,1/2XBXb,1/2XBXB,故Ⅲ6与Ⅲ3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2/3×1/4×1/2×1/2=1/24。
    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则aa=1/625,a=1/25,A=24/25,AA=576/625,Aa=1/25×24/25×2=48/625,人群中正常男性为携带者的概率为=Aa÷(Aa+AA)=1/13,正常的男性的基因型为1/13AaXBY,Ⅳ1的乙病基因已确定为aa,Ⅲ2的基因型为XBXb,Ⅲ1的基因型为XBY,Ⅳ1的甲病基因为1/2XBXb,1/2XBXB,Ⅳ1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Ⅳ1与正常的男性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1/13×1/2×1/2×1/4=1/208。
    17-5【巩固】 【正确答案】 1、B 2、② ④
    3、①② 4、C
    5、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和来自父本的两条15号染色体,发生“三体自救”时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被清除
    【试题解析】 分析: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神经细胞和一般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两类细胞中UBE3A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体现了细胞分化。故选B。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分析题意,母本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中第2487号碱基T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故选②;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父本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又在神经细胞中高度甲基化导致不表达,该现象属于表观遗传,故选④。
    据图分析,图中的II-4和II-3均正常,但子代生出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II-3是女性,其父亲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是A/a,则III-3是aa,其致病基因来自①Ⅱ-3和②Ⅱ-4,但II-3(Aa)中的a基因无法确定来自I-1还是I-2,故选①②。
    结合(3)可知,Ⅱ-3个体与Ⅱ-4个体基因型均为Aa,两者再次生育,后代患AS(aa)的概率是1/4,故选C。
    分析题意,若神经细胞来自母本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有缺陷,使得神经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或活性低可导致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而患天使综合征(AS),图示细胞中两条15号染色体均来自父本,缺少母本的染色体,则该个体是AS患病个体;该个体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和来自父本的两条15号染色体,发生“三体自救”时来自母本的15号染色体被清除。
    17-6【提升】 【正确答案】 1、自由组合定律 mmXEY
    2、e 3、1/4 红眼∶白眼=8∶1
    4、选择亲代红眼雌蝇与子二代雄蝇交配;若后代雌蝇均为紫眼,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若后代雌蝇、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
    5、3/4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纯合的红眼雌蝇与纯合的白眼雄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均为紫眼,雄蝇均为红眼,说明紫色与红色这一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是紫色,由基因E控制。且子代雌雄的表现型不一致,说明控制红眼和紫眼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而等位基因M/m与色素的合成有关,含基因M的个体可以合成色素,只含基因m的个体不能合成色素,眼色为白色,与性别无关,说明M/m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根据分析,紫色与红色这一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是紫色。M/m、E/e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F2的雌性中红眼:紫眼:白眼=3:3:2,雄性中红眼:紫眼:白眼=3:3:2,F2雌雄白眼(mm_)均为1/4=1/4×1,子一代红眼和紫眼关于M/m这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Mm。F2雌雄红眼(M_XeXe、M_XeY)为3/8=3/4×1/2,F2雌雄紫眼(M_XEX-、M_XEY)为3/8=3/4×1/2,可推知F1紫眼为MmXEXe,红眼为MmXeY。因此,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MMXeXe和mmXEY。
    亲代的基因型为MMXeXe和mmXEY,F1基因型为MmXEXe和MmXeY,对亲代和子一代果蝇的含E/e基因的相关DNA片段用电泳法进行分离,亲代结果如图所示,说明母亲对应条带1,父亲对应条带2,则条带1与条带2分别对应的基因是e和E,子一代雌性既有E又有e,即条带1和2均有,子一代雄性只有e,即只有条带1,则子一代果蝇的电泳结果为:
    子二代雌蝇(M_XEXe、M_XeXe、mmXEXe、mmXeXe)中,纯合子(mmXeXe、MMXeXe)的比例是1/4×1/2+1/4×1/2=1/4;若子二代中红眼果蝇(1MMXeXe、2MmXeXe、1MMXeY、2MmXeY)随机交配,雌配子mXe概率为1/3,雄配子mY概率为1/6,雄配子mXe概率为1/6,子代白眼为mmXeXe+mmXeY=1/6×1/3+1/3×1/6=1/9,则其代红眼的比例为1–1/9=8/9,则红眼:白眼=8:1。
    子二代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mmXeY,可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选择亲代红眼雌蝇与子二代白眼雄蝇交配。若后代雌蝇均为紫眼,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若后代雌蝇、雄蝇均为红眼,则子二代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mmXeY。
    ②两种荧光蛋白基因存在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此雌蝇(假设AaBb表示)与正常雄蝇(假设aabb表示)交配,则后代中能产生荧光的个体(含A或B)所占比例是1-1/2×1/2=3/4。


    相关试卷

    2023年河南省豫北名校高考生物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豫北名校高考生物模拟试卷(一)(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植物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天津市九校联考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九校联考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天津市市区重点中学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市区重点中学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