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背知识】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填空版)
展开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1.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 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 和 C 。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为 7.35~7.45 。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 等离子有关。③调节血浆pH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 (主要)、NaH2PO4/Na2HPO4等。(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幼年 ≥成年 ≥老年 女性≥男性 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 1 ℃ 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5.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①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器官有 小肠、肺、肾脏、皮肤 。②营养物质→ 消化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 泌尿 系统和 皮肤 。③O2→ 呼吸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 呼吸 系统。④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血浆 ;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组织液 。(4)葡萄糖与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①葡萄糖至少穿过 7 层膜:小肠黏膜上皮(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②O2至少穿过 11 层膜:肺泡壁(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进红细胞( 1 层)…→出红细胞( 1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线粒体( 2 层)。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1. 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 环境因素 、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在不断发生变化。2. 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 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 、 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 思考:①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最终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 循环系统 、 泌尿系统 。③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 尿毒 症。(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 和 免疫系统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当 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 ,疾病发生。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 血糖 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5.【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 自来水 、 缓冲液 、 生物材料 中加入 酸或碱 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性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结果与结论曲线图:以 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缓冲液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 缓冲物质 ,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