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高二3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问津教育联合体高二3月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第1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外界环境瞬息万变,而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②激素和抗体都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或特定物质
③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都能发挥作用
④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⑤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⑥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
【详解】①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①正确;
②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特定物质,②正确;
③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③错误;
④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④错误;
⑤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⑤正确;
⑥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⑤都正确。
故选A。
2. 当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C.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平衡被打破,机体可能会发生多种功能障碍
D. 遇到紧急情况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是由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导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其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比如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等,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平衡被打破,机体可能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C正确;
D、人在紧急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呼吸急促,D错误。
故选D。
3. 下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没有发育完善
B.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
C. 膀胱不仅是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也是排尿反射的效应器
D. 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
【详解】A、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作用较弱,因此经常尿床,A正确;
B、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促进排尿,B错误;
C、由图可知,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C正确;
D、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原因可能是极度恐惧时,大脑皮层暂时失去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从而出现无意识排尿的现象,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
4.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5. 辣椒素的受体是TRPV1,TRP是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简称,大约有28种,其中TRPV1能被45°C以上的温度激活,允许细胞膜外阳离子(如Ca2+,Na+等)进入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肤、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上有TRPV1分布
B. 激活的TRPVI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Ca2+、Na+
C. TRPV1被激活后触发神经冲动时膜内表现为负电位
D. 45°C以上的温度能激活TRPV1可解释“辣热同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细胞膜上的TRPV1通道蛋白能被辣椒素或42℃以上高温激活,提高膜对钙离子、钠离子的通透性,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辣的感觉。
【详解】A、TRPV1能被45℃以上的温度激活,推测皮肤、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上有TRPV1分布,A 正确;
B、TRP是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简称,激活的TRPV1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Ca2+、Na+,B正确;
C、TRPV1被45℃以上的温度激活后,允许细胞膜外阳离子(如Ca2+、Na+等)进入细胞,膜外表现为负电位,C错误;
D、辣椒素、45 ℃以上的温度均能激活TRPV1,使人“辣热同感”,D正确。
故选C。
6. 下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树突膜,②为轴突膜或细胞体膜
B. 神经递质也可以由②释放并作用于①
C. 神经元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D. 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等大分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①为轴突膜,②为树突膜或胞体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详解】A、在神经元之间,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①为轴突膜,②为树突膜或细胞体膜,A错误;
B、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还有其他种类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7. 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关系
C.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A、“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中,“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向日葵的向光性,该现象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放在窝里,产卵在他们的身体里,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错误;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体现了“幽草”、“黄鹂”等各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说明在茂林之下草木生长不利,大土块之间苗木生长不好,充分说明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8. 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 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 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 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9.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希腊陆龟和仙人掌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
B. 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气孔在白天开放利于光合作用
C. 希腊陆龟可能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D. 快速奔跑的狮子和斑马等生活在森林群落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分布的特点:
1、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分布是有规律的,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分布。
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3、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详解】A、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A错误;
B、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茎部,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储存水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希腊陆龟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C正确;
D、快速奔跑的狮子和斑马等生活在热带草原群落中,D错误。
故选C。
10. 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一般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演替就是植物的更替
B.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C. 若在退耕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
D. 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A、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植物更替,动物也更替,A错误;
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D正确。
故选A。
11.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B.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C. 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
D.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详解】A、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A错误;
B、自然状态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B正确;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即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维持相对稳定的趋势,C错误;
D、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J”型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型增长,就会发生锐减,甚至消失,D错误。
故选B。
1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的,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区别荒原和林海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
B. 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 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也能建立起塞罕坝式林海
D. 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
(1)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结构,B正确;
C、塞罕坝林场和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C错误;
D、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13. 以下对生态系统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波动幅度越大
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有机物
C.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某种食物的变化对其影响不是太大,A错误;
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利用的是太阳能,后者利用的是物质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
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
故选A。
14. 某同学学习完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后构建了如下概念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B.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C.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D.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A、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若题图表示群落,甲、乙、丙均指向丁,说明丁是分解者,A正确;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
C、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丁、甲→乙→丁、甲→乙→丙→丁、甲→丙→丁,C错误;
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则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15. 下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 蚱蜢属于次级消费者
C. 鹰同时占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D. 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或食物网,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
【详解】A、图甲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为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蟋蟀→青蛙→蛇→鹰,草→蟋蟀→青蛙→鹰,A正确;
B、蚱蜢以草为食,属于初级级消费者,B错误;
C、鹰以青蛙为食,则占据第四营养级,若以蛇为食,则占据第五两个营养级,C正确;
D、蛇和鹰有共同的食物青蛙,且鹰以蛇为食,因此蛇与鹰之间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16. 下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图甲中的草指某一种草,假定该生态系统只有图示这一简单的食物链
A. 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B. 能量W1=A1+B1+C1+D1
C. 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均以热能散失
D. 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的遗体和粪便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甲分析:①表示草流向兔子的能量,②表示兔子流向狐狸的能量,③表示兔子的粪便量,④表示兔子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⑤表示兔子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图乙分析:W1为兔的同化量,A1为兔子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1为兔子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兔子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1为未利用的能量。
【详解】A、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不能作为同化量用于传递效率的计算,A错误;
B、图乙中能量W1为兔的同化量,等于A1+B1+C1+D1(其中B1为未被利用的能量),B正确;
C、兔如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一摩尔葡萄糖彻底分解释放2870kJ能量,其中的1161kJ(约40%)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1709kJ(约60%)以热能散失,C错误;
D、兔排出来的粪便不属于兔自身的能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17. 甲、乙、丙、丁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金字塔。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用于表示数量金字塔,也可表示生物量金字塔
B.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分解者不包含在其中
C. 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能量金字塔通常呈现乙图所示形态
D. 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基本呈现图丙所示形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一般而言,生态金字塔呈现正金字塔形,即丙图。
【详解】A、某些食物链,如树一虫一鸟,其数量金字塔可能如图甲,生物量金字塔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图丙所示的正金字塔形,但也可能如图甲,A正确;
B、生态金字塔表示不同营养级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的关系,不包含分解者,B正确;
C、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能量金字塔通常呈现丙图所示形态,C错误;
D、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图丙所示的正金字塔形,D正确。
故选C。
18. 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2/3来自植物,1/6来自食草鱼类,1/6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 310kg B. 270kg C. 200kg D. 170kg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
【详解】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杂食性鱼的食物2/3来自食物链①,1/6来自食物链②,1/6来自食物链③。该杂食性鱼从食物链①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2/3÷20%=20 kg,从食物链②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6÷20%÷20%=25 kg,从食物链③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6÷20%÷20%÷20%=125 kg,因此共需海洋植物20+25+125=170 kg,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B.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D. 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详解】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
B、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正确;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不能被植物利用,只能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CO2和无机盐)才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D错误。
故选D。
20.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
B. 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预期结论是第1、4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第2、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和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分解程度,A正确;
B、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的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正确;
C、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21.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侵入人体肺部细胞后,人体内的___能识别这些肺部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2)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诱发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风暴”,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起肺等器官受损。由“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属于___,莲花清瘟胶囊中的大黄素等能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大黄素为脂溶性化合物,请推测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___(填“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
(3)机体抵御病毒的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功能,炎症反应有助于加强机体对病毒的消灭,但是如果病毒没有被清除,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则会引起机体损伤,这种疾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
(4)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获得批准。现用若干只健康实验动物、接种物(含各种不同浓度疫苗制剂的溶液)、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进行实验,检测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对照组具体操作为___,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根据下表信息,请阐述其中接种新冠疫苗的最佳方案_______;
组别(40只)
浓度(单位:VP)
剂量(支)
间隔时间(周)
抗体水平(相对值%)
1
4×105
2
2
94.43
2
5×105
2
2
96.26
3
4×105
2
4
97.56
4
5×105
2
4
98.87
【答案】(1)细胞毒性T细胞
(2) ①. 细胞坏死 ②. 被动运输
(3) ①. (免疫)防御 ②. 自身免疫病
(4) ①. 接种等量不含新冠疫苗的溶液 ②. 注射浓度为5×105VP的新冠病毒疫苗两支,间隔时间为4周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B淋巴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针对侵入细胞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导致抗原从靶细胞出来,进而被抗体识别并结合。
【小问1详解】
病毒进入细胞后,人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这些肺部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小问2详解】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诱发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风暴",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起肺等器官受损,由"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正常细胞的死亡对机体不利,且引发炎症,属于细胞坏死;连花清瘟胶囊中的大黄素等能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大黄素为脂溶性化合物,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磷脂,所以可推测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小问3详解】
免疫系统有三个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机体抵御病毒的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则会引起机体损伤,这种疾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小问4详解】
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所以要和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空白对照组对照才能检测,所以对照组的操作为接种等量不含新冠疫苗的溶液,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组的抗体水平相对值最高,所以接种新冠疫苗的较佳方案为注射剂量为5×105VP的新冠病毒疫苗两支,间隔时间为4周,产生的抗体水平最好。
22. 在番茄的花柄上,花或果实脱落时折断的部位称为离区(见图1),番茄干细胞决定基因(SIWUS)仅在花柄离区中特异表达,但其作用尚不清楚。为研究SIWUS在番茄花柄脱落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基因工程培育了SIWUS过表达植株和SIWUS沉默植株。本实验通过去除远轴端花器官的方式来诱导花柄脱落,并测定花柄脱落率(见下图2、3)。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生长素可防止器官脱落,脱落酸可促进器官脱落。生长素和脱落酸对于调节器官脱落具有______作用。远轴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__的方式在离区积累,去除花器官会导致离区生长素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使离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______(填“增加”或“降低”),从而加速花柄脱落。
(2)SIWUS过表达植株指SIWUS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植株,SIWUS沉默植株指SIWUS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植株。结合图2和图3的结果可知SIWUS可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番茄花柄脱落,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生长素、乙烯、脱落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茉莉酸、油菜素内酯都已经被证明与器官脱落过程密切相关,由此说明______。
【答案】(1) ①. 拮抗 ②.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③. 减少 ④. 增加
(2) ①. 抑制 ②. 与正常植株相比SIWUS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可延缓花柄脱落,SIWUS沉默植株可加速花柄脱落
(3)植物的生命活动(器官脱落)受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1、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从而达到相互抑制的效果,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小问1详解】
生长素可防止器官脱落,脱落酸可促进器官脱落,故生长素和脱落酸对于调节器官脱落具有拮抗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主动运输),结合题意说生长素可防止器官脱落,可知远轴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离区积累,去除花器官会导致离区生长素减少,使离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速花柄脱落。
【小问2详解】
结合图2和图3可知,正常植株的脱落率远高于SIWUS过表达植株,SIWUS沉默植株的脱落率远高于正常植株,所以SIWUS可抑制番茄花柄脱落。
【小问3详解】
由题可知,多种植物激素与器官脱落过程密切相关,由此说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即植物的生命活动(器官脱落)受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运输方式,理解拮抗作用,理解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3. 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河水清澈,水草丰茂,白鹭点点,形成了独 特的湿地景观。
(1)湿地中阳光、清风、芦苇、游鱼、白鹭等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其中植物种类 多样,如水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等,堤岸边有杨、柳等,这反映了群落的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种群的_____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 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
(2)在食物链“植物→食草鱼→白鹭”中,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 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调查发现该白鹭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 表所示:单位 J/(hm2·a)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6.0×108
5.0×108
3.5×108
该白鹭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_____%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和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昆虫,泥鳅吃残饵、蟹粪, 泥鳅粪肥田的“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
(4)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 达到“碳中和”时,图中 X1过程吸收的 CO2总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②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 ②.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③. 生态位
(2) ①. 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 ②. 35
(3)生产者(水稻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4) ①. 大于 ②.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分析】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小问1详解】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故湿地中阳光、清风、芦苇、游鱼、白鹭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神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题目中即体现了垂直结构也体现了水平结构;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使群落的种群生态位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 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
【小问2详解】
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而白鹭是肉食性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导致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 高。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即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5.0-3.5)/5.0×100%=30%。
【小问3详解】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一部分来自生产者(水稻等)固定的太阳能,另一部分来自饵料中的化学能。
【小问4详解】
达到“碳中和”时,图中 X1过程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即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总量,因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与各个国家息息相关,因此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24. 植物的根系是土壤致病微生物侵染的重要部位。为治理根部病害,有些地区采取了向土壤中施用农药来杀菌的办法,造成了病害越来越严重的局面。研究发现土壤中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会降低根部病害的程度。
(1)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这些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化,对促进生态系统的___(两大主要功能)以及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果园中___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法进行调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果园防治害虫的目的是______。
(3)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果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果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药剂4次。
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下图所示。
该实验结果说明:①在0-20cm土壤中,______。②>20cm土壤中,___。
(4)科研人员还从果园土壤中分离得到了酵母菌。在一次实验中取样液1mL,并稀释100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400个小格)计数。若用下图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则此样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是___个mL。
【答案】(1) ①. 分解者 ②.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①. 随机 ②. 取样器取样 ③.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①. 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 ②. 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4)2.4×108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在0~20cm的土层中三种处理方法中频繁化学防治可使线虫数量明显降低,而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线虫的数量最多;而>20cm的土层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小问1详解】
土壤中的线虫对土壤中的有机物有降解作用,可见这些线虫营腐生生活,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化,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小问2详解】
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为此科研人员在果园中随机选择若干取样点进行检测,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果园防治害虫的过程改变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增产,即通过防治害虫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问3详解】
数据显示,在0~20cm的土层中常规区的线虫总数降低明显,说明随着化学防治次数的增加,线虫数量明显降低,而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线虫的数量最多,据此可推测:在0~20cm的土层中,农药减施防治有利于线虫生存,植物源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农药防治,而超过20cm的土壤中三种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小问4详解】
由图2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16个中方格,上图中方格有酵母菌15个,则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16×15=24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样液稀释了100倍,故1m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240÷(0.1×10-3)×100=2.4×108个。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