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1 城镇化
展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建议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
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课时51 城镇化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意义
意义 | 表现 |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
阶段 | 城镇化特点 | |
水平 | 发展速度 | |
A:初期阶段 | 较低 | 较慢 |
B:中期阶段 | 较高 | 推进很快 |
C:后期阶段 | 高 | 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2)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 | 表现 |
环境问题 | 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
社会问题 |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
区域差异 | 发展中国家: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①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的判读
| 城镇化 | 郊区城镇化 | 逆城镇化 | 再城镇化 |
时间 |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 20世纪50~70年代 | 20世纪70~8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表现 |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 人口迁回市区 |
成因 |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图解 |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要素 | 成因 | 应对措施 | ||
资源短缺 | 耕地面积减少 |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 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 | |
水资源短缺 | 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 ||
生态破坏 |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
水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市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
社会问题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 |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
②有利影响
要素 | 影响 |
人口转化 |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
产业结构 | 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
科技进步 |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
文化交流 |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2021·山东地理)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
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2.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
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刚果位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城区濒临刚果河,河面宽阔,水域面积大,无需占用大量城市土地来增加水域改善环境,A错;为提升地价,可能需要建造一些当地缺乏的环境要素景观以吸引当地人,而本地雨水偏多,水景过于常规,不会提升当地土地价格,B错;生产生活用水可以直接从刚果河中抽取,湖泊水因流动性差水质不佳,C错;因多雨,新城区容易积水成涝,“串珠状”湖泊可以积蓄雨水,应对城市内涝灾害,选D。第2题,刚果经济落后,国家贫困,但热带雨林广布,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木质建筑,从而降低成本,选A。木质建筑远不如钢筋混凝土建筑坚固,并不能提升品质,B错;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又临近河流,一般的木质建筑物封闭性差,难以隔热防潮,C错;使用木材建房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会对雨林造成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错。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城镇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镇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注意题干限定的时间条件是21世纪以来,读图可知甲城镇人口比例最高,而丙城镇人口比例自2000年后上升趋势最明显,其发展速度最快。选D。第2题,四条曲线中,甲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出现城镇人口比例下降趋势,则可知最早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的是甲,所以选A。
(2022·北京东城区模拟)赣州古城千年不涝,主要得益于前人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福寿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治水智慧。读图,完成3~4题。
3.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
①利用天然地势特点,加快了城内雨水外排速度 ②在城内修建多个水塘,暴雨时可大量蓄积雨水 ③设计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 ④修缮护城河,从源头控制雨水,减少了地表径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单向水窗的作用是( )
A.沟内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冲开,排出过量雨水
B.沟内水位高于河水水位时,水窗关闭,排出过量雨水
C.河水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关闭,防止河水倒灌
D.河水水位低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冲开,防止河水倒灌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由材料“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福寿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及图中信息可知,赣州古城排水系统利用天然地势特点,能够使城内雨水快速外排;在城内修建的多个水塘,暴雨时可大量蓄积雨水;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从而避免雨涝威胁,①②③正确。赣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雨水为大气降水,靠人为的力量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雨水,④错误,故选C。第4题,福寿沟的水窗可以借助水力自动开启、关闭。洪水期,河水水位上涨,高于沟内水位时,水窗借河中水力关闭,阻止河水倒灌,C正确,B错误。洪水退后,河水水位下降,低于沟内水位时,排水道的水力冲开水窗,使水塘及城内蓄积雨水顺利排入河内,A、D错误。
课时精练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覆盖周边多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下图为“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联系结构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地形条件的改善
B.东北地区发展缓慢可能是气候的影响
C.城市联系由单极放射向网状一体演化
D.内河航运是连接武汉城市圈主要方式
2.武汉城市圈形成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B.增大武汉市行政区域范围
C.降低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
D.加快城市圈的城镇化进程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武汉城市圈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A错误;城市圈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缓慢与气候关系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城市联系由单极放射向网状一体演化,C正确;连接武汉城市圈的主要方式是陆路运输,如高速公路、高铁等,D错误。第2题,武汉城市圈形成后,周边地区可受到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协调发展,A正确。
(2022·湖南长沙市模拟)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下图为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流动人口规模与农民工数量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5题。
3.2009~2019年,我国( )
A.城镇化水平降低
B.流动人口规模先增加后减小
C.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D.农民工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流动人口规模和农民工数量变化反映出我国( )
A.大城市人口减少 B.城镇数量减少
C.农村劳动力短缺 D.农村发展迅速
5.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应( )
①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 ②重点发展中小城镇 ③缩小大中城市规模 ④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3.B 4.D 5.C
解析 第3题,直接读取图中信息可知,200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误;流动人口的规模先增加后减小,B正确,C错误;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D错误。 第4题,读图可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本地农民工增加而外出农民工减少,反映出我国农村发展迅速,城乡差距缩小,D正确。第5题,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重点发展中小城镇,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②④正确;控制农民工进城数量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①错误;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不适宜缩小大中城市规模,③错误。选C。
(2022·山东枣庄市模拟)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7.“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 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镇化 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6.B 7.A
解析 第6题,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是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大量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后,区域中心城市的环境会遭到破坏,A错误;中心城市“虹吸效应”通过吸引周边的资源,可以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正确;“虹吸效应”是将外部资源集中起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外围城市发展机会小,C错误;观察图示可知,在成型期仍存在“虹吸效应”,D错误。第7题,“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一部分人口、转移一部分产业,较为低级的产业转移出去后,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①正确;周边的小城市在受到“外溢效应”后得到发展,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群,②正确;中心城市郊区城镇化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期,且“外溢效应”并不是由郊区向城市靠拢,③错误;“外溢效应”使得市中心产业优化升级,高素质人才被留下,但并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④错误。选A。
美国波特兰市的数条街道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将人行道和街道侧石间的空间利用起来,建设了若干个连续的侧石扩展池,并在池中种植植物,形成一条特殊的“绿色街道”。下图示意侧石扩展池的结构和雨水流向及绿色街道景观。据此完成8~10题。
8.在侧石扩展池内设计小型拦水坝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雨水的( )
A.蒸发量 B.储水量
C.径流量 D.下渗量
9.“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 )
A.减缓地表径流量 B.提供观赏景观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调节局地小气候
10.“绿色街道”最适合建设在城市的( )
A.停车场附近 B.中央商务区
C.高级居住区 D.街心公园内
答案 8.D 9.A 10.C
解析 第8题,拦水坝减缓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可以增加下渗量,D正确。第9题,“绿色街道”可以让雨水更好地下渗,其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了地表径流,有利于排除积水和补给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可有效降低暴雨后内涝的频率和程度,A正确;“绿色街道”具有提供观赏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局地小气候的功能,但只是附加功能,并不是核心功能,B、C、D错误。第10题,“绿色街道”交通建设主要是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全面构建集排水、蓄水、绿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可大幅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和谐宜居环境,最适合建设在城市的高级居住区。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回答11~12题。
11.京津冀地区( )
A.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最快
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
C.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D.逆城镇化现象大规模蔓延
12.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
C.第二产业趋向发展重工业
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C项正确;据图判断,2009~2010年城镇化速度略快于2013~2014年,A项错误;图中没有城镇化率的数值信息,B项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不可能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大规模蔓延的情况,D项错误。第12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人口数量庞大,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等可以推断,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D项正确;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受到自然条件、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判断产值是否不断下降,A项错误;根据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B项错误;京津冀地区工业体系较完善,且发展早,现在趋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项错误。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1 城镇化 (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1 城镇化 (含详解),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向水窗的作用是,“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绿色街道”最适合建设在城市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4 南方地区: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4 南方地区,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