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雁归来》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诗经》二首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展开《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题目与内容的对应关系。
2.通过品味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探究“清”字的妙处。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品味环境、景物的描子,能深作者厨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品味“乐”景与“清”境透露出的作者的感情变化。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书下注释,查字典,大体读懂课文,能熟练朗读,尝试背诵全文。
2.思考题目与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石潭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表达作者情绪的词有几个?
4.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字概括全文特点,你找的是哪个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一)检查字词。
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洌(liè) 坻(chí) 岛屿(yǔ)
嵁(kān) 翠蔓(màn) 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龚(gōng) 恕(shù)
(二)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视情况,可立刻解答,也可在讲析课文时解答。
二、朗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再反复朗读、体会。
(二)学生齐读课文。
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可能是快乐、忧伤,学生根据个人理解作答。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章
(一)解决文字层面的问题。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做点拨。
2.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意义。
从:自,由 。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说明:以上词语不是集中认读、解释,而是在诵读过程中伴随欣赏解析进行,使认读、解释词语成为欣赏、解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欣赏解析,概括每段段意。
1.学生齐读、朗读第一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行文的曲折处首先表现为:未见潭,先闻水声;因水声“如鸣珮环”而“心乐之”,于是闻声觅水,伐竹见潭,而对潭的总体印象是“水尤清冽”,这是全文的“前眼”。“全石以为底”道出了“石”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卷石底以出”,坻、屿、嵁、岩都落实了题目中的一个“石”字。小石潭的“石”,不是“泥沙”,这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而那些“青树翠蔓”能够存水、滤水,也是“水清”的一个客观因素。“下见小潭”“全石以为底”揭示出文题中的“小”“石”“潭”三个字,也集中点出潭的最大特点“水尤清冽”,“清冽”二字最为传神。
明确:本段段意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2.学生朗读、教师范读第二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潭中的鱼历历可数,可见潭水之清;阳光照彻,鱼影下投,也是说潭水之清;鱼之或动或静,或来或往,也是说潭水之清。由此作者推想“鱼之乐”,颇似庄周的“濠梁之鱼”。
明确: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表面上是写鱼,实则写潭水之清,照应一个“潭”字,而潭的特点是一个“清”字,所以说都是在围绕“前眼”;这里的“鱼之乐”又照应了第一段闻水声时的“心乐之(即心之乐)”。
本段通过写小石潭中的鱼历历可数等内容,侧面描写潭水之清。
3.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作者由东向西而行,在潭上向西南而望,缘流溯源,眼光也由近及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汇入小石潭的水流。水往低处流,注入小石潭的水当然都是从高处来的。因为山高树遮,水的走向、走势很复杂,所以不能穷尽水源。
明确:本段写作者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其写作手法也是在照应“前眼”,侧面描写潭水之清。
小结:以上三段,从发现小石潭到对清澈潭水的描写,再到望中探源而不得,都是围绕小石潭本身着墨。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第四段,概括段意,欣赏写作手法。
阅读指导:
文章接下来描写小石潭周边的环境。一番行走观赏,不亦乐乎。向着西南方向探寻源头不得,坐下来环视四周,这才发现,“四面竹树环合”,除了作者等一行人,再无别人,此时不由得想起了宦海浮沉。或许因为环境的寂寥使作者联想起贬谪永州的寂寥,越发感到这里充满了凄楚忧伤。于是概括为“以其境过清”,点出了“后眼”。这样凄清的环境“不可久居”,所以记下了行程便离开了。这句“乃记之而去”又坐实了一个“记”字。
明确:本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写作手法是点出“后眼”,落实“记”字。
小结:通过上述学习,“小石潭记”四个字都得到落实,而重点写的“潭”“水尤清冽”作为“前眼”得到充分落实;作为“其境过清”的由环境而映衬心情的“后眼”也顺势点出,且点到为止,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5.教师范读第五段,交代写作意图。
明确:本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说明:以上步骤结合课文诵读和欣赏进行,归纳要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并要配合动态生成的板书。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思维上的停滞,属正常的情况,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三)加深认识文题与内容的关系。
1.古人写文章往往很重视内容与题目的照应,或者说,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脉络提示。《小石潭记》便是如此,前面已分析了,行文有“前后眼”,这是本文十分独特的地方。
先说“小”。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写的“永州八记”中,多篇题目中都有“小”,例如:第三篇《钴? 潭西小丘记》,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第八篇《小石城山记》。永州不大,其景亦小。通行版本中在“小石潭”前有“至小丘西”四字,道出了与第三篇《钴每 潭西小丘记》的连续性。
(说明:这些知识既可以加深体认《小石潭记》的“小”,又能帮助了解“永州八记”相关知识,为课后拓展阅读提供可能。)
2.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文题照应。
朗读指导:
教师在突出课文题目的字眼处叫停,并借助板书帮助学生体会。
示例:背诵到“下见小潭”时叫停,对应课文结构板书,相应位置板书“小潭”二字,在“小”与“潭”之间空出一格;背诵到“全石以为底”叫停,在“小”“潭”之间板书“石”字,背诵到“乃记之而去”叫停,板书“记”字,至此《小石潭记》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说明:反复强调文题与内容的关系,目的有二:一是加深对课文结构的认识,这是阅读文本的有效途径;二是为了回应文本,即把阅读所得用于自己的写作,为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提供策略。〕
四、布置作业
以下作业选一个完成:
1.写一个场面或一个故事。尝试将《小石潭记》的“文题统摄内容,内容紧扣文题”的特点用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自选《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文章阅读,加深对柳宗元所写的“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见潭——(听觉、视觉)移步换景
赏潭——(动、静)侧面描写
寻源——比喻
记潭——凄寒、悄怆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引导学生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