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复习课(含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087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复习课(含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087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复习课(含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087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件PPT+教案(含练习)全套
鲁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复习课(含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鲁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复习课(含练习),共7页。
第三单元 溶液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溶解的实质,了解溶液的特征,掌握溶质、溶剂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了解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二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作出简单的计算,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回顾 1.溶液 ________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溶液,溶液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______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________。 2.溶解过程中的放热与吸热现象 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还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如___________。 3.乳化现象 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把________下,________中,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________该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6.溶质质量分数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的质量与_________的质量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质量=_________的质量+_________的质量。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写为溶质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 溶液稀释前后__________的质量不变。 【拓展】溶液稀释前后有关量的计算关系为:稀释前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7.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 g 16%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 g;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_ g,即________ mL。 (2)称量(量取):用________或电子秤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再用_________量取所需的水。 (3)溶解: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干燥的________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_________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溶解。 (4)装瓶存放: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注明_________和__________),放入试剂柜中。 本单元热点题型 一、溶液的形成与概念 例1 (2019·云南)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蔗糖 C.花生油 D.泥土 解析: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形成溶液;面粉、花生油和泥土均不能溶于水,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 答案:B 跟踪训练1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食盐 跟踪训练2 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 例2 (2019·山东德州)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下图像: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解析:(1)由题图可知氯化钠、硝酸铵充分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即在 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氯化钠、硝酸铵。(2)由题图可知对NaOH而言,a 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是因为氢氧化钠在水中完全溶解,溶液温度升高到最大值后,溶液开始散失热量,导致温度降低。 答案:(1)氯化钠、硝酸铵 (2)降低 溶液散失热量
三、乳化作用 例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作厨房清洁剂 D.长期用硬水洗涤的衣物会变硬 解析:洗涤剂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油渍易溶于汽油,所以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洗衣服的过程中易形成沉淀附着在衣物上,使衣物变硬;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所以不可用作厨房清洁剂。 答案:C 跟踪训练4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洗油污 C.用洗涤剂洗餐具 D.用盐酸洗铁锈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例4 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中,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A项错误;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B项错误;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升温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是氢氧化钙比较特殊,降温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C项错误;向饱和溶液中加溶剂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项正确。 答案:D 跟踪训练5 室温下,向2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 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五、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例5 常温下,把15 g氯化钠加入到6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3.3% 解析: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15 g/(15 g+60 g) ×100%=20%。 答案:B 跟踪训练6 (2019·山东临沂)过氧化氢溶液常用于家庭、医疗等方面,它具有杀菌、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医疗上常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若配制5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3% 的过氧化氢溶液,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0% 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六、溶液的配制 例6 (2019·兰州)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水的质量是50 g B.量取水时俯视会使浓度偏大 C.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水挥发 D.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选用100 mL的量筒 解析:设需要6% 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则50 g×3%=x×6%,解得x= 25 g,需要水的质量为50 g-25 g=25 g,A错误;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25 g÷1.04 g/cm3 ≈24 mL,选用100 mL的量筒量程太大,易造成误差,D 错误;量筒读数时,俯视读数会使量得的水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会偏大,B 正确;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溶解,C错误。 答案:B 跟踪训练7 (2019·湖南衡阳)某同学配制25 g 3%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填序号)。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3)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 要点回顾 1.一种或几种 均一 稳定 溶质 溶剂 溶剂 溶质 2.氢氧化钠 硝酸铵 氯化钠 3.混合物 乳化现象 4.一定温度 一定量溶剂 继续溶解 5.增加 减少 升高 增加 蒸发 降低 6.(1)溶质 溶液 (2)溶质 溶剂 (3)溶质 7.(1)8 42 42 (2)托盘天平 量筒 (3)烧杯 玻璃棒 (4)药品名称 溶质质量分数 跟踪训练 1.B 解析:牛奶溶于水形成的是乳浊液。 2.D 解析:碘酒的溶剂是酒精,不是水。 3.D 解析: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时扩散吸热约等于水合放热,溶解时的热现象不明显,温度无明显变化。 4.C 5.B 解析:原溶液能溶解固体,属于不饱和溶液,A错误;加入20 g固体后,固体剩余2 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6 .(1)1∶16 (2)50 g 解析:(1)过氧化氢(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 =1∶16。(2)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500 g×3%=15 g,则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15 g÷30%=50 g。 7.(1)②①⑤③④ ① (2)凹液面的最低处 (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合理即可) 解析:(1)配制25 g 3% 的NaCl 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因此操作错误的是①。(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将溶质倒入烧杯中时,溶质洒落;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盛放所配溶液的试剂瓶用水润湿等都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