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齐桓晋文之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字____,____国(今山东邹城)人。________(哪一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提倡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但始终未被重用。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
    《孟子》是记录________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子》属于以为____主的对话体____,其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其主要特点是多________,气势磅礴,________,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它与《  》 《  》《  》合称“四书”。
    ①    :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④     :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确立了他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    邪侈 则王矣 胡龁  彼恶知之 忖度
    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分析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可能。
    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
    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
    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就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肯定善心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宾前,不举一羽,不见舆薪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幼: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孩子
    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通“型”,名作动,作榜样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形作名,轻软暖和的衣服
    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通“网”,名作动,张网捕捉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探究一:提炼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政治主张:“保民而王”或者说“王道”、“仁政”
    社会理想:百姓自给自足,社会稳定有序,道德完备的和谐社会。
    探究二: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试着说说孟子的说话艺术体现在哪里?
    1.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2.善于用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1、忽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各国混战,没有稳定的外部环境。2、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3、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通过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的观点过于主观。
    探究三: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 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②王说(说,通“悦”,高兴)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⑥赴愬(愬,同“诉”,申诉)⑦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
    进而推及到;表并列关系
    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着就……;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任重道远
    吝啬 爱护 喜爱,喜欢
    明亮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讲,说 道义 路,道路
    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
    wū 哪里,怎么,疑问副词 è 不好 wù 憎恶
    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不可遏抑
    难道,表反问语气 还是,表选择语气 抑制,动词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然后知长短王请度之猿猱欲度愁攀缘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物换星移几度秋
    duó 揣度,揣摩 duó 用尺量 duó 忖度,思考,斟酌 dù 渡过 dù 限度 dù 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动词,吝惜,舍不得)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就:动词,走向)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动词,痛惜,哀怜)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见 (易:动词,替换,交换)有复于王者曰(复:动词,禀报)犹缘木而求鱼也(动词,攀缘,攀登)殆有甚焉 (殆:副词,恐怕,可能)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吾婚,不能进于是矣(形容词,不明事理,糊涂)
    权,然后知轻重(动词,称量)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动词,规定)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动词,失,耽误)申之以孝悌之义(动词,申诫,告诫)奚暇治礼义哉(动词,讲求)俯足以畜妻子(动词,养活)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词,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而功不至于百姓者(名词,功效)独何与(独,副 词,偏 偏、却;与,语气词,后作“欤”)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举,动词,拿;诸,兼词,之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动词,统治)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危士臣 朝秦楚
    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使动用法。 使……来朝见。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从而刑之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加以刑罚。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形容词用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盖亦反其本矣!则盍反其本矣。
    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乃……也”表判断)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也”表判断)非不能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焉(即“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即“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何由”即“由何”)牛何之(即“牛之何”)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4)状语后置句吾何快于是(即“吾何于是快”)天下可运于掌(即“天下可于掌运”)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5)省略句臣闻之(于)胡龁曰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将以(之)衅钟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6)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
    【衅钟】衅,血祭,杀牲后,以牲血涂于所祭器物之上。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商贾( gǔ)】商人。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古代的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叫祭酒,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文]贤明的人以自己清楚明白,使他们清楚明白;如今的人却以自己的模模糊糊,想使他人清楚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问]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译文]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思。君子坦荡荡。君子所经过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物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泽文]人有不做的事情,而后才会有所作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渍。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译文]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以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信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译文]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虽千万人,吾往矣。译文】虽然有千辛万苦、干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居移气,养移体。泽文]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度,所受的奉养可改变人的体质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相关课件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为者与不能者,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课前预习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探究,深入探究,内容小结,主题归纳,知识梳理,重要字音,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示范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齐桓晋文之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