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质课件ppt
展开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表示判断。判断句的标志。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第一段的四句话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字结构)。
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它实际数量。“其”代诸侯之所亡。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曝(于)霜露,冒着霜露。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第二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概括一下,这段文字列举了那些历史事实?
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
接着,作者讲了什么样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
试比较燕赵两国的异同地点?
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精品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a href="/yw/tb_c401993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精品备课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全文剖析,第一段,举纲张目,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缘战略,写作目的,课题解释,作者简介,品析第一段,故曰弊在赂秦也,品析第二段,至于颠覆,品析第三段,理清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优秀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关于“六国论”,阅读比较,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