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PPT课件+教学详案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23pptx、1232pptx、上海科技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教学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设计说明本节主要介绍了汽化和液化现象、液体的沸腾条件、液体沸腾时的特征及沸点、蒸发吸热及生活中的应用和液化的两种方式等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也由于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和经验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探究的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2.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3.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4.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教具、学具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纸锅、棉花、烧瓶、导管、秒表。授课时数2课时第1课时 汽化教学过程回顾思考温度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用吹风机吹湿头发和用干手器吹手的图片,提问:头发和手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引入课题。讲授新课一、汽化和液化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塑料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却变瘪了?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教师提问:水烧开和湿衣服变干都为汽化现象,两者有啥不同?总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二、水沸腾的特点提问:水是不是一开始烧就沸腾了?你怎样判断水是否在沸腾?学生总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举例:我们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所说的 “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我们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越来越高?水里的气泡是怎么来的?猜想和假设:因为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水尽快沸腾?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交流、讨论:(1)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3)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4)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学生活动:观察第17页“一些物质的沸点”表。指出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思考: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如果不能,则应该采用哪种液体温度计?做一做:教师演示纸锅烧水提问: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学生讨论回答: 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三、蒸发1.蒸发投影展示:地面上的水和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的图片提问:水分到哪里去了?与温度有何关系?学生思考回答:水分跑到空气中去了,温度越高,水分跑得越快。总结:这种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下。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思考:(1)夏天晒衣服和冬天晒衣服,哪个时候衣服干得快?(2)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总结: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3)晒粮食的时候,摊开的粮食比堆在一块的哪个干得更快?(4)晒衣服的时候,展开的衣服比团着的哪个干得快?总结: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5)湿衣服挂在通风处和不通风处哪个干得快?总结: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得越快。学生思考:为了加快蒸发,我们应该怎么办?课堂小结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沸腾的规律:(1)液体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4.沸点:(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2)沸点跟大气压和液体的种类有关。(3)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4)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当堂达标1.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着分析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答案:因为纱布能将盆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饭菜所在环境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质了。2.小明喝水时不小心将卷子弄湿了。为了使卷子干得快些,他应该怎样做?请写出一种合理的方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答案:他可以放在太阳光下面晒,这是因为提高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他也可以将卷子放在通风处,这样可以增加水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水的蒸发。(答案合理即可)3.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A.逐渐升高 B.不变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答案:B4.徐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所测水的沸点为________℃,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处大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开始实验时烧杯内最好装入热水,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答案:99 小于 可缩短加热时间5.有些宾馆、饭店的洗手间里装有感应式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在它的下方,热烘烘的气体就会吹出来,一会儿手就烘干了,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原因:热风提高手上水分的________,并加速水分表面的空气________,促进水分的________。答案:温度 流动 蒸发 6.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取两只相同的茶杯,盛入等量清水,将A杯盖上杯盖,B杯敞开,如图所示。将它们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桌上,经过两个小时,________杯中的水温较低,这是由于这杯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更快所致。答案:B 汽化7.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3)分析图丙所示的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2)93 (3)保持不变 板书设计第1课时 汽化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沸腾的规律:(1)液体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4.沸点:沸点跟大气压和液体的种类有关。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第2课时 液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刚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感觉凉凉的,上面有水珠,是矿泉水瓶漏水了吗?水珠是如何形成的?讲授新课一、液化1.液化的实例投影展示: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烧水时,壶嘴冒出的 “白气”。“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思考回答: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的现象吗?(在窗玻璃里边还是外边?)学生回答:里边。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液化现象举例:雨、露、雾、“白气”、玻璃窗内的水珠、车窗外的水珠、夏天冰镇饮料瓶外的水珠、夏季水缸外壁“出汗”、冬季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例1 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答案:D跟踪训练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C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湿衣服晾干C.秋天,草沾晨露 D.冬天,湖水成冰2.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B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2.液化的方法(1)教师讲解露珠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露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总结: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为冷却法。自然界中露珠的形成、雾的形成都是因为气温下降使水蒸气遇冷液化。(2)投影展示:气体打火机和液化石油气,它们是如何压入容器的?总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归纳: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例2 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A.使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 B.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使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解析: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降低温度,例如雾、雨、露的形成等;二是压缩体积,例如液化石油气等。故选D。答案:D跟踪训练3.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B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聚二、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实验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实验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现象: 1.手感到比较凉;2.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结论:汽化吸热。实验3: 在试管A未放入容器B前,先用温度计测出B中的水温。再将试管A放入B中,让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A中会遇冷液化为水。过一段时间再测容器B中的水温。它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这说明什么?现象:B中的水温升高了,说明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升高。结论:液化放热。教师总结: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讨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课堂小结1.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也能使一部分气体液化。2.液化的类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露和雾)和从容器中出来的热的水蒸气液化(如开水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最常见的液化现象。3.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当堂达标1.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__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汽化 液化 放 2.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___________,在冷凝器内___________。答案: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3.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抬尾芥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答案:B4.打预防针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 )A.酒精温度低B.酒精会凝固C.酒精蒸发从人皮肤上吸热而制冷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C5.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对准损伤处喷射气态氯乙烷,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以防止淤血,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减缓痛感。氯乙烷主要被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出后迅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答案: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板书设计第2课时 液化1.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教学反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三节 测量电功率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63pptx、上海科技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六章第三节测量电功率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三节 “伏安法”测电阻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153pptx、上海科技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五章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三节 内燃机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33pptx、上海科技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三章第三节内燃机教学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