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教案+导学案
展开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设计说明
关于“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是让学生能区别物质的三态,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本节教学中要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冰变成水、水变成冰和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得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对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采用海波和石蜡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为了使探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可以将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问题、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水浴加热法等问题,在探究前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法把温度和时间(代表吸放热)的关系描述出来。对于凝固现象可以让学生明白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通过推理并绘出温度—时间图像的方法进行学习。
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不同,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的意义。
总结熔化和凝固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等区别物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体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通过实验比较海波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利用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并归纳固体熔化规律。
5.利用实验推理得到凝固过程的特点和图像。
6.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交流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固体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2.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的特点与区别。
教具
学生用:铁架台、试管、大烧杯、酒精灯、海波、石蜡、水、温度计、石棉网、火柴、停表等。
教师用:多媒体、烧杯、酒精灯、冰块。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1.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________℃,沸水的温度定为________℃;0 ℃和100 ℃之间分成________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________,如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读做________。
2.正确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_;②玻璃泡要________被测液体中;③读数时,玻璃泡________离开被测物体,而且要待玻璃管内液柱________后再读数,视线要跟液柱的液面________。
导入新课
1.实验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主要通过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冰的变化”,并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一较小的冰块放入烧杯,用酒精灯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等冰块全部化成水之后,继续加热,观察烧杯内水量多少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描述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从冰块的大小变化、水量的多少变化、水是由谁变来的、最后水没了又是怎么一回事等几个方面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熟知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如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而这三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
2.多媒体导入
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 ℃40 ℃之间发生物态变化,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的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你想知道这种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吗?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开这种材料可调节温度的奥秘。
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
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自然界里的水都有哪些存在形式呢?分别是什么状态呢?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答案点拨:冬天,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冰又融化成水;扫地时在地面上洒一些水,一会儿,水就不见了,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云,云又会形成雨降下来。
如秋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露,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蒸气也能变成冰,如寒冷的冬天,早晨出现的霜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固态的“冰”。
归纳总结:综上所述,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 熔化和凝固
1.概念
(1)小组引导罗列物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举例)
如:①春天,冰雪消融;②修公路时加热沥青,沥青变软最后变成液体,倒在公路上又慢慢变硬成为固体;③冬天晾在屋外的湿衣服结冰;④加热熔化后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做出各种各样的玩具;⑤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铁锅;⑥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化了。
(2)引导归纳:像上面的实例中,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我们将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熔化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呢?
(2)设计实验
①自主学习教材中的熔化和凝固。
②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A.实验选用一种固体进行还是两种对比进行好?
B.什么方法可让固体熔化?
C.如何测固体的温度?
D.我们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E.教材第54页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能否改进一下,使我们记录的数据更加完善?
F.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使固体熔化得更快,实验使用温水还是凉水?
G.我们的实验器材是什么?
H.怎样组装?
(3)教师引导归纳:利用海波和石蜡进行对比实验;将固体放入试管对试管加热可让固体熔化;用温度计插入试管内的固体中央测温度;实验过程我们要观察固体的物态变化情况并记录温度的变化;我们设计的表格加两行,记录海波状态、石蜡状态;实验中为了节约时间,选温水更好;我们需要酒精灯、烧杯和水(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且缓慢)、试管、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海波和石蜡、停表等。按如图所示组装。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收集的数据填入所设计的表格内。
(5)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格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温度的图像,如图所示。
甲 乙
分析图像得出结论:海波固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一定的温度开始出现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而且液体越来越多,直到所有固体完全变成液体,温度才继续上升;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1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冰熔化时的特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目的是________。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是________℃,物质处于________态。
(3)根据实验数据,小丽作出了冰熔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熔化用了________min,第8 min冰处于________状态。
甲 乙
解析:(1)把试管放入水中,能使试管内的冰均匀受热;(2)由图甲可知液柱在0 ℃以下,温度计的示数为-5 ℃,从图乙可以看出,冰的熔点是0 ℃,故-5 ℃的冰处于固态;(3)从图乙可以看出,从第4 min到第10 min,冰处于熔化状态,故熔化用了6 min,此时冰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第8 min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1)使冰均匀受热 (2)-5 固 (3)保持不变 6 固液共存
注意:(1)加热时,为了使各部分受热均匀应用搅拌棒不断地轻轻搅拌。
(2)物质尽可能选择粉末状的或小块状的,如碎冰。
(3)加热时,要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及温度变化。
探究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数据记录对图像进行细致分析
1.提出问题:
①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其特征可分为几段?每段对应的海波是什么状态?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是否升高?海波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②石蜡的熔化图像根据其特征有无明显分段?石蜡随加热时间的增加,石蜡的状态变化是怎样的?在吸热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石蜡有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引导归纳
波的熔化图像可分为三段——段、段、段。(见图甲海波的熔化图像)
AB段:是固态,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BC段:是固液共存状态,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
CD段:是液态,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海波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②石蜡的熔化图像无明显分段(见图乙石蜡的熔化图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石蜡由固态慢慢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整个过程一直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2.自主学习教材第55页“熔点和凝固点”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晶体?
(2)什么是非晶体?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非晶体?
(3)什么是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引导归纳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分组讨论
(1)阅读教材第56页“小资料”,了解几种晶体的熔点。
(2)思考教材第56页“想想议议”的问题。
引导归纳: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液体凝固成为晶体的条件是温度降低到凝固点并且要继续放热,虽放热但温度不会降低。当物质的温度高于凝固点时是液态,当温度低于凝固点时是固态。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2 (2019·湖南湘潭中考)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这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图像。
(2)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或“液”)态。
(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4)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________(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组装。
甲 乙
解析:(1)由图像可知,第3 min时这种物质开始熔化,在第9 min熔化结束,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80 ℃不变,所以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2)由图像可知,在第9 min熔化结束,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3)由(1)分析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
(4)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器材的位置,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器材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答案:(1)晶体 熔化 (2)液 (3)80 (4)从下往上
探究点四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分组讨论:阅读教材第56页“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部分内容,并思考:
(1)固体熔化的条件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2)液体凝固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归纳:固体熔化过程必须吸热,比如夏天喝饮料时加入了冰块,应用了熔化吸热的原理;液体凝固必须放热,比如北方冬天的菜窖内为防止蔬菜冻坏放入几桶水,应用了水凝固放热的原理。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就是利用了温度高时会由固体熔化为液体需要吸热,而温度低时会由液体凝固为固体需要放热的原理。
课堂小结
1.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熔化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3.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凝固的过程放出热量。
4.晶体和非晶体
| 晶体 | 非晶体 |
示例 | 金属、海波、水 | 松香、玻璃、沥青 |
特点 | 有确定的熔点 | 没有确定的熔点 |
熔化条件 | 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 持续吸热 |
凝固条件 | 温度降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 持续放热 |
图像 |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
5.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当堂达标(见导学案“当堂达标”)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B
6.如图所示
(2)晶体
7.熔化 保持不变
布置作业
教材第5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至4题。
板书设计
一、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的固体。 举例: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热升温的固体。 举例:蜡、松香、玻璃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
教学反思
____ ____
_ _______
___ _____
____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