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该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试题多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等;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则多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热点进行重点命题。 1.(2020年全国卷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答案】A【解析】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点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C【解析】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故选C。3.(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B.大气中CO2含量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不会有明显季节变化C.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D.分解者在碳循环中不可缺少【答案】B【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A正确;冬季气温低,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减少,气温低,中高纬度的人们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CO2排放增多,故大气中CO2含量会随季节变化,B错误;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C正确;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以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和粪便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正确;故选B。2.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正确;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的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D正确。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右图即可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答案】D【解析】d表示大气中的CO2,夏天光合作用相对较强,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故其含量低于冬季,A正确;通过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a生产者、b消费者的呼吸、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及e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碳循环,B正确;正常的演替过程中,群落不断发展,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生产者固定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的,故把d改为非生物环境也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还应该去掉d→a、→e→d的箭头,加上光→a的箭头,D错误。故选D。4.某地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日渐成为当地居民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该禁止对该地的开发,继续保持现状B.该地美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如果在该地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所以对该地美景也不应该完全禁止开发,A项错误;该地美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等,C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比率,通常是不能人为改变,即便是在建设的生态工程中也不能,D项错误。5.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膜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B.人体仅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就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大熊猫的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在K值上下波动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主动运输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吸收物质,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错误;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C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正确。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严禁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C.牧草地里适量播种杂草种子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以及它所特有的基因,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A项正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野生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而不是严禁开发和利用,B项错误;杂草地比牧草地生物种类多,因此在一块牧草地里适量播种杂草种子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项正确;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D项正确。7.烟草叶片受到某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某种挥发性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又能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B.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C.此实例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利用人工合成的该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A正确。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也可能是寄生关系,B正确。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通过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C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该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的过程,D正确。8.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不正确。9.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的是( )A.某森林经过火灾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B.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C.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D.某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答案】C【解析】森林经过火灾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A不符合题意;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使该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B不符合题意;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C符合题意;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害虫种群的增长受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D不符合题意。10.下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C.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D.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A正确;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B正确;人类对该生态系统利用强度较大,要源源不断的满足人们对鱼、蔬菜等物质的需求,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C正确;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故该生态系统不能自给自足,D错误。故选D。11.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为了创造宜居环境,多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种植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C【解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A错误;引入外来物种后有可能导致环境中因缺少其捕食者而导致当地环境中物种减少,从而导致当地环境中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体现生态效应,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故种植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12.研究发现,茶园中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达信号给周围的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该茶园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茶树→茶树、茶树→害虫天敌C.外源喷施一定量的顺-3-己烯醇可提高茶树防御害虫的能力D.一片茶园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时刻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属于化学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之间是双向的,B错误;外源喷施一定量的顺-3-己烯醇,可以使得茶树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进而高茶树防御害虫的能力,C正确;一片茶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其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D正确。13.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吸收利用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D.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群落丰富度增大【答案】C【解析】A.蓝藻是生产者,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利用无机物,A错误;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不足以完成物质循环,缺失分解者,B错误;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蓝藻的数量,进而减少水华发生,C正确;D.水华形成过程中可导致该水域生物大量死亡,群落丰富度会下降,D错误。故选C。14.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B.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答案】D【解析】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进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A项错误;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海洋捕捞时,捕捞后使鱼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才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而不是在K/2时捕捞,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被循环利用,C项错误;“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所以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项正确。15.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驱动农田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的太阳能。(2)农民在农田管理中,需要定期除去杂草和杀灭农田中的害虫,其意义是 。实践中可根据双子叶植物杂草对2,4-D的敏感性较 的原理选择性地除去杂草。(3)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一片大面积且没有鼠类及其天敌的试验田的两端分别放养了若干只雄性和未受孕的雌性老鼠,进入繁殖期后,雌、雄老鼠都能顺利寻找到对方并成功交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答案】(1)CO2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生产者固定) (2)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 (3)信息传递16.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 (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7.(2020年天津卷·13)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系统的常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据图回答:(1)CO2浓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________和________中的重要作用。(2)本研究中,仅CO2浓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温度升高对两种植物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个实验的C2T2组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不同。科研人员据此推测,在群落水平,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这两种植物比例发生改变。为验证该推测是否成立,应做进一步实验。请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影响群落________的速度与方向。【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促进两种植物生长 抑制鬼箭锦鸡儿生,促进紫羊茅生长(3)将紫羊茅与鬼箭锦鸡儿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相对生物量的变化 演替【解析】(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2)据图可知,相同条件下,提高CO2浓度,都可以提高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相对生物量,故仅CO2浓度的升高,都可以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若仅提高温度,在鬼箭锦鸡儿实验中,相同条件下常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都高于高温组,而紫羊茅实验中,相同条件下高温组的相对生物量高于常温组,因此,仅提高温度,会抑制鬼箭锦鸡儿的生长,而促进紫羊茅的生长。(3)根据题意,在群落水平上,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导致生活在同一高寒草甸中的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的比例发生变化,即导致群落发生了演替。若要验证该推测,则可将鬼箭锦鸡儿和紫羊茅种植在一起,比较温室效应加剧前后该区域两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的变化。若推测成立,说明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点睛】本题以温室效应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实验分析和设计、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功能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生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生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