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9 马说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9 马说,共6页。
19.马说[唐]韩 愈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没的情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显出作者愤愤不平之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本领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句末的反诘句,表现出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第三段:总结全文,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结构图示】(阅读借鉴) 【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2)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主题思想】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通过叙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和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写作特色】托物寓意,中心明确。作者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要任人唯贤,善于识别人才,并努力做到不浪费人才,人尽其才,这样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一、通假字1.祗注辱于奴隶人之手祗:__同“衹(只)”,只、仅__2.食注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同“饲”,喂__3.才美不外见注见:__同“现”__二、古今异义 1.一食或注尽粟一石2.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策注之不以其道策:__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__2.名词作状语骈注死于槽枥之间 骈:__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__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__受屈辱__(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__吃尽__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使……尽,竭尽__5.数量词活用为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__日行千里__四、一词多义1.食2.策3.虽4.能五、重点实词1.骈死注于槽枥注之间骈死:__(和普通马)一同死__槽枥:__马槽__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著称__3.一食注或尽粟一石注 一食:__吃一次__粟:__原指小米,也泛指粮食__石:__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__4.才美不外见注外见:__表现在外面__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等同,一样__6.策之不以其道 道:__正确方法__7.食之不能尽其材注材:__才能,才干__8.执策而临注之 执:__握__临:__面对__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其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犹,尚且__七、特殊句式1.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2)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应为“一食或尽一石粟”)(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2.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策”前省略主语“食马者”)八、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019·娄底,课后习题)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019·邵阳、娄底,课后习题)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19·济宁、营口,课后习题)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九、问题探究 1.课文中说的是“千里马”,而谈论的主题是“人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全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且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指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能最需要的是什么?试谈谈你的看法。示例: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课后习题)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代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一、阅读《马说》,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__同“衹(只)”,只、仅__(2)策之不以其道策:__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本领就不能表现在外面。(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添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和愚昧。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以及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浅薄无能);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马说》)【乙】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节选自《战国策》)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同“饲”,喂__(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才能、才干__(3)执策而临之 临:__面对__(4)反以报君 反:__同“返”,回来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3.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样写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4.同样是求“千里马”,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概述两文“千里马”的不同之处。【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导致其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参考译文【乙】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 论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吾十有注五而志于学 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十而不惑注 惑,从心所欲 从,不逾注矩注 逾,学而不思则罔注 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 诫子书,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4 爱莲说,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