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3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演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094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_2023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演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094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_2023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演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094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精练,共8页。
【知识点1 实验: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测量原理: . (2)设计思路:①测路程:a.全段路程s1:用 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b.上半段路程s2:将 移到斜面一半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c.下半段路程s3:用 减去 就是下半段的路程. ②测时间:a.全段时间和上半段时间:用 测出小车通过全段和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下半段时间:用 减去 就是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收集实验数据.填写下表空白处.(平均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不同路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5)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 【答案】 (1)v= (2)①a.刻度尺 b.金属片 c.全段路程 上半段的路程 ②a.停表 b.全段的时间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如表所示.次数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1s1=1.6t1=5.0v1= 0.322s2=0.8t2=2.8v2= 0.293s3= 0.8t3= 2.2v3= 0.36(4)不同 越来越大 (5)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运动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实验误差大【解析】 (3)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以计算出小车全段的平均速度v1===0.32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9 m/s;下半段路程是0.8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5.0 s-2.8 s=2.2 s,则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0.36 m/s. (4)分析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小车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即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不断增大的.2. 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C.vAB>vBC D.vAB<vBC【答案】D【解析】由题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 s,tBC=3 s,所以tAB>tBC,故A、B错误;由题意知sAB=sBC,小车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AB==,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BC==,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故选D.3.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填“大”或“小”),说明小车是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答案】(1)方便计时 (2)0.16 0.2 (3)大 加速 (4)大【解析】(1)实验中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的目的是使小车运动的速度小一些,方便计时.(2)由题图可知,s1=80 cm=0.8 m,tAC=5 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0.16 m/s;下半程的路程sBC=80 cm-40 cm=40 cm=0.4 m,tBC=2 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 m/s.(3)从实验中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定值,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4)如果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的时间偏小,由v=可知,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大.【知识点2 测平均速度的实际应用】4.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 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 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该车的速度为多少?【解析】设汽车的速度为v,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在t==1 s 后与汽车相遇,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有关系式:s车+s声=v×1 s+340 m/s×1 s=370 m,解得v=30 m/s.1.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图片经处理后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A.150 m/s B.15 m/sC.1.5 m/s D.0.15 m/s【答案】C【解析】水滴下落0.3 s内通过的路程是s=45.0 cm=0.45 m.所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v===1.5 m/s.2.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填“起点”或“终点”).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 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 m所用的时间为 s.(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1)卷尺 (2)停表 终点 (3)8 (4)5【解析】(1)要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应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计时员应该站在终点处计时.(3)由题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1 min,指针在0和1 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 s,而大盘指针在8 s处,因此停表读数为8 s.(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v===5 m/s.3.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3)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答案】(1)40.00 25.0 (2)小 (3)增大斜面倾角 (4)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解析】(1)sAB=80.00 cm-40.00 cm=40.00 cm,tAB=1.6 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 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4)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零;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通过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4.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1)在内径为1 cm,长约60 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如图甲所示.(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玻璃管内的气泡运动得 (填“快”或“慢”)一些. (3)气泡经过0 cm所对应的刻度线时,开始计时;经过10 cm所对应的刻度线时,时间为12 s;经过20 cm所对应的刻度线时,时间为24 s;经过30 cm所对应的刻度线时,时间为36 s;经过40 cm所对应的刻度线时,时间为48 s.根据测量结果,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图像.(4)分析实验数据和所绘制的图像可总结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 . (5)图中“0 cm”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A处的原因是 . 【答案】(2)慢 (3)如图所示. (4)做匀速直线运动 (5)气泡刚开始运动时速度是变化的【解析】(2)物体运动越慢,越利于时间的测量,故应设法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慢一些.(4)由分析可知,气泡的运动路线是直的,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故气泡在做匀速直线运动.5.(1)如图甲所示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苹果在做 运动. (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模仿上述方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所拍得的照片,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由图乙可以判断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小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发现不同学生测得的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有差异,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大小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即可). (3)科学家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已知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高速摄像机每秒可拍摄2×1010帧画面,则激光在空气中传播0.66 m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帧数约为 . 【答案】(1)变速直线 (2)先变大后不变 0.16 纸锥的质量(答案合理即可) (3)44【解析】(1)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题图甲可知: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苹果运动的距离不同,逐渐变大,因此苹果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2)由题图乙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由题知所用时间t=2×0.2 s=0.4 s,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v===0.16 m/s.(3)高速摄像机拍摄1帧画面需要的时间t= s=5×10-11 s,激光在空气中传播0.66 m需要的时间t'===2.2×10-9 s,激光在空气中传播0.66 m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画面的帧数约为n===4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优秀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当堂检测题,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