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语文2020届(通用)复习专题训练习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语文2020届(通用)复习专题训练习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理解·概括·鉴赏
一、[2019·台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剧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而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时,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女孩坚持去剧场唱戏,
⇓
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
⇓
女人从剧院辞职,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2)第⑩段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3分)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二、[2019·绍兴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向往乡村的鞋匠
布拉斯科
①从前有一个鞋匠,住在自家门窗紧闭的鞋店里。所谓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一丝光线。
②可是普照大地的太阳,一天里只有两三个钟头的时间给穷鞋匠的家送进去一条窄窄的阳光。
③可怜的鞋匠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
④“多好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他时常大声地说。
⑤当某位顾客给他送来住在对面的马车夫的一双肮脏的皮靴时,他总要问:“外面天气好吗?”
⑥“好极了!四月艳阳天,不冷不热。”
⑦鞋匠师傅的叹息更加深沉了,接过靴子,狠狠地往角落里一扔,说:“你们运气真好,星期六来取靴子吧!”
⑧他试图用歌声来解闷,他不停地哼哼呀呀,一直唱到天黑下来:“向往自由,而又得不到自由的人,无异于死亡,其实他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每天他都渴望地凝视着天空,长吁短叹,直到夜幕降临。这个不幸的人倒很喜欢黑夜,因为他那悲惨的命运使他在黑夜来临之前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
⑩一天,一个同楼住的主顾,带着一双要修的皮鞋,来到他的阁楼。见面以后,由于鞋匠向他诉苦,说他总也见不到所渴望的乡村,那人便对他说:“是啊,加斯帕尔。所以我认为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赶驴的人?”“对。他们来来往往,饱享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芳馨的花草。他们才是大自然的主人。那确实是一种最美好的工作。”
主顾走后,加斯帕尔陷入沉思,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清早他下定了决心。
“让侄子照管店里的事,我要用攒下的50元钱买一头驴,做一个赶驴的人。”
于是他便照着想的做了,八天后他成了一个搬运夫。
“多么好的天气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加斯帕尔开始了第一次出行,他一边采撷路旁的花朵,一边放声歌唱。
他走了将近一英里,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加斯帕尔如愿以偿,成了田野的独一无二的主人。
在他拐弯的时候,突然窜出三个人来,大声喊道:“不许动!”一个人把驴抢去骑上仓皇逃走了。第二个人抓住他,第三个人把他剥个精光,怕他追赶,又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50下,打得他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要是在城里,肯定会有人听到他的呼救声,然而在这里却没人听得见。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敢这样胆大妄为。他拼命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死了!”将近五分钟的时候,一个农夫赶着马车打这里经过,把他救起来,用毯子裹上,拉进城去,送到他家门口。
他的侄子和邻居见状大惊,纷纷前来询问,但他一言不发,有许多天没有听到他讲一句话。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楼梯上忽然传来要到乡间去旅行一趟的声音:“咱们一会儿就动身。”
“多好的天气!叫表兄也一块儿去吧!”
加斯帕尔一个人呆在阁楼里,轻蔑地抬头望了一眼天空说:“多好的天气!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有删改)
1.请从鞋匠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4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3分)
①多好的天气,能出去走走该有多好啊!
②多么好的天气啊!空气多么新鲜啊!现在才是过真正的生活,才是没有让我在那屋顶下的黑洞里枉过一生的大好时光。
③多好的天气!挨一顿狠揍就更妙了!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分)
4.你是否认同文中鞋匠的人生态度?请联系全文,并结合鞋匠的行为,简述理由。(3分)
5.小说常常围绕“变”来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加斯帕尔也是。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并参照示例,结合相关情节阐述人物的“变”。(4分)
A.匡超人《儒林外史》 B.祥子《骆驼祥子》
示例:宋江:人称“及时雨”。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对来投奔他的人没有不收留的,但后来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主动接受招安,最后悲剧收场,为了青史留名竟还害了同伴性命。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拾 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的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呢。”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她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但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也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忽然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地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儿。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个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
2.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一下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3分)
3.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分)
四、[2019·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我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2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1)
嫌弃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2)
2.文章第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4分)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4分)
4.文章第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分析·探究
五、[2019·温州模拟]文学作品阅读。
旅游纪念品
[日本]星新一
在山腰上,有一座瞭望台。在这儿放眼远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既能看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还有那辽阔的碧绿的平原。
在瞭望台的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有一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这些,您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哦,谢谢。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有名的东西也可以用钱随时买到。”
“您是这样认为的吗?您真的不想买些什么?”
“不,我只想好好享受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那会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客人固执地说。
“也是,这样也对。那么,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像这样枝叶繁茂的森林并不多见。”
“是吗?谢谢您的指点。”
游客真的去了那个森林。确实,这儿幽静得很,景色也很美。可是,不久他的好心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突然蹿出一头十足的野兽——熊!
他很想马上逃跑,但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惧,他已不能走半步了。直到黑熊气势汹汹地扑上来时,他才手忙脚乱地抵抗起来。他拼命地反抗,不顾一切地奋勇和黑熊搏斗着。不管怎么样,他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
游客没命似的跑回旅馆,喘着粗气说:“我遇上了可怕的事情。我刚才遇上了一头黑熊……”
可是,店老板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哦,这没什么了不起。我把您刚才那激动人心的浴血奋战的场面摄入了八毫米的电影胶卷。您愿意购买吗?不知道您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什么?啊,原来这是圈套呀!那只熊是人扮的……”
游客非常气愤,但转念一想:把这电影胶卷放映给邻居的孩子们和相识的姑娘看的话,也许确实是个不错的念头。刚才的场景非常逼真,别人应该看不出破绽吧。
所以,他重新作了一个决定:“好吧,也许有些贵,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下它。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店老板:推销当地的商品⇒推荐去森林⇒① ⇒推销电影胶卷
游 客:不愿买⇒② ⇒与黑熊搏斗⇒③
2.下面是小说第二、三段的另一个译本,请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对话。(4分)
在瞭望台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
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
这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一个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看这些,您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游客扫了一眼,皱皱眉头说:“哦,谢谢。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有名的东西也可以随时用钱买到。”
小文:这个译本增加了对旅馆老板的介绍:“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删除。这句话冲淡了下文情节逆转带来的“出乎意料”之感,而且也与结尾处的“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重复。
小明:我不认同。(1)
小琴:这个译本还增加了对游客的描写,“游客扫了一眼,皱皱眉头”,我认为这也没有必要。
小郭:我认为有必要。(2)
3.“那只熊是人扮的”这一情节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并简析。(4分)
4.小说结尾处游客说“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游客为什么这样评价旅店老板?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六、[2019·嘉兴模拟]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
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的。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但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纪录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取过几次景了,一切都很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取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要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纪录片,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纪录片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纪录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①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②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里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小说的题目是“美丽乡村”,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乡村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雪”,请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3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村民们为什么“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2分)
4.小说以村庄恢复往日的宁静结尾,耐人寻味。请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七、[2019·宁波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朝闻道①(节选)
刘慈欣
前情提要: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却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科学家们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他们,然后毁灭他们!排险者答应了!并且在戈壁滩上制造了一个“真理祭坛”……
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数学家们的身影消失在真理祭坛上,下面的人们看不到他们了。所有的人都凝神听着,他们首先听到祭坛上传来的排险者的声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这声音很清晰:
“请提出问题。”
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排险者是如何向科学家们传授知识的,以后对人类一直是个谜。在远处的监视飞机上拍下的图像中,科学家们都在仰起头看着天空,而他们看的方向上空无一物,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外星人用某种思维波把信息直接输入到他们的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比那要简单得多:排险者把信息投射在天空上,在真理祭坛上的人看来,整个地球的天空变成了一个显示屏,而在祭坛之外的角度什么都看不到。
一个小时过去了,真理祭坛上有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有人说:“我们看完了。”
接着是排险者平静地回答:“你们还有十分钟的时间。”
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
“……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当十分钟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
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橘红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从监视飞机上看,真理祭坛上只剩下排险者站在圆心。
“下一批!”他高声说。
在上万人的凝视下,又有十一个人走上了真理祭坛。
“请提出问题。”
“我们是古生物学家,想知道地球上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古生物学家们开始仰望长空,但所用的时间比刚才数学家们短得多,很快有人对排险者说:“我们知道了,谢谢!”
“你们还有十分钟。”
“……好了,七巧板对上了……”,“……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难道还有比这更……”
然后强光出现又消失,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很快消失在沙漠上空。
……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一切都在庄严与宁静中进行,真理祭坛下面,预料中生离死别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全世界的人们静静地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灵被深深地震慑了,人类在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魂洗礼。
一个白天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太阳已在西方地平线处落下了一半,夕阳给真理祭坛撒上了一层金辉。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
“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
丁仪轻轻地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儿,那是个天然动物园,小孩儿一定要大人们带着才能进去,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
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
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
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在圆心,排险者微笑着向他们致意。突然间,映着晚霞的天空消失了,地平线处的夕阳消失了,沙漠和草地也都消失了,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空中,这是创世前的黑夜,没有一颗星星。排险者挥手指向一个方向,物理学家们看到在遥远的黑色深渊中有一颗金色的星星,它开始小得难以看清,后来由一个亮点渐渐增大,开始具有面积和形状,他们看出那是一个向这里漂来的旋涡星系。星系很快增大,显出它磅礴的气势。距离更近一些后,他们发现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了这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
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
……
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
“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
……
[注]①小说题目化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
1.[初读梳理]根据选文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4分)
人物
得到的真理
面对死亡的态度
八位数学家
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在① 中,走向死亡
②
③
在热烈的讨论中,走向死亡
八十六个物理学家
星系中的恒星都是数字和符号,它们组成的方程式构成金色星海中的一排排波浪
在④ 中,走向死亡
2.[细读鉴赏]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笼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3.[研读分析]选文在情节设计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物理学家丁仪的女儿文文、妻子方琳的出现,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猜读想象]选文中写道:“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如果让你进行小说的续写,你会让丁仪的女儿最后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吗?为什么?(4分)
八、[2019·温州模拟]进入小说天地。
[甲]雕塑
迟占勇
①这个暑假明子没有回家,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②去野生植物园,赏极地海洋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③最后,大家来到临海广场,据说这是北方海滨城市最大的广场。建设得果然大气!那高高的精美的华表,那碧绿如毯的草坪,那巨大的如展开的书本的平台,尤其是那一组组唯美的雕塑,更是吸引人的眼球。修鞋匠,轮滑少年,仰望星空的年轻人,摔跤手……大家嘻嘻哈哈地挨个在雕塑前拍照,过了一会儿,有个同伴在广场边上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喊大家:“快来看啊,这有个雕塑好玩儿!”大家听到后都赶了过去,明子稍稍落在后面,他在读一个雕塑的简介。
④“明子,快过来啊,快!”明子走过去,就见大家神色古怪,都说:“快和这个照张相,我们给你拍。”
⑤明子这才看到这个雕塑,是一个坐在板凳上的西部牛仔,但又戴着个眼镜,显得有些滑稽,这个雕塑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明子忽然感到心跳加快!这个雕塑的这张脸咋这么熟悉?不会吧?不!但是……明子觉得呼吸越来越重,脸色都变了!
⑥“哎哎,明子你磨蹭啥呢?还照不照了?”
⑦匆匆照了一张,明子带头走掉了,后面赶上来的同学说:“奇怪啊,你知道不,明子?那是个活人!你和他照相他咋没动弹呢?我们都是要给他钱的啊。”
⑧明子一句话也没说。
⑨父亲就说在一个城市里打工,还兼职做着一个很挣钱的活儿,供明子上大学没问题。
⑩明子和父亲说,他暑假在学校学习不回家,他撒了谎。
明子没有了再玩下去的心思,他决定下午就回学校……
[乙]善良的馒头
刘 超
①熙攘的大街上,一个中年男子在老周的馒头铺前站住了。
②男子看起来很落魄,眼神巴巴地盯着刚出炉的热腾腾的大馒头。
③“来两个?”老周热情地招呼着。
④男子尴尬地笑了笑,摇摇头,转身准备离去。
⑤“拿着!”老周疾步递上两个馒头。
⑥男子有点吃惊,老周爽快地摆摆手补充道:“不要钱!”
⑦男子的眼神透出感动,蹲在路边,使劲儿把馒头往嘴里塞。
⑧这样的人老周见的多了,在街边经营馒头铺这么多年,贫苦的、落魄的、遭难的老周一眼就能看出来。
⑨第二天,男子再来的时候,老周二话没说,又递给他两个馒头。
⑩男子显然很感激,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向老周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三天,男子照旧来到馒头铺前,这次他没有接老周递过来的馒头,只见男子一反常态抓起一个馒头就扔地上,嘴里还骂骂咧咧:“他妈的!卖的什么玩意儿!硬的像石头……”
老周愣了愣,立刻也火了:“不吃给我放这里,老子好心……”
还没等“帮你”两个字吐出嘴,男子就抓住老周的领口,两人厮打作一团。
“报警!报警!”围观的人见势不妙,连忙拨110。
警察来的时候,两个人还扭打在一起,只是让老周不明白的是,男子出手并不是很重,像没吃饱,每一拳都只用了两成的劲儿,情急之下老周也不管那么多,几记重拳下去,男子就变成了熊猫眼。
警察带走了男子,在拐进街角的一瞬,男子回过头,向着老周的馒头铺艰难地挤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眼神中透出宽慰。
几天后,警察将五万元奖励金交给老周,说他协助警察抓住了一个逃逸已久的杀人犯……
老周拿着钱,呆了。
[丙]小说的魅力
夏雪菲
①我喜欢诗的旋律,散文的闲适,戏剧的冲突,但我更喜欢小说的波澜壮阔,喜欢它在平静中忽而扬起忽而又在一片高潮中将一切归于平静的刺激。
②若说诗是人生的浪漫,散文是人生的不羁,戏剧是人生的波澜,那么小说就是人生的百科全书。许多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是以一定的真实故事化社会背景为创作蓝本,有明确的意图想要赞扬或是批判某些社会现象。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便是由一个少年因受社会种种不良因素影响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上升到整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下看似冠冕堂皇所掩饰的种种丑恶嘴脸。虽然这部小说只描述了一个少年的人生,但从中我们却看到了整个19世纪美国的社会,看到了由这个“悲剧的社会”造成的“人生的悲剧”。
③小说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有人说:小说是人生的缩影。的确,许多作家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小说,希望读者能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取些启发。杰克·伦敦的人生曾经很不幸,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后来跟随淘金队伍北上淘金,结果不仅没有淘到金,反而染上了严重的疟疾,两年后才病愈。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无奈没读过书,写不出好的作品。从此他便发奋苦读,有人形容他读书像饿狼:先啃光书的内容,扒光书的皮,再吸干书的血,最后的骨头还要在嘴里嚼烂。这其实一点也不假,他后来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就反映了他曾经读书的勤奋和如饥似渴。现在我们读到这本书,依然能从中学到马丁那样的执着和屡败屡战,为了追求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拼搏的精神。
④小说能让我们感受一番别样的天地。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时光永远不会倒流,但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这却是经常发生的事,在这部魔幻现实小说中,现在的时光和过去的时光交融,把读者带进一个时空交错的魔幻世界。也许你从未关注过内心意识的真实流露,你或许也从不知道人内心的想法可以像《喧哗与骚动》那样长句子长到一整段都不停顿,你或许从不知道人的思维可以像《尤利西斯》一样跳跃性如此之大,你或许也从来不知道一个墙上的蜗牛可以引起伍尔夫如此看似漫无边际的联想,但当意识流文学将人的心理活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你会蓦然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竟然如此微妙和不可思议!
⑤小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格列佛游记》教会我们正义与尊严,《变形记》告诉我们悲悯的可贵,《汤姆叔叔的小屋》呼唤我们反抗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磨砺我们坚韧的意志……从翻开小说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时时被感动包围,被信念支持。
⑥小说是一个奇妙广博的世界,它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愿意探索的人,总能从中汲取些营养。拨开层层氤氲浓雾的面纱,走进小说的世界,眼前顿时海阔天空!
[跳读梳理]
1.根据下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概括甲、乙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每个角度限选一次)(6分)
A.原因→结果(逻辑)
B.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C.悬念→结局(技巧)
甲文我选 ,故事情节是
乙文我选 ,故事情节是
[细读感悟]
2.细读[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说说其作用。(4分)
3.请依据[乙]文内容,找出描写中年男子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4分)
—— —— —— ——宽慰
[联读升华]
4.《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准备将[甲][乙]两篇小说同时收录在下列栏目中的一个之中,你觉得下列哪个栏目最合适?请结合上述三篇文章具体内容,探究其原因。(8分)
备选栏目:《生存与死亡》《爱的力量》《感谢有你》
我选择《 》,
参考答案
一、
1.男孩成了剧院里的砌末师傅。 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解析]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文章先写女孩坚持去剧院唱戏,于是男孩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剧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然后写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与京戏有关的一切;最后写女人从剧院辞职,成为另外一个剧院的砌末“头牌”,而砌末仍然是剧院的砌末师傅。
2.(1)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描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折之后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2)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解析](1)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时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是男人对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烘托人物形象。(2)考查对人物人生态度的探究。作答时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第一处“这样”指清苦日子。女人的抱怨,羡慕好的生活,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不想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他和她。”可见“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3.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她”的故事作者不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院,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院,读者的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说正是通过对“他”和“她”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解析]考查对第三人称写法的理解。在言语活动中﹐指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是第三人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能客观展现情节发展,同时运用第三人称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第一层: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
示例一:“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二:“砌末”作为对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了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第二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中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
示例三:“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对主人公的称呼,概括了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第三层: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中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
示例四:“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用一个称呼,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了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二、
1.开端:我整天忙碌于自家狭小又缺少阳光的鞋店里,非常向往大自然。
发展:我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成了一个赶驴人。高潮:我在赶驴的路上,被人抢了驴并被暴打了一顿。
结局:我不再向往乡村生活。
[解析]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开端写鞋匠在一间阁楼的鞋店工作,通过小窗户,遥望着蔚蓝的天空,一面做活,一面叹息,他向往着未曾见过面的大自然。发展是当听了同楼住的主顾,说赶驴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时,鞋匠为了过上向往的生活,成了一个赶驴人。高潮是突然窜出三个人抢了他的驴又把他打了一顿。结局是当再次听到别人说外面多好时,加斯帕尔露出轻蔑的态度,不再向往乡村生活了。
2.①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憧憬。②对乡村生活的享受与陶醉。③对乡村生活的不屑与恐惧。
[解析]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鞋匠工作的鞋店,不过是一间阁楼。他一边干活,一边透过仅有的一扇窗户望着外面的太阳,也唯有这扇窗户,才给这位不幸的鞋匠师傅送来一丝光线。“①多好的天气”“②多么好的天气啊”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向往和陶醉在大自然的情态。可是当他经历了驴被抢又挨打之后,“③多好的天气”表现出他对大自然(乡村)生活的不屑与恐惧。
3.内容上:歌声里体现出了鞋匠把自由和阳光看得如生命一般重要。结构上:为下文鞋匠成为赶驴人这一情节做铺垫;也和文章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人思考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考查文段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因为鞋匠局限在一间阁楼里干活,因此对乡村生活很是向往,因此为下文鞋匠成为赶驴人这一情节做铺垫;同时与结尾他对乡村生活的不屑,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后的转变,深化了小说主题。内容上,表现鞋匠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把自由和阳光看得如生命一般重要。
4.不认同。开始时,鞋匠强烈地向往乡村生活,但当他在乡村生活遇到挫折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对乡村生活的不屑,甘愿把自己交给那个狭小的缺乏阳光的空间中,内心不再有向往,他是一个遭遇困难就退缩的懦弱的人。(情节、人物)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但在追求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否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幸福永远不属于你。(主题)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说出加斯帕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还要简要分析。加斯帕尔是一个勤劳善良的鞋匠,终日在昏暗的阁楼里过着平凡的生活,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他不安于现状,向往自由美好的乡村生活,在他终于成了一个搬运夫,准备享受向往中的美好生活时,却因一次抢劫失去了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这说明他又是一个遭遇困难挫折就退缩的小人物。因此不认同鞋匠的人生态度。
5.示例:祥子。祥子和加斯帕尔一样,最初是个有理想肯奋斗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人力车。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三次车子被抢,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上吊自杀。这以后他变得麻木潦倒,最后沦落成一个混混。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仿写能力。能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分析出人物身上的变化即可。如: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奸诈欺人,与腐俗同流合污。
三、
1.①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捐建学校,拾荒依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在文章第①~③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段,由此可确定第一空应在文章第④⑤段,第二空应在第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妇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助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
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来回报社会。(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段中分析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帮助时,儿子大骂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一番。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出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综上所述,以王婆婆的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表达即可。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的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分析。题干要求从描写和修辞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拿钱的一系列动作。其次,抓住句中“像”这个关键词,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再联系后文内容不难得出,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救助弃婴的决心,而又不舍得辛苦钱的矛盾心理。综上所述,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角度,阐释具体写法,分析妙处要落脚到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
4.第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与表现主题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第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一年后”学校建成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应该略写。
5.①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了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这句位于小说结尾,应该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即“丢弃的某些东西”不仅仅指王婆婆捡拾的垃圾。应该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来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心的本性;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将捐款据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
四、
1.(1)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 (2)感动(感激、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原文,首先找到答案所在区域,(1)所叙述的事情在第②③段,“我”“嫌弃”的原因是“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2)所对应的事情“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在第⑧段,表达心理感受的句子是“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我湿润的眼睛”,概括来说,“我”的心理感受是“感动(或感激、愧疚)”。
2.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是对细微的言行举止、服饰和容貌等做细致的描摹。根据这些特点,很容易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3.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当中。可以按照“从 当中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 的人”的格式分析。如:从“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体贴晚辈的人。
4.“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示例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示例二: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主题的能力。第一问,要回答“怎样活着”的问题。文中记述父亲挤火车、修车、资助“我”等事情,表现父亲一直以来辛勤劳动,为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第二问,同意,可以从父亲勤劳坚忍、照顾家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的角度回答;不同意,可以从孩子要孝敬父母,要独立,要减轻父母的负担的角度阐明理由。
五、
1.①拍摄搏斗的场面 ②去了森林 ③买电影胶卷
2.(1)“据说”意思是“根据别人说”,对老板的人物形象介绍并不确定,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既为下文老板推荐游客去森林的意图作铺垫,又与结尾处“我”对老板的评价相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游客对老板推销的产品毫无兴趣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与结尾处游客决定买下电影胶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游客的虚荣。
3.①“既能看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首段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下文“那只熊是人扮的”情节埋下伏笔,“繁荣的小村庄”不应该出现熊。②“不管怎么样,他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当熊出现的时候,游客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怖,已不能走半步,结果能顺利脱险,这样的结果不合情理,暗示“那只熊是人扮的”。③“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店老板极力推荐游客去森林游玩,暗示了森林应该是安全的但可能又会发生故事的。④“突然蹿出一头十足的野兽——熊”,人在危险时不会去对野兽作判断,“十足的野兽”,意味深长,暗示了这头熊可能不是真的野兽。(答出两处即可)
4.第一层,理解肤浅。
示例一:老板让人扮成黑熊,与游客搏斗,并摄入电影胶卷,再把电影胶卷高价卖给游客,这种方式很新颖,在游客看来“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第二层,理解较深刻。
示例二:老板推销旅游纪念品,发现游客讨厌纪念品,于是就顺势推荐游客去森林观赏风景,他善于投游客所好。拍下游客与“黑熊”搏斗的情景,制成电影胶卷让游客欣然买下,推销方式与众不同,在游客看来“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第三层,理解深刻。
示例三:老板推销旅游纪念品,发现游客讨厌纪念品,于是就顺势推荐游客去森林观赏风景,拍下游客与“黑熊”搏斗的情景,制作成电影胶卷高价卖给游客。精明的老板非常清楚游客的喜好,非常了解游客喜欢炫耀自己的“英勇行为”,爱慕虚荣的心理。虚荣是人性的弱点,精明的店老板巧妙地抓住游客心理,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纪念品,满足了游客的虚荣心。当游客无奈又欣然买下电影胶卷时,他也可能明白了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最终意味深长地说“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六、
1.①乡村自然风光优美。②乡村有美好的记忆。③乡村过去的生活很美好。
2.①第一处写想象雪景和雪中孩子嬉闹的场景,更能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②第二处写外面下起了雪,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惊喜,暗示人物骨子里有着对乡村的天然热爱。③第三处写“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渲染了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失落与迷茫,暗示小说主题。
3.村民们有些是到外面做生意,有些已经搬迁到城镇居住,虽然对乡村有着美好回忆和诸多不舍,但还是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迫切地想要离乡。
4.①情节上: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经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主题上:写美丽却无人的乡村,表现出了作者对乡民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警钟,引发读者思考。
七、
1.①表达真诚的谢意(兴奋和喜悦的交谈) ②十一个古生物学家 ③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④家人的挽留(不理解)
[解析]八个数学家要求: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态度表现:交谈声、只言片语、兴奋和喜悦,勇敢地变成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十一个古生物家要求:了解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热烈讨论后,化为十一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飘起消失。丁仪等八十六人走上坡道时,受到女儿文文和妻子方琳的劝阻和挽留,结果同样走向死亡。
2.“没有一丝风”“寂静笼罩着一切”渲染了当生命与真理交换时庄严、凝重、肃穆的气氛,“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则突出了科学家悲壮的形象。
[解析]环境描写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上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对社会环境的暗示。“没有一丝风”“寂静笼罩着一切”渲染了当生命与真理交换时庄严、凝重、肃穆的气氛,“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则突出了科学家悲壮的形象。
3.作者这样的设计,使科学家们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崇高,他们为获得真理而选择放弃了家庭。同时,也在对话中揭示了科学家愿意付出生命、亲情等代价的原因:真理对于科学家们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解析]题目实际上是分析安排情节的好处,结合上下文和表现人物的需要,处理情节等方面作答。设计了物理学家丁仪的女儿文文、妻子方琳的出现,一家人的争执,妻子女儿的极力劝阻,挽留,是无数科学家的一个代表和缩影,他们为获得真理而选择放弃了家庭和自己的生命,因为真理对于科学家们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超越了亲情,这样安排情节,使科学家们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崇高。
4.示例一:会。其一,选文中妈妈不让文文成为物理学家,但作为一篇小说,情节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其女儿成为物理学家,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呼应。其二,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真理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会让人愿意为之付出代价,会让人前赴后继。其三,小说题目“朝闻道”化用了《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揭示了小说所蕴含的“为真理、为正义事业不惧代价”的价值观。让丁仪的女儿文文也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价值观的再次确认,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同时,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也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科幻小说不仅仅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更应该是价值观的引领。
示例二:不会。其一,选文中妈妈不让文文成为物理学家,这是后面情节发展的伏笔。其二,丁仪放弃了生命和亲人,文文失去了父亲,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小说也可以在文文身上设计另一种人生,在比较中,让读者去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去思考每个人所需要拥有的不同责任和担当,去思考究竟什么是宇宙的目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这样会让小说的主题更开放,让思考更有碰撞。
八、
1.甲文:
示例一:A 因为明子和家里撒谎,和同学一起到海滨城市游玩时发现了父亲扮演的“活人雕塑”,所以明子没玩下去的心思,决定下午就回学校。(逻辑)
示例二:B 明子和同学相约到海滨城市游玩,在看到雕塑的时候发现了父亲扮演的“活人雕塑”,明子没有了再玩下去的心思,决定下午就回学校。(情节发展)
示例三:C 为什么明子看到雕塑心跳加快?因为很像他父亲。为什么明子会决定回学校?因为他撒谎说自己在学校学习不回家。(技巧)
乙文:
示例一:A 因为老周用馒头帮助了一位中年男子,所以这位中年男子采用非正常的方式回报老周。(逻辑)
示例二:B 老周连续两天用馒头帮助一个中年男子,第三天,中年男子故意找事和老周扭打,中年男子被警察带走,老周得到一笔奖金。(情节发展)
示例三:C 老周为什么会帮助这个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太饿了。中年男子为什么故意说老周的馒头硬得像石头?为了与老周扭打好让自己被警察带走。老周因此得到一大笔奖金。(技巧)
2.运用排比修辞(整散句结合),表现了临海广场的“大气”;突出明子内心的惊喜、快乐之情;为了引出下文“大家嘻嘻哈哈地挨个在雕塑前拍照”以及发现“活人雕塑”做铺垫;衬托父亲生存的不易、可怜。
3.尴尬 吃惊 感动 感激
4.本题分层赋分,对学生的思维能有所区分。
第一层次:结合小说内容,全面分析小说事件的前因后果,探究到小说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微型小说有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必须体现思维层次逐步的提升。
示例:爱的力量 甲文中父亲在孩子撒谎贪玩并发现自己是“活人雕塑”时,没有去责备孩子,选择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他爱自己的工作,也更爱着自己的孩子,他用无声的爱,感染到了孩子,更让孩子幡然省悟;乙文中老周的一个善举,触及了一个逃逸已久的杀人犯内心的柔软,主动报恩。父亲与老周,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影响了他人的向善。从中,我们发现微型小说能让我们感受一番别样的天地;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
第二层次:探究、理解不太全面,思维层次没有梯度,但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示例:爱的力量 甲文中父亲在孩子撒谎贪玩并发现自己是“活人雕塑”时,他用无声的爱,感染到了孩子;乙文中老周的一个善举,让杀人犯主动报恩。父亲与老周,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影响了他人的向善。从中,我们发现微型小说能让我们感受一番别样的天地;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
第三层次:对文本的理解比较粗浅,也不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示例:爱的力量 因为微型小说都提到了爱,特别有意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语文2020届(通用)复习专题训练习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共8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语文2020届(通用)复习专题训练习题:名著阅读,共6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从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共5页。