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4 结合材料内容,多方拓展探究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4 结合材料内容,多方拓展探究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10页。
人工智能可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认为一个认知过程可被分解为多个单独的过程,这些过程可由特定算法来表示。图灵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1956年夏,在美国召开的学术会议上,科学家表示,人的多种智能行为(比如学习)可被机器模拟;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麦卡锡还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词,标志着该领域的正式诞生。
20世纪90年代,IBM公司开发出人工智能国际象棋计算机“深蓝”,它在象棋比赛中成功战胜人类世界冠军。2017年,由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计算机“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职业九段李世石,在围棋领域做到了超越人类的智能。
“阿尔法狗”是凭什么战胜世界冠军的呢?这得益于两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人工智能专家会把大量已有的围棋对局提供给“阿尔法狗”,“阿尔法狗”对大量围棋棋局进行分析,解读棋局中每一步棋的利弊,并判断当前局面获胜的概率,从而对这些棋局的各种对弈策略和方法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个学习的过程叫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阿尔法狗”还要进行至少3000万步的自我强化训练,自己与自己对弈,以获得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阿尔法狗”能轻松击败人类的围棋世界冠军。
这样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科学家把近13万张涵盖2000多种皮肤病的临床图片存储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然后让其对这些临床图片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各种皮肤病的典型特征,也能迅速成为皮肤科“专家”。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收集,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商业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的消费记录并推送用户喜欢的商品;警察利用智能摄像机,发现、定位、跟踪犯罪嫌疑人,执行精确和迅速的抓捕。人工智能教室、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无人汽车驾驶,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融入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6月期及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7年美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介绍了人类与机器的一场“较量”。人工智能与21名资深皮肤科医生开始了同场竞技:比试区分鳞状上皮细胞癌和良性脂溢性角化病,以及区分恶性黑色素瘤和良性痣。在这场比试中,人类败下阵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完全取代医生。那些分布在患者手指、头皮上的黑色素瘤,难以用照片记录,而且人工智能对一些特殊病灶也难以辨认。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6月期)
材料三 小新同学看了一部现代科幻电影《我和机器人》,影片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机器人顷刻间控制了整个城市。小新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忧虑,于是,他去互联网论坛发帖求助,网友纷纷跟帖。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模拟、延伸甚至拓展人类智能。
B.图灵认为,可以用特定算法来表示从一个认知过程中分解出来的多个单独过程。
C.“阿尔法狗”战胜棋手李世石,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在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
D.人工智能在棋类游戏、网上商业营销和追捕嫌犯领域都能大显身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C项扩大范围,“阿尔法狗”战胜棋手李世石,表明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但并不意味着在各领域都已超越人类智能。
2.材料二中的人工智能为什么能战胜资深皮肤科医生?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4分)
科学家给人工智能系统存储了海量的皮肤病临床图片;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成为皮肤科“专家”。(每点2分,共4分)
3.材料三中网友的跟帖,哪一条最能帮助小新化解忧虑?请说明理由。(5分)
雪中寻莎(4楼网友)。(1分)①有针对性:这个帖子回应了小新对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忧虑。(2分)②用事实说话:列举了目前已出台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准则,令人信服。(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发挥想象,描绘一个场景,体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好生活。(5分)
示例一:早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圆来叫我:“主人,快快起床啦,上班要迟到啰!”洗漱完毕,我问:“小圆,早餐吃什么?”“馒头、煎蛋、热牛奶。”“好的!”7点,小圆递给我公文包,送我出门。“小圆,记得整理房间哟!”我开心地上班去了。
示例二:星期天,阳光明媚,我想带父母去古镇游玩。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方立即策划了最佳出行路线。20分钟后,我们乘坐无人驾驶的小轿车来到古镇,小方还根据我们的喜好,向我们推荐了许多美食。真是愉快的一天啊!
(凸显人工智能的作用3分,场景描绘具体生动2分,共5分)
[二](2020·山西)(14分)
材料一 心理学上的三圈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处在不同区域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舒适区,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会觉得放松、稳定,很有安全感。
学习区,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恐慌区,是学习潜力最低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人常常感到忧虑、恐惧,心理压力巨大以致不堪重负。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是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材料二 沉溺于舒适区的危害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感到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更不会主动付出太多的努力。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甚至会有自己比他人好的错觉,并因此而自鸣得意。
总之,长久的舒适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满足于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一旦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只有突破舒适区,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材料三 如何冲出舒适区
格言展台“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学习知识必然是痛苦的,因为你只有在痛苦的实践中才能学到东西。” 第一,克服心理障碍。舒适区外一定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必须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直面困难,接受挑战,用我们的“破冰之履”在舒适区外创造奇迹。
第二,改变固有的习惯。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坚持4周就能改掉一个习惯,或者培养出一个习惯。我们要思考自己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按步骤一步步完成。
第三,找到合适的同伴。改变的路上,既需要确定适合的目标,也需要找到能与自己共同进步的同伴,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一起冲出舒适区。
第四,坦然接受失败。每次新的尝试必然会有不适应,会有难题解决不了。不必回避它,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坦然接受失败,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冲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动力。
班级召开“冲出舒适区·人生更精彩”主题班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心理状态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简要概括你从图中得出的结论。(2分)
示例: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处于舒适区。(2分)
2.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请阅读材料一,给他提一条摆脱恐慌的建议。(2分)
示例: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就可以摆脱恐慌。(2分)
★3.班会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满足于待在舒适区,有的同学想要冲出舒适区,却苦于没有好办法。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你准备即席讲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10分)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示例:待在舒适区确实很惬意,但你会故步自封,无法成长。“雄鹰展翅冲霄汉,家雀蜷身恋屋檐。”想要冲出舒适区,就要克服心理障碍,改变固有习惯,找到合适的同伴,且坦然接受失败。时刻保持自律的心,冲出舒适圈就不是一件被动、困难的事了,它反而会让你体会到改变的美妙。(10分)
[三](16分)
材料一漫画《起跑线焦虑》
材料二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对白(节选)
(虎妈——毕胜男,猫爸——罗素)
毕胜男:你说咱们这两年为孩子做了什么呀?跟别的家长相比,我们根本不够资格。
罗 素:咱原来不是说好了吗?让孩子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所有的风雨都咱俩扛。
毕胜男:那咱俩要死了呢?
……
毕胜男:从前我太大意了,以为竞争只是在大人之间,根本没把孩子当回事,没想到咱们孩子比别人落了那么远。
罗 素:怎么远了?
毕胜男:还不远吗?茜茜到现在说话还跟动画片里似的。
罗 素:那她天天看动画片,她可不就是跟里头学嘛,等她到了不看动画片的年龄,她自然说话就正常了。
毕胜男:罗素,我已经决定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两个自己带茜茜。我不要她再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了,我要把她带进现实。
(第二天早晨,毕胜男坚决制止了罗素为茜茜刷牙的行为。茜茜哭闹无效,自己刷牙。)
材料三再论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杨东平
①与当今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很“低”的。鲁迅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这样的认识,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而这恰恰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②那么,如何实现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呢?
③首先,必须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身体第一”不是一句空话。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让他们热爱户外活动。而身体健康、热爱户外活动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
④其次,必须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孩子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⑤孩子的“精神成长”还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但是,艺术教育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而非强加。逼一个爱画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结果。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进行专业定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称职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⑥再次,必须关注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早期教育急功近利,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挫伤、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除了阅读和艺术教育,还包括与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以及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
⑦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我觉得书名就很有道理: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有删改)
1.材料一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不堪,从而让孩子负担过重。(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漫画的能力。图画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家长、孩子、某些早教机构人员;再看文字解说,某些早教机构利欲熏心,违背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宣扬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等,家长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拉着孩子去报各种兴趣班,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再结合漫画标题“起跑线焦虑”可知,此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是: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不堪,从而让孩子负担过重。
2.材料二对白中父母二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4分)
父亲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2分)母亲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把孩子带进现实。(2分)
3.材料三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2分)将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与当今许多家长作对比,并列举了鲁迅、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具体真切有力地强调了“培养孩子通达、透彻的人生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或:“培养孩子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3分)
★4.对于“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毕胜男的观点与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同的。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同意毕胜男的观点。孩子应该提早进入现实,学会独立,学会自强。这样将来才不会被社会的竞争所淘汰。(4分)
示例二:同意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家长要有耐心、信心和平常心,培养孩子树立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解答时可以同意材料二中毕胜男的观点,也可以同意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能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2 转换图文信息,筛选信息要点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6页。
这是一份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训练9非文学作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示例, 示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训练9非文学作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示例, 示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