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03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1103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林所居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解衣欲睡 欲: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5)临溪放杖依山坐 临: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 的特点;《定林所居》写出了“山” 的特点。(2分) 4.《记承天寺夜游》和《定林所居》都写到了“闲”,试分析苏轼和王安石的“闲”分别传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境。(4分) 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⑤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节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注】 ①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⑤迟明:黎明。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3)二三子相顾而惊 顾: (4)因追记之 因: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3.【甲】【丙】两文所描写的“月”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在表现这一特点时,所用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4分) 4.【乙】文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和【丙】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2021合肥45中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余闲步前庭。庭中有西番菊两株,其花大如盘,簇瓣无心,赤光灿烂,黄菊为之夺艳。前楼亦幽迥①,庭前有桂花一树,幽香飘泛,远袭山谷。余前隔峡盘岭,即闻而异之,以为天香遥坠,而不意乃敷②萼所成也。桂芬菊艳,念此幽境,恨无一僧可托。还饭旧寺,见炊饭僧殷勤整饷,虽瓶无余粟,豆无余蔬,殊有割指啖③客之意,心异之。(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有删改)【注】 ①幽迥:深远。②敷:铺展,铺开。③啖:给……吃。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2)盖竹柏影也 盖: (3)豆无余蔬 豆: (4)心异之 异: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念此幽境,恨无一僧可托。 3. 【乙】文写出了西番菊 的特点,写出了桂花 的特点。(用四字词语概括填空)(2分) 4.【甲】【乙】两文都写了在庭院中漫步赏景,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第7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1.(5分)(1)想要,打算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只是 (5)临近,靠近(每小题1分)2.(4分)(1)(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2分)澄澈透明 高峻(每空1分)4.(4分)《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闲”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表现出他乐观旷达的心胸。《定林所居》中,王安石的“闲”表现了他在清幽环境中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定林所居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溪水和高山又处在白云之间。临近溪水放下竹杖,靠着山坐着,溪水、鸟儿、山、鲜花和我一起享受这悠闲。二1.(4分)(1)交错纵横 (2)清闲的人 (3)看 (4)于是,就(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2.(4分)(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2)窗子间有几十竿竹子,(枝叶)相互摩擦,声音接连不停。(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4分)共同特点:明亮。【甲】文除了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外,还借竹、柏影子的交错纵横,侧面描写出月光明亮;【丙】文仅用“月明”一词正面描写月光明亮。(共同特点2分,写作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4.(4分)【乙】文中刘子骥“欣然规往”,更多的是因自己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充满向往与追求;【丙】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则更多的是因自己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丙】距离新城以北三十里,山逐渐幽深,花草树木泉水岩石逐渐幽静。稍稍向西有一座极高的山峰,(峰下)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小路,只能步行(通过)。走了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曲折折地顺着山崖石壁架有栏杆,(我们)像蜗牛、老鼠一样迂回行走,才能出来。坐下来,山风飒然吹来,堂殿上的铃铛都响了起来。大家惊奇地互相看着,不知道自己身处什么样的地方。天快黑了,(我们)都留宿在这里。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远、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抬头看星星,都又大又亮,好像正在人的头顶上。窗子间有几十竿竹子,(枝叶)相互摩擦,声音接连不停。大家不能入睡。黎明,(我们)都离开了。已经回家好几天,还恍惚好像看到山中的情景,于是回忆着记下来。后来(我)没有再去过那里,然而还常常想起那次游山的事。三1.(4分)(1)形容水的澄澈 (2)大概是 (3)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4)对……感到惊异(每小题1分)2.(6分)(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想到如此幽雅的环境,遗憾找不到一位僧人可以托付。(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3.(2分)示例:茂盛艳丽 清香远播(每空1分)4.(4分)【甲】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乙】文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欣喜,无僧人可托付幽境的遗憾,对僧人殷勤准备饭食的惊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我在前庭漫步。庭院中有两株西番菊,西番菊的花如同盘子一样大,花瓣簇拥在一起,没有花蕊,红光灿烂,黄菊的艳丽也因此而失色。前楼也深远,庭院前有一棵桂花树,幽香飘浮,(香气)侵袭到很远的山谷中。我先前隔着峡谷盘绕山岭(走时),就闻到花香而对此感到惊异,以为香气从天而降,却没想到是桂树开花(散发的香味)形成的。桂树芬芳,菊花艳丽,想到如此幽雅的环境,遗憾找不到一位僧人可以托付。返回旧寺吃饭,看到做饭的僧人殷勤地准备饭食,虽然瓶钵中没有多余的粮食,盘中没有多余的蔬菜,(但)很有割下指头给客人吃的心意,(我)对此感到惊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1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0篇曹刿论战作业,共3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8篇鱼我所欲也作业,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